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同学情深(一)

怀梦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学们通过九年刻苦努力的学习,一九六五年终于走进高中的校门。根据以往湘乡一中的高升学率,走进一中校门,就已经有一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同学们进校后学习更加刻苦,互相竞争,能争第一,就绝不做第二,校园学习气氛很浓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风云突变,文化大革命停止了上课,我们几个同学还留守在学校,盼望着有一天能上课。我们不想参与对老师的批斗会和打砸抢抄,在学校待不下去了。那时正好开始了文化革命大串联,我们想沿着红色革命的道路走一次,学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走老一辈正确的革命道路。贺先明、张新根、郑䶮和我四个男同学就组织了一个串联队。因为我们的老家靠近韶山(张新根的老家后来划入韶山市,贺先明的老家在韶山市环城公路之内),所以我们的串联队以毛主席的故乡为名,取名为“韶山长征队”。串联计划宏大,串联路线准备从湘乡开始,经江西井冈山、广东广州、广西百色、贵州遵义、四川泸定桥、陕西延安、河北西北坡、北京天安门、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再到韶山后回湘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举着“韶山长征队”的队旗从湘乡走路到湘潭,坐上湘潭到衡阳的火车,计划在衡阳市下车去井冈山。火车开过了郴州才知道不能在衡阳市下车了,我们就在韶关市下车,在韶关市红卫兵接待站住了一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早晨,发现郑䶮突然高热、头痛、颈项强直、意识模糊。在接待站一位衡阳老乡的帮助下,借了一副担架,我们三个同学把郑䶮抬到韶关市地区人民医院。医院医生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立即收住医院。我们三个同学吓坏了,急得不得了,郑䶮父母不在身边,如果出了危险怎么得了啊!我们日夜轮流守护,郑䶮的病情变化牵动着我们脆弱的心,我们夜不能寝,我们为郑䶮祈祷,祝愿他度过危险期,能好起来。贺先明同学马上去给他父亲发电报,仅是发电报站队就站了十二个小时。我们守护了十七天,身心疲惫不堪。郑䶮的疾病得到及时积极治疗,病情好转了,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十七天来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时候他父亲来了,我们把郑䶮的情况向郑老师(乡村学校教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郑老师非常感谢我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郑老师到来后,我们其他三人南下到了广州,平时在红卫兵接待站吃住,大年三十在贺先明堂姐家过年。我们在广州参观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山纪念堂、三元里、黄埔军校等很多地方。在我们准备往广西出发时,党中央下发通知,停止串联,原地返回,我们从广州回到湘乡。郑䶮身体完全康复,也回到了湘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八年,老三届高中生不管读了多少书,都同时毕业,取消高考,下乡务农。同学们接了高中毕业证,没有一点高兴劲儿。记得那个晚上,在朦胧的月色下,在郊外的分路口。十年同窗就要分别,同学之情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互道珍重,挥手告别泪如泉涌。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相会,大学校门不知何日能打开。草木无语,山河叹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朦胧的月色下步行回到家中,回到家里见不到同学便心神不宁。日夜想念着同学们,不知他们在干什么?不知现在怎么样?他们好吗?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心情才逐渐平静了一些,但还总是想能再见到曾经一起努力学习,一起快乐玩耍,朝夕相处的同学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贺先桃同学看不到读书的希望,第一个结婚。我和许伟奇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又能见到分别很久的同学了,四五十里路走得很轻快。到贺先桃家,见到了很多同学,同学见面非常高兴,非常亲热。晚上,同学们挤在一间屋的床上,彻夜长谈,谈未来、谈理想、谈婚姻,谈得最多的是读书,虽然耽误了很多年了,但我们最希望的还是能再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中学生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而且这些学生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生,所以后来大部分同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当然,很多同学虽然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没有圆大学梦。最可惜的是有成绩拔尖的同学被埋没在农村,英雄无用武之地。虽然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眷顾,没有实现儿时的理想,但他们聪明的基因没有消失,儿孙辈很有出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串联队的四名同学都走上了工作岗位。郑䶮招干到攸县酒埠江钢铁厂搞宣传工作,后来上调湘潭地区冶金机械局当政工科科长,在党校学习获得大学文凭。贺先明在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在湘潭大型国企江麓机器厂工作,当了正厅级董事长兼总经理,还兼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在湖南医学院(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在湘乡人民医院当医生。张新根先在湘师毕业当了一名国家教师,一九七八年,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又参加了高考,以湘乡前几名的高分考上了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在长沙电视机厂工作,聘为高级工程师、任研究所所长。企业改革后,在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的一个大型私企工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