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了”大红袍“原始株的采摘和制作

好望角

清明时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碧水丹山”、“岩骨花香”的武夷山,在朋友的陪同下,走进了武夷岩茶的产区。我们步入武夷山风景区,行走的路线是双燕峰、水帘洞、鹰嘴岩、天柱峰、流香涧,然后上下爬过几道山梁,进入武夷岩茶茗丛“大红袍”所在的九龙窠。这是一条巡山行走的精品旅游线路,与从景区正面登上天游峰,然后从九曲溪乘竹筏而下这条精品线路相比,各有千秋。远道而来的匆匆游客一般是不走这条线路的,因为这条线不是标志性的景点九曲溪、大王峰、玉女峰之所在,只有时间允许从容探幽,人们才会悠然行走其间。<br>  我们从赤石路口乘景区“小火车”到了进山的路口。一条清澈的小溪,在乱石中左冲右突,随小道蜿蜒随行,流水潺潺,叮咚悦耳。两边是高耸夹峙、森然挺立的岩峰,岩石的丹霞光泽与树木的蓊郁翠绿拥挤着,层层梯田茶园迤逦在岩峰山坡。我之所以走在这条幽深的狭谷中,不是来观山阅景的,此行是来寻找当年当茶工时艰苦生活的印迹。<br> 在我记忆深处,此时正是采茶季节。武夷山每到采春茶的时节,以天心岩为中心的景区方圆几十里内,总是时晴时雨,岩峰的山坡上是一群群从江西来的采茶工,他们头上戴着竹斗笠,肩背桶形竹编茶篮,身穿着蓑衣,在山峰岩壑、幽涧流泉间穿行。忽而在眉毛丘、斗笠丘的茶田上下奔跑,忽而驻足茶株,双手采摘,啧啧有声。采茶工们有时独个低吟浅唱,有时拉着长声隔着山头对唱,如诉如泣的江西山歌在山涧里回响飘荡,驱散着劳作的疲惫。在武夷山岩区采茶不像在平地采茶,那样富有诗意,那般轻歌曼舞,这里的茶园星罗棋布在岩峰之下,劳作中需要不停地奔跑驱驰。春天忽晴忽雨,岩石湿漉漉的,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筐滑向山涧。真正的武夷岩茶,不仅是由于云雾缭绕土质特殊所孕育而成,还是人们用加倍的汗水浇灌所至。<br>  茶树刚刚冒出嫩叶,要到谷雨时节才能采摘。想不到我来早来了半个月,不然当年的这一切就可以再现眼前。一缕遗憾与失落涌上心头。<br> 时光荏苒,半世纪时光弹指一挥间。54年前,我在这里采了一季的春茶,挥洒了近一个月的汗水,在这里开始了初次的谋生。<br> 我故地重游,一面欣赏着久违的武夷山风景,一面咀嚼着当年的劳作。那一处处曾经留下过的行迹,在我眼前生成出一幅幅模糊的画面。我责怪自己,怎么把采春茶的时间记错了呢?如果不是记错日子的话,不是可以再次投入采茶的行列,体验一番当年初生之犊不怕虎的勇气;不是可以再次听到江西采茶工的山歌,让那艰苦劳作中的纵情吐纳,吹拂身上城市的嚣烦;不是可以再次闻到茶青飘散的香味,找回原生态的美好追忆。<br>  纵然如此,我还是不无欣慰,如今采茶工已不是当年苦力的代名词,虽不像舞台表演的那般浪漫飘逸,但他们现在只需白天上山采茶,而晚上制茶的工作已设置成电脑程序交给了机器。精湛的手工制作工艺,已被数字化所替代。我徜徉在景区的腹地里,虽然心有所失,却不无感念现代文明把人从体力拼搏中解放出来。<br> 大红袍原始茶株真身 <div><br></div><div> 我们在岩峰涧壑中穿行,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终点大红袍的所在九龙窠。九龙窠四面岩峰环峙,茶园像神秘的天外来客,传递着仙风天籁。我的目光寻觅着,当年这里有座单间小屋,住着一位小个子的僧人,国家雇他在这里专门看守大红袍。他形单影只在这里恪尽职守。他如念经般一遍遍告诉来者,相传古时一位秀才赴京赶考,夜宿天心永乐禅寺,午夜突然肚子鼓胀,方丈用九龙窠岩壁上几株茶树的茶叶冲泡给秀才服用,立时神清气爽、腹内通畅。秀才考中状元后,晓行夜宿,匆匆回到天心岩还愿,然后带着当时喝过的茶叶上京进贡。皇上喝过状元带来的茶叶,多年的腹病顿时痊愈,不禁龙颜大悦,遂赐天心岩九龙窠岩壁上的三株茶树为“大红袍”。如今小屋已不见踪影,过去的静谧已被打破,游人如织,兴趣盎然地指点拍照。 <br> 在一面峭壁的半腰上,几株茶树貌不惊人,这就是声名如雷贯耳的大红袍。闻名遐迩的大红袍啊,让我神思邈邈的大红袍!当年之所以大胆去当采茶工,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大红袍而去的。<font color="#ed2308">武夷岩茶茗丛“大红袍”历来被戏剧传说演绎得令人想入非非、遐思联翩,它恰好归我所去采茶的县综合农场茶厂所管辖。一天,夜里制茶间气氛分明有点神秘。我仔细聆听,人们嘀咕着说,最能干的两位采茶能手正在揉捻大红袍。产量不到一斤的贡品大红袍,就在我的身边制作,一种神圣感一时漫溢开来,我感到自己变得伟岸。</font>多么想能尝尝大红袍的味道,也不枉人生一世。我明知道这是非分的想法,但想着想着,心里平添出一股暖流。<br></div> 大红袍流芳了五百年,从原生的三株分蘖为六株,产量也不过一斤多,它长在深闺中,注定它只能是成为天上人间的座上客。几百岁的“老人”,纵有皇恩浩荡,赐名大红袍,但终有衰老的一天,它是该“颐养天年”了,它应该请下神坛,走进寻常百姓人家。有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攻克了品种难题,大红袍走下了神坛,可以在九龙窠的周围景区大面积种植,如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它与大市场接轨,满城尽是大红袍,成为中国茶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撑。大红袍揭去了它神秘的面纱,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br>  谷雨过后,武夷山景区的沟沟壑壑,又将闪现着采茶的身影,飘荡着采茶的山歌。虽然此行没能重温当日的情景,但我看到了山泉鸣涧之美景,品到了“岩骨花香”之岩韵,我心释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