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所爱,更近一步

暖秋若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人们把耗费在交际和事务上的时间分一点给自己,多一些自我思考和认识,生活的品质就一定会变得好一些,这个世界也一定会变得好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标理论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都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往往却不是如此。昨晚和挚友聊天说:有时我们需要反省的是自己的眼光和见识,而不是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挚友回道:这句话要好好理解。想想自己脱口而出,自己也更需要好好理解,真诚和善良似乎可以与生俱来,而眼光呢,见识呢,大抵都需要后天修炼。就算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不修炼自己的眼光和见识,随波逐流也总是常有的。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自我思考和认识是每日每日都要做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迷上蒙田,迷上他的朴实和自由。他说:“任何漂亮的描绘,都会在朴实无华的真实面前黯然失色。”遇一友人,一如苏格拉底的教导:“智慧在于知道自己的无知。”他是一个温和自知的人,从不把自己作为准绳去衡量一切,正如蒙田的朴素自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谦虚豁达,热爱学习,他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和应该做的事,而且好好的做。这是一种我向往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莫言说:“对于每个人来讲,把最符合自己天性的事做好,就是幸福。懂得思考和掌握自己的人生,是一切事情中最伟大的一件。”事实是,我们某些部分得益于社会,我们最好的部分一定得益于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善于独处是一种伟大的能力。对于此的认可,启发于昨夜失眠在朋友圈里听了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诵读,夜深独自出走,完全属于自己的描述逼真极了,和多年前读的感触差了好多。忽然觉得,独处的时候是智慧高速生长的时间,把心灵引回到自己,是灵感的升华期。《荷塘夜色》是见证,虽然也曾引发很多文学争议,每个人的看法与解读都不同,却也并未影响它伴随每一代学生的成长所呈现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确是在出租自己,抵押自己的自由而获得一些基本的生存资料。本也无可厚非,但来人世一遭,总要为自己而活,做一些只属于自己的事和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也许叫人格独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到这里的时候,挚友发信息说:辅导女儿的学习,要崩溃了。这是挚友第二次还是第三次说到这个问题。我其实没有什么发言权,于我自己而言,10岁左右的孩子,自由健康快乐自信更为重要,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读书和并不是每个成人都擅长工作一样。社会都会接纳的,且幸福与之关系不大。说出这些的时候,我生怕挚友说我坐着说话不腰疼,但我不擅长说假话,尤其是面对挚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教育,此前发过朋友圈,基于看了叶开的一篇文章《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 、大学的无趣审美》,副标题是:一条严格运行的生产流水线。感触很多,文中说到:十年寒窗苦读,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是中国语文教育的真正伤痛。而作者做完如此深度的剖析和痛斥后,却也还是只能无奈地一边作为家长应付学校的花样要求,一边引导女儿兑付学校的教条化,一边花时间用正确的观念教育和陪伴女儿成长。所以,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父母的角色太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实上,教育往往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培养心灵。这在国内国外有共性,但国外情况要好得多,倒不是崇洋媚外,事实是,单从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来看,便是真的。关于教育,蒙田谈到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时说:“他本该让思想满载而归,却只带回来浮肿的心灵,不是变得充实,而是变得虚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识这个东西本身无所谓好坏,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孩子的天赋有时更多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开启。我更认可,真正重要的是心灵的培养,自我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杂乱无序地写到这里,挚友又发信息了。想着,就此搁笔,总觉想跟挚友说的话,已经说了。我想,我所写的,正如蒙田所说归于柏拉图的箴言:“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用心就好了。无论父母子女,知己朋友,读书写笔记,保持独处和自我思考,终归都是:与你所爱,更近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