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最早是从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类进入熟食开始的。伏羲氏教会人们养牲畜和打鱼,神农氏发明了炊具。黄帝时期,饮食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简单的烹调,使得饮食有益于身体健康。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数以万计的美食,每一道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 在第三单元的语文学习中,课文学习的方式灵活多样,我们力争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运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中国美食》时,孩子们不仅发现偏旁“火”和“四点底”的联系,说出用“炒、烤、爆、蒸”等方法制作的美食,还将语文学习成果实践于生活。<div> 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身手吧!</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家乡美食我来荐</b></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美食在记忆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那份味蕾的记忆,是家乡的味道。对于孩子们而言,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美食,既增强了孩子们从小热爱家乡的意识,也让家乡的美好形象永驻学生们的心田。</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小小厨师秀厨艺</b></h1><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美食》这节课里,共介绍了7种菜肴和4种主食。本节课实质上是一节识字课,学习很多与烹饪有关的生字,我们虽然常用、常说,但对于二年级的队员们而言,在生字的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煎”、“炖”等。于是我们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情况,为队员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小小厨师秀厨艺”为主题的自制美食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其含义。</p> 放学回家,孩子们纷纷系上围裙,走进厨房,准备完成特殊的作业——做一道拿手好菜。他们按照择菜、洗菜、切菜、做菜的程序,像模像样地干了起来。热锅、倒油、放入食材、伴着“嗞嗞”声不停翻炒,加入调料等待入味,出锅。真是妥妥的未来美食家。 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有意思”,还“有意义”。中国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孩子们在有趣的“作业”中,增强实践能力,注重文化传承,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