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我风采】谦和品自高

杨立谦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谦和品自高</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记河源市知名作家杨立谦先生</b></h1><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凌丽莎/俞小翠/谢耀敏</b></h5><h1> “青春只是人生旅途中一个小小的驿站,没有执勤人员,没有售票处,没有站名,不经意地驶进,不经意地驶出。驶出驿站,便是选择,选择早已在驿站中酿熟。……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h1><h1> 许多年前,我就对《为青春喝彩》文中这些优美的文字痴迷着,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背,从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却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能与本文的作者面对面地坐着,一起畅谈文学与人生,畅谈社会与生活。</h1><h1> 经过两天的准备,预算了一个小时的采访,却做了几个小时。二十四小时后,欣喜之情仍然难以言表——认识知名作家杨立谦先生是我们成长中的荣幸。</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春——不老的话题</b></h1><p class="ql-block"> 从未想过这么一个知名的作家,会在极其宝贵的时间里接受我们三个校园记者的采访,并回答所提出的若干问题,可杨立谦老师(暂且就称老师吧)却做到了,并且一陪就是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几个小时里,我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关于青春的话题。在他那本《青春诗旅》散文集中就能看出,杨老师很喜欢谈“青春”这个不老的话题,在《为青春喝彩》、《青春的誓言》、《解读青春》中都热情地讴歌了青春、青年——“青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青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有能力、有热情,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靠青少年一代去传承、去弘扬,青春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说这句话时候,杨老师显得神采飞扬。是啊,正处于青年时代的他亦有一番大事业要去拼搏,要去实现。</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的笔名叫绿源,我想也许是他对生活、对绿色的热爱和追求。绿色,最具有青春活力。绿色,也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无限激情吧。</p><p class="ql-block"> 一篇篇美文,一串串荣誉,不息的青春激情,正体现了年轻的知名作家杨立谦先生不竭的青春活力。</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非凡——留心的学问</b></h1><p class="ql-block"> 杨老师的办公室刚换了一套全新的高端输出设备,在装置的过程中他细心地检查设备的每一个部分,留心每一个细节是否精准安装好。工作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最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一个专业的团队。乍听似乎没什么,但我却心头一颤,成功往往也就在这一点一滴中造就的,点滴也要做好,从这细节中做到专业,用专业的水准去决定成功与否。</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上他也是这样。当我们问到如何潜心忘我地创作,使每一篇文章都能纯朴清新又如行云流水时,杨老师引用了周恩来总理对创作灵感的描述:“长期积累,偶然所得。</p><p class="ql-block"> “创作实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和与众不同,注意积累,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来做文时便会思如泉涌,并非下笔无词了。这就是有感而发,也是写好文章亘古不变的真理,创作来源于生活嘛!”说了这一番话后,杨老师对我们提出了几道极为生活化的考题,的确都让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疏忽了。作为河源人,你还记得鲜为人知的“新丰江水电站”这几个刚劲有力的字是谁题的?你能读准“说服”这个词吗?这也是一种文化。留心他办公室中的每一件摆设,甚至一张名片的设计都很精心,那一篇篇美文和满架的奖牌、奖杯,社会影响颇大的《世纪潮》杂志的版式和图文,不仅是一种诠释更是一份有力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留心生活,注意细节,做到专业,因此杨老师在而立之年便有了非同一般的成就。</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容人——博大的胸襟</b></h1><p class="ql-block"> 杨老师的人缘很好。他和我们谈起“文人相轻——文人相亲——人人相亲”的为人理念。</p><p class="ql-block"> 人们印象中的作家似乎都有点神经质,或者孤僻冷漠,或者怨天忧人……中国人崇尚“诗穷而后工”,人非要经历过大灾难,变得有异于常人时才能写出好作品,而杨老师不然,他是一个完全与常人一样的普通人,他热爱生活,赞美生命,他有自己的个性,却不脱离社会并与人们友好地交往着……</p><p class="ql-block"> 对于杨老师的为人为文,不仅领导、名家声声称赞,乐意相教,甚至商人、百姓句句言友,和睦相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朋友都愿与之相交,即使刚与之相识,也会待之如好友,真让人感觉到这个作家的为人与众不同,也体现出他有着很高很好的修养涵养、综合素养和道德情操。</p><p class="ql-block"> 文人相轻,这是沿有已久的一个说法,文坛中如此现象举不胜举。而杨立谦老师却一反常规——文人相亲。在赴京城参加盛会时,他和杨杨、马岚等作家一起获得了大奖,几乎是对手相遇,然而他们却成为了知己。</p><p class="ql-block"> 更有高者如《红楼梦》电影的编剧谢逢松,《人民文学》的老前辈周明先生也是杨老师的好朋友。前辈和同辈们对杨老师的高度评价岂不又证明了他的为人好、人缘好?</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联系着他的道德修养,一个作家的人品比文品更重要。做文先要做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处事原则,一个文人也有一个文人的写作风格,不是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有优势和不足之处,我们要有容人之心,取长补短,互相尊重生活中的每个人,细心、虚心地向周围的每一个人学习,要坦诚相交。其实也不只是在文坛,我对所有的人都如此,希望能通过我们文化人的传播与推广,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最终达到人人相亲。”</p><p class="ql-block"> 如此的一番话,我已不用再作如何的赘述,一个三十而立、年轻有为而又没有任何架子的作家岂能不成就一番事业?在与杨老师接触的人岂有不相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谦和——人生的境界</b></p><p class="ql-block"> 几个小时的接触并不算长,但杨老师高尚的人格却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至于采访前曾有人对作家的种种猜测,事实都给了我很好的回答。</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并没有一些名家的知名度与功绩,但作为一个从山区走出来的青年作家也同样令人由衷地尊重与敬佩。拥有丰富的学识却不卖弄,他把自己的智慧、融入到毫不雕饰的作品中,作品是他为人为文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几个小时的时间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在某种时候,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优秀是一种良好习惯的长期养成,生命是一种过程,精彩是一份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