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磁怀古

彭子

<div><br></div>石磁怀古<br><br>彭子 / 文摄<br><br><br>春分过后,清明将至。这场春雨,纷纷洒洒,有些缠绵。从昨天一直下到今天,又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欲止又下,淅淅沥沥。内心期盼着雨后天晴,但还是没有停止前往的脚步。<div><br><br></div> <div><br></div>午后,冒雨赶赴石磁。只想拜见一个人,虽然心里明白这个人已不在人世。石磁是他的故里,他的灵柩埋葬在石磁的山上。当然,是否能遇见这个人,也许已不重要。因为我内心完全可以感知,这个人就在石磁,而且石磁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div><br></div> <p class="ql-block">我在雨中,他也在雨中。我撑着伞,站在村口,远望天姥山云雾缭绕;近看数百户民房,错落有致地建筑在山坡上,一半是别墅式楼房,一半是砖木式老屋。整个村庄空荡荡的,一半村民外出打工;一半村民留守村里,正遇春茶旺季,也大都披簔戴笠上山采摘茶叶去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家老屋,地处石磁村中央,连同周遭的七八间房屋,被几年前的一场大火烧毁。他在年轻时就离开石磁,读书谋生,再也没有回来过,老屋早已没人住了,怎么会发生火灾呢?!有人说,他的邻居住着一个孤寡老妪,这场火灾是这位姥妪不小心引发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完没了的春雨,滴滴哒哒地,散落在一片废墟上。潘家老屋遭遇火灾的时候,为什么不下一场大雨,将火熄灭。我在雨里,他也在雨里。我撑着伞,他分明被雨淋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步步走近潘家老屋,只看见颓垣、断壁、碎瓦、杂草,还有一根根黑不溜秋的木头,不由停下了脚步,伤感起来。绵绵春雨中,我依稀看见一位满腹经纶的教授,一直在废墟上来回行走,仿佛在寻觅什么、思索什么。</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哦!这位教授,就是潘念之先生,是我此行一心想拜见的这个人。潘念之先生于我,我唯有敬仰,唯有崇拜,唯有爱戴。潘念之先生之于石磁,好比鲁迅先生之于绍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杰出人物。鲁迅先生有故居、纪念馆、百草园、三味书屋,而潘念之先生呢,只存一片废墟?!<div><br></div> <div><br></div>不!在石磁,潘念之先生不是只存一片废墟,还有一穴坟墓,还有几本书籍,还有一些故事。先去看看潘念之先生的坟墓吧。从石磁村办公大楼门前出发,经环村公路,跨过一座大桥,步行一里水泥公路,再爬行一里山径小道,坟墓就坐落在村文化礼堂对面的半山上。潘念之先生于1988年逝世,曾安葬于上海。1996年清明,移坟到这里。<div><br></div> <div><br></div>墓地并不大,约十平米,而且非常简陋。不必说,有没有潘念之的塑像或雕像,就连一块介绍潘念之生平事迹的石碑也十分粗糙。不必说,潘公墓是否气派壮观,就连上山的墓道也没有铺筑一块石板,下雨天一路泥泞。如今社会,早已提倡丧事从简。不过,潘念之先生的坟墓,与他的地位、名望、成就、贡献比起来,显得实在太寒碜了吧。<div><br></div> <div><br></div>潘念之出生于斯,安葬于斯,落叶归根,也算是人生的一大美事。纵观潘念之的一生,年轻时离开石磁,读书教书,投身革命,逃往留学日本,回国参政议政,著书立说,成就斐然,可以无怨无悔矣。<div><br><br></div> <div><br></div>不说别的,就说潘念之先生所著、所编的几本书刊:《现代社会发展史》、《世界思想家名人大辞典》、《宪法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问题》、《法学杂志》、《外国法学知识译丛》、《法学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等等。潘念之先生,长期从事政治学和法学研究,为我国政治学和法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和普及,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法学、政治学领域的开拓者。这些,足以证明上文所云“潘念之先生之于石磁,好比鲁迅先生之于绍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杰出人物。”<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我等作为潘念之先生的一邑同乡之晚辈,既为拥有潘念之先生这样的先贤,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为潘念之先生身后的“不遇”、“漠视”、“冷落”而感到羞愧。郁达夫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如今,在我邑,在石磁,出现了“好比鲁迅先生之于绍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杰出人物”,我等为何不去拥护,不去爱戴,不去崇仰。</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石磁村口,小溪岸边,有一棵古柏,迄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石磁村民视古柏为神灵,不时祭拜。树如人,人似树。在石磁,五百年出了一棵古柏,至今还枝叶茂盛,何其不容易。在石磁,出了一个潘念之先生,实在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杰出人物,五百年内再出第二个潘念之,恐怕也何其不容易。<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