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基于“双减”政策下,为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对教材的文本解读与单元整体教学能力,切实做到“提质增效”,更好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3月28日上午,我校数学常态教研活动三楼多功能室如约进行。</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钟小五年级的老师对《图形的运动》单元进行教材解读。</p><p class="ql-block">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红霞老师首先从教材地位出发,特别强调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接着林淑英和程甜甜老师解读了本单元例题和练习分析,从教什么,如何教,如何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p> <p class="ql-block"> 林松老师对例1、例2进行了无生试讲.林松老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旋转现象,欣赏生活中的图案。林老师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素材,比如风车、道闸、秋千,尤其是像道闸和秋千这样旋转角度不是360°的实例,丰富学生的认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钟表”也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钟表、旋转指针,明确图形旋转的三要素。</p><p class="ql-block"> 教学时林老师多次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美丽图形、图案以及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变化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全体数学老师都在认真的聆听着,思考着,并记录着…</p> <p class="ql-block"> 六年组老师们对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进行单元教材解读。</p><p class="ql-block"> 首先由汪蓓老师进行单元教材解读。1、从单元教学内容作用:教学圆柱和圆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2、</span>单元教学目标 3、单元生长点4、单元教学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汪老师建议老师们充分关注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在操作中加强思考,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在这一单元充分挖掘由数学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p> <p class="ql-block"> 接着王鑫老师对本单元例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于每个例题的重难点突破方法和教学流程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数学策略,数学方法的渗透,例如圆柱表面积教学中,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渗透类比、转化、极限思想。</p> <p class="ql-block"> 杜小娟老师对本单元的练习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本单元的拓展练习和变式练习,增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探究,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p> <p class="ql-block"> 潘华老师对例7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无生试讲。潘老师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发现不会解决的问题在哪?就是空气部分的体积。一步步引导学生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规则的物体的体积,从而突破难点,让学生对转化的数学策略有更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希沃学院第三讲开讲啦</p> <p class="ql-block">本次希沃学院由张诗媛老师开讲!张老师讲解思维导图和屏幕共享。</p> <p class="ql-block"> 马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指导与点评。首先马老师对两个年组的常态教研给予了肯定,并对五年级图形与运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图形的运动应该说是四个层次阶段,而不能说三个层次,还有一个在六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旋转三要素与旋转概念的关系。旋转三要素即旋转概念。3、要注重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风车、钟面指针的转动。4、在研究例2三角形旋转的过程中,注重思维的深刻性。重点突破位置变了,为什么形状不变,大小不变。—任意两点间的位置关系、长度关系不变,所以运动后的形状大小不变。</p><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的圆柱和圆锥:1、旋转要强调旋转中心。没有交代旋转轴要用“转动”。2、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经验。整体看特征—展开看特征。3、重视概念: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p> <p class="ql-block"> 这次教研活动可以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真正做到了使常态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业务切磋、相互学习、提升自我的一个有力平台。让每一次的授课不再是教师 一个人的冥思苦想,而是成为了众多教师智慧的结晶。创造了互相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使教学研究更具魅力与凝聚力,让教研真正地服务于教学,受益于学生。</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程春玲</p><p class="ql-block">审稿人:李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