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其中部分古典园林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苏州老城区里逛逛,不时会遇到一座十分精致的园林,怡园,就是其中之一。 怡园在苏州市中心南北走向的人民路上,原来门牌号是43号,现在钉着的门牌是1265号。差这么多啊!怡园的大门很小,就如同一户平常人家。 怡园,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怡园为清光绪年间所建。走进大门,一个不大的庭院,高高的粉墙上砖雕“怡园”二字,让人对里面的景色产生些许遐想。 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怡园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占地不大,但能吸取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怡园分东、西两部分,园西旧为祠堂,园南可通住宅。入园即为怡园的东部。 眼前看到一座带圆洞门的四方亭,此为四时潇洒亭。 四时潇洒亭的匾,为丁敬身所书,不像在写书法,倒像在治印,也别致。<div>四时潇洒,当是赞颂竹子的用语,源自王安石的诗《郑子宪西斋》“诗书千载经纶志,松竹四时潇洒心”。</div> 四时潇洒亭的西南边,是一座粉墙黛瓦的江南典型建筑。屋前的花坛中牡丹花盛开着。 花坛边有古井一口,花岗石井栏圈上有“潘奕隽题字”。<br>潘奕隽(1740-1830),清代学者。吴县人,字守愚,号榕皋,又号水云浸土,三松居士,晚号三松老人。乾隆己丑(1769)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内阁中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贵州乡试主考官,进四品卿衔。工行楷篆隶,善画山水,画兰尤得天趣。终年九十一岁。 走进这屋子,这里是石听琴室。 琴室原为园主操琴之所,窗外有峰石作俯首听琴状,颇有禅意。室内旧藏苏东坡玉涧流泉琴,故名坡仙琴馆。 琴室内的《坡仙琴馆》匾。<div>此匾由当时苏州知府吴云所书。</div><div>旁有长题:艮庵主人以哲嗣乐泉茂才工病 思有以陶养其性情 使之学习 乐泉顿悟 不数月指法精进 一日 客持古琴求售 试之声清越 审其款识 乃元祐四年东坡居士监制 一时吴中知音皆诧为奇遇 艮庵喜 名其斋曰 坡仙琴馆 属予书之 并叙其缘起 同治八年退楼弟吴云。</div> 琴室内还挂着苏东坡的画像。 原来园主人弹琴的地方,玉涧流泉琴即藏在此处,现在陈列仿品。 墙上还挂有《石听琴室》额。 园主顾文彬买到翁方纲书写的旧额《石听琴室》,他在旁边写了一段文字:<div>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少文抚琴,众山响应,琴固灵物,石亦非顽。 儿子承于坡仙琴馆操缦学弄,庭中石丈,有如伛偻老人 作俯首听琴状,殆不能言而能呼者耶。</div><div>前面四句引经据典,说的是晋代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div> 这里可看到庭院中的石丈在听琴的样子,很有意思。(箭头所指的石头) 石听琴室南面的院子里,不仅有听琴石丈,还有一些形状各异的太湖石。 这一组两块石头也特别,如大鸟呵护着小鸟。 排列在院子里的太湖石。 其中一块太湖石的上部还有石刻题字,不过没有落款时间。 与石听琴室隔着院子的,就是拜石轩。<div>拜石轩,因轩北多湖石奇峰,取米芾拜石典故而名之。轩南植松柏、翠竹,经冬不凋,凌寒独茂,故亦名岁寒草庐。</div> 拜石轩的匾。 穿过拜石轩到东园南面的另一个院子。 院子后面就是怡园的围墙了,靠墙有一排石笋。 左边还有一些太湖石,这拜石轩两边院内都是奇石矗立。 拜石轩南的西侧,有一堵墙,有月洞门通向西边景点。 走过月洞门,这里的院子绿树成荫。这里大概就是怡园的西部范围内。 眼前是水池曲桥,对面一座亭子,那就是金粟亭。 经过曲廊的一端,见墙上有石碑保存。 曲廊旁边的牡丹花正是绽放之时。 <p class="ql-block">坐在这屋前正是观赏牡丹花的最佳处,这就是锄月轩。</p><p class="ql-block">此轩取宋刘翰诗句“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的诗意,厅东遍植梅花,寓归隐田园之意。此时游览,已是4月中旬,自然不见梅花却有牡丹。</p> 走进锄月轩,见正中位置上方挂着匾“梅花厅事”,匾下是曲园主人俞樾撰写的《怡园记》。 厅内两边。 从锄月轩两边绕到屏风后面,就来到了藕香榭,这里是很规正的厅堂布置,上方挂着匾,有一副楹联:“舆古为新杳霭流玉,犹春於缘荏苒在衣。” 藕香榭前,是一个临水的平台,这里也是怡园的中心位置。 藕香榭的匾,丙寅夏日顾廷龙书。看来是1986年写的。<div>顾廷龙(1904~1998),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 长期致力于古典文献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研究。<br></div><div>怡园原来是顾文彬的家产,顾廷龙可能与之有一定关系。</div> 藕香榭也是怡园中的主要建筑,虽是在西园,却也是整个园子的中心位置,加之临水而更显得灵气。 站在藕香榭前的平台上,前面隔着水池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这就是怡园的复廊。 复廊位于东西两部分之间,复廊上有若干漏窗,两面可相互借景,也是怡园一特色。池中曲桥尽头,有金粟亭。 池对面的假山上,就是小沧浪。 此景是仿照沧浪亭的。 从藕香榭向西再走去,走到一处有点特色的屋前。 这是一处特别典雅的庭室,前面是矮栏临走廊,后面是全部花窗,两侧墙上也是八角形花窗。这就是碧梧栖凤馆。 碧梧栖凤馆,取白居易诗句“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之诗意,馆藏梧荫深处,为园主读书治学之所。 馆内挂着匾“碧梧栖凤”,此匾有落款,为园主人于光绪丁丑年书写。 碧梧栖凤馆望北去,就是面壁亭,亭临池北向,壁嵌明镜。园内天地山河诸景尽摄镜中。<div>面壁,是禅宗的修炼方式,镜壁与达摩所面石壁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具禅意。</div><div>亭柱上一副对联“扫地焚香无俗韵,清风明月有禅心”。</div> 面壁亭的匾,吴大澂题写。<div>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br></div> 面壁亭前池上小拱桥,纯为石头堆砌,自然古朴。 <div>接着走到了画舫斋。<br></div>画舫斋三面环水,北接松林,环境清幽,卧听松声,犹如置身于丘壑,也是园主追求归隐田园的意愿。 <p class="ql-block">画舫船身一部分伸入水池,斋前水面虽小,却有画舫泊于船坞的雅趣,故称。</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别称松籁阁,作画舫形,仿船身样式,分为前舱、中舱、后舱三部分。前舱为卷棚歇山顶敞轩,轩前平台上有黄石栏柱和石几一条,凭栏俯视水面,可观游鱼。轩内设石台、石凳,可以小憩。</p> 前舱门上方,有俞樾篆书的匾额“碧涧之曲 古松之阴”。两侧还有集苏轼诗句的一副楹联“长松百尺不自觉,春江万斛若为量”。 画舫的后舱分为上、下两层,重檐歇山卷棚顶。 室内以八扇冰纹落地长窗与中舱隔开,窗上配嵌十六幅图画,左右墙壁,开有六角形窗洞;一应家具陈设,精致得体,正中悬沈秉成手书“舫斋籁有小溪山”。 画舫斋前的右侧长廊边,有一株老树,树干下垂接近水面。旁边的画舫斋是园主人赏花听松的地方,说不定也在这老树边坐一会。 离开画舫斋去假山上,有一座六角亭,就是小沧浪。<div>此亭立于假山之巅,南临碧池,取《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表达园主人怡然自乐的情志。</div> 小沧浪的匾。 小沧浪的亭后有三块大石,形如屏障,上刻“屏风三叠”,是怡园奇石之一。<div>园主顾文彬有诗云:“濯足沧浪水,空亭发浩歌。屏风三叠翠,纤月挂藤萝。”</div> 这三块石头形如屏风,石面平坦如纸张,其中一块石头上刻有四个篆字“屏风三叠”,字迹工整隽秀,像一枚巨大的印章盖上去的。落款为“山谷老人题石语,孝思书”。山谷老人即黄庭坚,宋代四大书家之一,江西诗派的鼻祖,苏门四学士之一。孝思是谢孝思,近当代书画家,高寿104岁。 下假山继续向东去,见一座三面无墙敞开式的建筑。 这座特别的建筑名为锁绿轩。 轩外古木参天,浓荫翳日,云墙作锁绿之势。故取杜甫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之诗意而名。 锁绿轩的匾额。 锁绿轩朝着水池方向的内侧上方,还有一匾“云外筑婆娑”,此文字出自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即席和金华杜仲高韵,并寿诸友,惟酹乃佳耳)》。 锁绿轩后面就是白石精舍。此屋内石台、石凳原系白石制成,故名。因形如舟舱,又名“石舫”。<div>白石精舍内墙上方,挂有匾“绕遍回廊还独坐”,语出苏东坡诗句。下面还有郑板桥书写的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div> 再回到了东园的院子。 院子南面贴墙有一座亭子,名为玉延亭。 玉延亭的竖匾。有行书跋:“艮庵主人雅志林壑,宦退后于居室之偏,因明吴尚书(吴宽)‘复园’故址为‘怡园’。既更拓园,东地筑小亭,割地植竹,仍‘复园’旧榜日‘玉延’。主人友竹不俗,竹庇主人不孤。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不学涪翁(宋黄庭坚)咒笋已。壬午孟夏萧山汤纪尚谨署。<br><br> 至此,在怡园大概差不多的建筑、亭台楼阁,已看到。<div><br></div><div>怡园不大,但是确实十分精致,那些在复廊里的石碑也没去细细观赏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