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记者郑耀辉

衣惠春-北京惠风堂书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艺海同舟 薪火相传</b></p> <p class="ql-block"><b>郑耀辉艺术简介:</b></p><p class="ql-block"> 郑耀辉,1954年8月生于辽宁抚顺。原《工人日报》抚顺记者站站长。曾进修于上海复旦大学,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协老作家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 先后就读于南沟盘山小学和抚顺八中。上中学时因文艺特长,被招入校文艺队,后又被选进西露天矿文艺战宣队。1972年参加工作后,顺理成章又成为矿职工文艺队一员。这时他的思维和观念开始有了变化。他对写作产生了兴趣。炎热的夏天,别人都到室外纳凉闲聊,他却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作。夜幕降临,他怕影响同炕睡觉的几个兄弟,索性将鞋盒做灯罩笔耕不辍。很快,他创作的歌词、快板在《抚顺演唱》上发表。初尝胜果,他喜不自禁,很快他又写出了独幕话剧《验收之前》。他最初写出的作品总是离舞台很近,因为他熟悉舞台,熟悉生活。</p><p class="ql-block">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郑耀辉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抚顺演唱》、《抚顺文艺汇编》等杂志上,走进人们的视野。1975年,他有幸参与了电影文学剧本《钢梁铁柱》的写作,正值青春年少,创作欲强烈的他,别人写一幕,他却连写出两幕,深得同剧组老作家们的赏识。</p><p class="ql-block">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不幸逝世。抚顺市为此举办一场大型诗歌朗诵会,一些专业名流云集,业余的仅他一人。但别人朗诵的都是报刋上发的名作,唯有郑耀辉是自己写诗自己朗诵,且赢得了一致好评。也正是从这开始,他的写作从舞台上的文艺节目逐渐转移到了阅读文学作品上来。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其作品几乎覆盖了市一级的所有报刋。</p><p class="ql-block"> 1978年底,《抚顺矿工报》恢复出版。他自然被矿务局领导点名调入,此前一直处于业余作者的他,开始走上了新闻专业工作。写作条件的改善,环境的变化,极大的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让他振翅高飞,他的作品飞出抚顺,逐渐的在省级,国家级刋物上栖落。写作能力突飞猛进。并取得了大面积丰收,十几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他的作品。他的个人诗集《恋人谷》出版发行,并夺得全国乌金杯优秀图书奖。《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抚顺电台,《抚顺日报》等相继介绍了他的文学创作成就。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自己,他对读书学习的渴望愈加强烈。</p><p class="ql-block"> 1984年,单位为了培养他,选送他去上海复旦大学进修深造。</p><p class="ql-block"> 1986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读书。我国新闻界的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学府他都荣幸深涉其中。这让他春风得意,如虎添翼。1988年秋,他刚回单位不到一个月,就采写出了《十里煤海海盗猖獗,矿山器材损失惨重》新闻,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台、《工人日报》、《中国法制报》、《辽宁日报》等十多家媒体采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抚顺市政府立即召开会议,使这一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此文荣获辽宁省好新闻一等奖。不久,先后有不少部门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最终选择了《工人日报》抚顺记者站。到位后,他很快进入角色,踢出三脚,在《工人日报》连续发了三个一版头条新闻:《大浪淘沙》、《这里过年静悄悄》、《抚顺市要求政府官员做改革表率》,令人寡目相看。在2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采写出千余篇新闻作品,其中有百余篇较有份量的新闻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数十次获得奖励。其中通讯《播撒春风的窗口》获国务院纠风办颁发的好新闻奖;《抚顺要求政府官员做改革表率》、《春风吹拂棚户区》、《百姓雷锋,打造抚顺城市品牌》、《抚顺棚改新区,居民乐上爱同舟》、《拥挤的城市,哪里是泊车的港湾》、《消费餐具该不该收费》、《社区医院,呼唤货真价实的服务》等30多篇作品获得《工人日报》好新闻奖。还有,他1995年采写的新闻《抚顺市长从百姓中聘请联络员》,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抚顺市政府因此在全国介绍经验。《个个都好胜过三好》发表于2000年 11月10日《工人日报》,抚顺市北台小学校领导因此被中央电视台请进直播间。</p><p class="ql-block"> 在繁忙的新闻采写工作中,他还忙里抽闲写出了许多文学作品发表在全国,省,市级报刋上。如《以诗的名义,传递人间真情》、《寡妇村的画外音》、《打靶归来歌满天》、《难忘那夜孤独》、《我的老师》、《涛声依旧》、《岁月如歌》、《山川至美的歌者》、《小林识大木》、《衣惠春的画外音》等50余篇,深受读者好评。</p><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后依然笔耕不辍并尽职于市作协老作家委员会主任,为繁荣抚顺的文学创作而热情地工作着。</p> <p class="ql-block">1988年秋毕业时在母校门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2019年秋重访复旦大学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家乡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与同学重访原抚顺八中旧址</p> <p class="ql-block">与作家朋友:(左起)秦祯玉、钱振中、郑耀辉、王立明、赵进、李松涛、胡世宗、吴连友、王岱虎等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著名诗人李松涛、李犁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工人日报驻浙江记者李刚殷采访广西桂林刘三姐家乡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与工人日报驻河南记者肖树臣在海南芒果园采访</p> <p class="ql-block"><b>艺术感言:</b></p><p class="ql-block"> 近日,我在《惠风堂、艺海同舟》的网群里,发表了我的散文作品《南沟的记忆》,引起了我的初中老师衣惠春先生的共鸣,热情邀我参予《美篇》系列,并亲自撰写我的艺术简介,让我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父亲13岁就掛号在西露天煤矿上班,又是家里独苗,爷爷奶奶均没有工作,全靠年少的父亲养家糊口。如此家境中成长的我,从小就懂得珍惜父母之爱。这爱在我生命中燃烧,铸就了我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在我喜欢并为之奋斗的事业中,无论是文艺,文学,新闻,都倾注了我的真情实感。这也是我从文写作的宗旨和生命。那些无病呻吟,哗众取宠,无聊的文字游戏,或堆砌华丽的词藻,哼哼唧唧的东西为我所摈弃。我认为文学作品一经 发表就是文化商品,要被人所接受,让人看懂喜欢才行,而不能故弄玄虚,更不能晦涩和消沉。</p><p class="ql-block"> 我的人民情怀,对事业的使命感及创作理念,和我的老师衣惠春先生的影响分不开。他是我初中读书时的恩师,矿区工作时的同志,更是艺术之旅的知己。50多年来,无论他在抚顺,还是在北京,我俩始终保持交往联系。我念念不忘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激衣老师的关怀与帮助。他为人处事大气大度的胸怀和为艺术事业一生拚搏的精神,是我生命中珍贵的动力。每毎拜读衣老师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画作,常常给我带来创作的灵感和启迪。</p><p class="ql-block"> 人生三部曲,抒发一真情。时逢盛世,时不待我,我将以赤子之心努力创作,为繁荣中华文化而追求不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4月郑耀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组织部分作家看望老作家汤士安</p> <p class="ql-block">与作家(左起)葛宝生,汤士安、王旭久、郑耀辉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画家金威昕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画家梁志远等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著名诗人李松涛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画家朋友:(左起)赵衍东、郑耀辉、吴云华、周玉玮、郑小林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应邀采访中国画家村。与诗人画家郑小林(左)合影。</p> <p class="ql-block"><b>惠春评说:</b></p><p class="ql-block"> 一个能歌善舞的翩翩少年,一个才气盎然的英俊青年,一个文质彬彬的潇洒壮年,郑耀辉在我心中留下太多的美好记忆。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如歌如诗如画,平凡中的精采,荣誉里的自然,总是那么鲜活,那样令我浮想不断。</p><p class="ql-block"> 生命火把永远在有志者的手中点燃。他从土屋寒门中走进文采梦幻的殿堂。做为一个记者,他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深入社会,为民发声,洞察时事,敢于正言。做为一名作家,他为情而造文,言自心出,追求平实自然,崇尚衔华而佩实。</p><p class="ql-block"> 我与耀辉情重谊长,交情老更深。他在艺术感言对我多有溢美之词。如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几十年的相知相处在于志同道合,我从他的品学中受益多多。</p><p class="ql-block"> 在此,将我读耀辉《南沟记忆》的感慨附后,以寄情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2年4月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衣惠春于北京惠风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著名画家衣惠春(中)、诗人吴春英(左)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著名画家衣惠春(中)及诗人陈庆斌、秦祯玉、李晓泉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读郑耀辉散文《南沟的记忆》感怀一則</b></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梦,往事如烟。抚顺煤都之桂冠早已不在,而煤矿工人的精神血脉仍在其子孙心灵中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近日读作家郑君耀辉作品《南沟》的记忆,令我心潮起伏。南沟是我青春之火的燃光之地,是我与煤矿生命相联的肇始之本。南沟是西露天煤矿工人的一个住宅区。我青年时代当老师的抚顺八中校舍就与这片住房隔道相望,是早晚上下班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南沟八中,留下青春美好记忆。这所离市区偏远的初中曾汇聚了许多优秀的教师。我的前任美术教师赵经寰,是一位著名美术教育家,当代独创性丶学者型画家、形式美学集大成者,他是我的抚顺师范学校的学长,一生的良师益友。语文老师中的王继刚、赵荣生,数学老师中的肖定远、杨桂珍,地理老师王殿義等都是抚顺教育界的佼佼者。学生中多为西露天矿工人子女,郑耀辉的童年记忆真实地记录那个时代的印记,引起了我对八中教育生涯的追思。教学的甘苦化着与纯朴少年的欢歌笑语。曾记得教室的廊道里,我多次举办学生的画展的场景;仿佛还能闻到烈日下在校门前高大水泥屏风上,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油彩味道;而学校文艺队在操场上,演唱我创作的小歌剧《金训华》的歌曲,時由梦中袭来。(黑龙江知青金训华为抗洪救灾而献身)</p><p class="ql-block"> 60年的寒来暑往,许多八中的老同事和一大批曾教过的老学生,至今依然相互牵掛。当年的少年文艺骨干郑耀辉,美术天才杨维彦、张全可、王洪武等,历经几十年风雨,他们虽然早已成才,画艺精进,却依然与我不弃不离,艺海同舟。</p><p class="ql-block"> 八中地缘西露天煤矿,七十年代初,我由八中到西露天矿教育科不久即到矿区教育处任职。由于美术专长又转入抚顺矿区工会,任文化干亊并兼任美协书协主席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煤矿是一条乌金的河,我是这河中的一条魚。矿工铁铸的臂膀是河床,红心点亮的矿灯犹如跳金崩玉的浪花,照亮了鱼儿"游于艺"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南沟,开启了我"游于艺"的天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2年4月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衣惠春于北京惠风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衣惠春艺术工作室制作</b></p><p class="ql-block">衣惠春艺术网站:www.yihuicun.com</p><p class="ql-block">邮 箱:yihuichun@126.com</p><p class="ql-block">微 信 公 众 号:yihuichunART</p><p class="ql-block">微 博、抖音、美篇:</p><p class="ql-block">衣惠春——北京惠风堂书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