访白寿老人 听曾经故事

美友16593750

<p class="ql-block">  壬寅年初,偶然遇到了我家表叔孟怀德,因多年未见,谈论起许多话题,其中谈到了我曾祖母(老奶)的侄女孟淑珍(我的表姑奶),今年99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思维基本清晰。听表叔说,老人还在问当我们,使我既惊喜又感激。我便和表叔相约,无论如何要去拜见这位白寿(指99岁)老人。</p> <p class="ql-block">孟淑珍老人近照</p> <p class="ql-block">  我曾祖母孟存香(约1873-1953年),于1891年左右与我曾祖父(刘廷和 生卒不详)完婚,她的侄女孟淑珍出生于民国二十五年(1924年),约于1943年嫁到了滋润村的雷氏人家。她们的娘家都是在原朔县南磨石村。早年间孟淑珍只要是回娘家或是从娘家返回,总是要途径我们家(北辛庄村)看望她的姑姑,这些故事我从小就听说过,但从来没见过他们姑女俩。</p> <p class="ql-block">  关于曾祖父和曾祖母,我出生时,他们都已过世。只是在小的时候随父亲(刘振荣1926—2014年)过春节或者是清明节上坟祭奠,父亲教我认识了他们的坟头,我是他们的三世曾孙。</p> <p class="ql-block">与白寿老人合影(从左至右)雷河川 刘刚 孟淑珍 孟怀德。</p> <p class="ql-block">  如今能见到曾祖母的侄女,也是一件幸事,感到意外,更多的还是高兴。2月19日(农历的正月十九),我和表叔表婶一起去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寿星。</p> <p class="ql-block">  孟淑珍老人居住在朔城区古北街的一处民宅小院,我们进屋时,看到他二女儿雷馥梅(我的二表姑)在身边陪侍。因为我们的到来,她的二女儿把老人家从午睡中叫醒。老人家看到他熟悉的侄儿、侄媳妇(我的表叔、表婶)慌忙寒暄让座。表叔把我介绍给老人时,老人皱起了眉头,这时就得打我父亲的旗号了,表叔介绍说:这是北辛庄刘振荣的儿子,老人眉头还是不展······沉思片刻,她自己说出了我的父亲的乳名:“这是丑人的儿啊?”全家哗然大笑,随后老人便滔滔不绝讲起了我家曾经的一些故事:</p> <p class="ql-block">清末小脚老人(网络收集)</p> <p class="ql-block">  你们的曾祖母因小时候患麻疹脸上留有疤痕,大个子裹小脚(清朝末期,女子以大脚为耻,小脚为荣。)她虽然没念过书,却是一个有责任心懂礼仪廉耻的人,晚清流传下来的各种道德准则,已根植于她的内心。一些民间传说、迷信及佛教、道教的教义对她的日常规范形成了重要约束,你曾祖父(老爷爷)能娶上这样的媳妇,不只是他自己及全家的福气,整个北辛庄刘氏家族都很喜欢。娶亲时,她的三婶婆(是村里的老财人家,是我叔伯高祖父刘裕之妻)亲自登门去娶,你老奶奶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博得了她三婶婆的十分喜欢,由于你们的家庭和当时的社会是一样的贫穷,把你老奶娶回家里后,她三婶婆指着家里的东西说道:“炕上的席子是你的,地下的水瓮是你的。”除了这些再也没有其它值钱的东西了。这句原话孟淑珍老人至今记忆犹新。你老奶的三婶婆娉女儿时,专门指定要让你老奶去送亲,因为老财人家娉女儿礼仪十分讲究,你老奶懂礼节礼貌、说话有条有理,只有你老奶去才放心,她出色地扮好了这个送亲角色。博得了她三婶婆的欢欣。你老奶共生育三个子女,你爷爷刘印排行老大,你两个姑奶,一个叫俏英,另一个叫三女。</p> <p class="ql-block">清末老人服饰(网络收集)</p> <p class="ql-block">  你老奶晚年遭遇了很多打击,先后遭到了丧夫、丧子、丧女的痛苦,特别是年逾八旬时,其三女在小岱堡村因坐月子身亡之后,老人受惊后卧床不起,不久告别人世,是你的父亲和你二叔(刘万荣1933---1954年)以及你们的姑奶(刘俏英 约1893----1977年,嫁到后村冯氏家,有三个女儿,分布在山阴县薛圐圙、朔城区青钟村)把你老奶养老送终。你三姑奶留下的两个孩子(男孩8岁,女孩4岁)实在可怜,让你老奶至死也难以暝目。</p> <p class="ql-block">北辛庄村我们祖辈居住过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  老人还讲了一个故事,听后让人泪目。</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孟淑珍老人和同行的哥哥孟达(1909-1988)骑驴(当年小脚老人的交通工具)从南磨石回滋润,途经北辛庄村,按照惯例要去看姑姑,走至北辛庄村西,这个毛驴不肯进村,无论怎么诱导就是不往前面走了,正当她们老弟兄俩纳闷时,遇见了北辛庄村里的乡亲,乡亲们悲痛的说:“你们的表兄去世了。”这如晴天霹雳,当时都懵了,表兄(我的爷爷刘印1892-1944年)为什么没有了?怎么毛驴也不走了?这牲口多有灵性啊?当时出现了人畜同悲的奇怪现像,不管那么多了,她们兄妹二人徒步进村哭表兄,在表兄灵前和其他亲人们哭的死去活来,因为当时没用通讯工具,她们一点儿都不知道她们的表兄生病(据说当年是瘟疫流行,爷爷死于伤寒,断气时满肚还在扎针,时年仅52岁)。她们的表兄上有71岁的姑姑,她的表嫂(我奶奶苗四女1905---1979年)才39岁,两个表侄(就是我的父亲和二叔)分别是18岁和11岁,家中失去了顶梁柱,亲戚朋友无不为之惋惜,乡亲们也都在落泪。</p> <p class="ql-block">  孟淑珍老人接着对我说,你的父亲从18岁起扛起了家庭重担,靠熬盐卖碱、开荒种地、当长工打短工来养家糊口。俗话说,人穷不会穷一世,人富不会富百年;没钱的时候别轻看自己,有钱时不要目中无人。你父亲有辛苦、有主意,他还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你老奶的义务,在你老奶后来行动不能自理的时候,他喂水喂饭,端屎倒尿。三乡五里,亲戚朋友之间传为佳话,直至为你老奶养老送终,尽了他自己的责任,也替他父亲尽了孝心。你父亲不仅尊重长辈,与人相处也很好,遇事从不占便宜,苦活累活干在先,和他一起共过事的人都夸赞。人品好的人必有后福,听说你们的光景如今也过得不是挺好吗?</p> <p class="ql-block">作者的父亲 刘振荣(1926----2014年)</p> <p class="ql-block">  孟淑珍老人还回忆起了她姑姑最伤心的一件事,就是她三表妹(刘三女 约1903----1947年)先嫁在本村王氏人家,三表妹丈夫病逝后,留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当时父母包办婚姻的年代里,是我姑姑输了眼,把她改嫁给了小岱堡村徐氏为妻,为我三表妹找了一个不称心的丈夫,去了没到二年,43岁时因为坐月子母子丧命的悲剧,是她晚年的一个心病。</p> <p class="ql-block">刘氏族人在作者家乡新修的大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听老人讲述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一次次地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我尽量控制住满眼泪水,哽咽着听老人讲述曾经的故事,对我这个已年愈花甲的晚辈,有些事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也是一堂宝贵的家史教育课。转眼太阳西斜了,在告别前,我和表叔表婶与孟淑珍老寿星一起合了影,祝福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  临别时,我们都依依不舍,老人诙谐地笑着让我留下联系方式,要求我在她老人家百年之后来为她送行,引来了阵阵笑声。</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刘刚,1958年出生于北辛庄村,成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公务员岗位退休。曾经当过兵,进过工厂,务过农。在党政机关、乡镇、农村工作过。喜欢文学,爱好写作,作品散发于省级媒体和《朔州日报》、1度-初心群等网络媒体。曾获过山西作家协会二等奖和中共朔州市直工委主题征文比赛二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