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成龙话草书(副本)

方圆

<p class="ql-block">  有诗云:“若教临水畔,字字可成龙”。这是唐朝诗人韩偓见到怀素留在屏风上的墨迹而发出的赞叹。怀素写的是草书。那么,汉字书法书体中,对于草书的“草”字,如何看待,史上也有个这样的传说:北宋哲宗时,一位张丞相热衷于写草书,但不按规距写。有一天,他文思泉涌,偶得佳句,便奋笔疾书记录下来。写得龙飞凤舞,满满一张纸。事后他让自己侄儿重抄整理出来,其侄儿抄到笔画怪异地方,有些字认不出来,便去问张丞相。丞相反复辨认自己写的草字,也是认不出来,于是责怪其侄儿,为什么不早点来问,以致自己也忘了当时自己写的是什么字。这个“亦自不识”的传说告诉人们,草书关键在“草”,只是,绝对不能潦潦草草地写、乱图乱划,以至别人不知所云,自己也不知写的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汉兴有草书”的记载。说明草书成形于西汉早起。东汉末年,辞赋家赵壹写了一篇文章,叫《非草书》,因为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练习草书已达到风狂成度,以致影响到文字的适用功能,特别是儒家经典思想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他强烈反对。其实广义的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流行很久。远古时候,人们用图画记事,为了快速省时,刻划中时有潦草之笔。到了甲骨文时代,民间已有大量的篆草用于大众场合的交流,便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草写简牍。秦之小篆定型以后,民间、战场等一些必须以文字进行快速交流的场合,普通民众特别是—些军士,便简省官方通行文字的笔画,出现了草写篆书,以至后来发成章草和隶书两种字体。而章草即成为规范草书的源头。学界多数认为,草书是隶变过来的。其实草写,却远远早于隶书用笔。</p> <p class="ql-block">  与今草相对而称的是章草。所谓章草,有人说,因汉章帝喜欢的书体而得名,也有人说是汉代用这种书体写奏章而得名。而学界普遍认为:章草是因为汉字由篆向隶转化,再由隶书快速书写过程中,各自各地在漫长的笔划省略和变化时,约定俗成,有章可循,写出后大家又能相互认同的书体。唐张怀灌称之为:“既隶之捷”也。章草的主要特点是:方圆兼备,使转有法,横划上挑,字字独立,也就是草字楷写罢了。章草代表作应首推《急救章》,章草代表书家应推张芝、皇象、卫瓘、索靖等汉时之人。后代二王,以至当代高二适等在章草书写上也有不俗的建树。近年来,各类书展中频现章草作品,且入展和评优率远高于其它草书作品。可见时下,对传统的推崇,渐行渐上,渐行渐细,进一步深化对古典美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草书在现行书体中,应该是艺术性最强的一种,尤其是今草。今草包括小草和大草,大草人们亦称之为狂草。唐朝怀素写的就是狂草,因其一字一书,笔力刚劲,清瘦孑立,仍可辨可读。唐代另一位草书大家张旭往往是一笔数字,一气呵成,上下属联,若不明全篇,难辨单字之形。韩愈对其评说是:“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由此可见,草书书写过程中,全然可以渲泄书写者任何情绪。一幅上乘草书作品,一定能有诗的韵律、歌的节凑、舞的姿态和画的格局。而从其中更能参透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要义:对立统一,和谐共生。只是草书书写过程中,用笔既要大胆简省,更要有章可循;因势既要一笔贯通,更要错综复杂;墨色必须枯润相济,更要点块相随;章法必然不拘一格,更要雅俗共认!书之难,难在草书也!</p> <p class="ql-block">  我之习草在于隶楷之后,而且只写王家草字。或王羲之《百草诀》,或智永《草书千字文》。我的审美观在于秀美和灵动,刚劲而温润。书法史上,许多草书大家,或使枪弄棒,或怪异着笔,注重自我情绪表白,而不能兼顾欣赏者的感受。近代史以来,习草者为世人所赞赏的,无外乎有于佑任、毛泽东、林散之和李志敏四家。于字秀美有余,潇洒不足;毛体狂放大气,时有闲笔;林翁善用墨色,骨多肉少;李公引碑入草,举重少轻。当今,许多习大草之书者,可能已得古法之一二,便不究深之八九,放胆大肆渲泄,一任笔墨横飞。因占据书坛有利位置,飚风前行,大言不惭地说,他们的草书已登堂入室,超越了古人。有位哲人说过,那些活着用劲挤入艺术殿堂之徒,死后必被拖出丢弃;那些活着默默耕耘者,死后会或能被大众抬进艺术殿堂。是啊, 时间是最公正的艺术鉴赏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袁文长二0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于天鹅湖畔</p><p class="ql-block"> 配图:蜀山女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