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语:减负减压,频催桃李艳 。增能增效,可育栋梁才。“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教育的“归位”。学校不断强调,全体教师要提高政治觉悟,担负使命,努力做四有好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积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努力提高教育质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让语文作业“动”起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安市鄠邑区北街小学 熊敏娟</p><p class="ql-block">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业不仅可以将当天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也可以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双减”之后,作业负担不能过重,但是学习质量不能因此下降。那么老师们该如何布置作业呢?</p> 唱一唱,激发兴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统编版教材中的比例明显增多,且每篇几乎都要求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能背诵75首必背古诗词。当前在古诗词积累方面还是以背诵为主,太枯燥,教学中发现基础越薄弱的学生对于古诗词越难背过。背诵给人的感觉是苦的,而唱歌给人的感觉是甜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唱歌的形式积累古诗词,这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感受诗意,积累古诗词,能让学生爱上古诗词,也能积累更多的古诗词。</p><p class="ql-block"> 如,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在学完《山居秋暝》一诗后,可以布置学唱《山居秋暝》的歌曲。学生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等静态画面和“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动态画面,一边聆听、学唱歌曲,音乐和画面结合,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古诗美好的意境中,古诗积累自然水到渠成。</p> 画一画,再现情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情境,能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新知。</p><p class="ql-block"> 如,《渔歌子》一词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课后让学生唱词之外,还可以布置学生为词配画,既加深了学生对词的理解,再现了诗词描绘的美妙意境,又将语文和美术相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学完《牛郎织女》一文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用心去揣摩和思索故事情节,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一共分为哪些情节?每幅图画配什么文字?在小组交流,择优全班交流。学生在思考、总结、感悟、梳理后才能完成本次作业,但他们兴味盎然,乐此不疲。</p> 做一做,激发探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思考,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探究意识。</p><p class="ql-block"> 如: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后,安排学生结合单元训练,自己种下几粒植物的种子,每天进行观察,填写观察量产,完成观察日记,最后将自己种的植物带到班级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种植的经过和成果。学习完《曹冲称象》后,根据曹冲称象的三个步骤,赶象上船、划线;赶象下船、装石;称石。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呢?这一实践性作业,使学生在动手中巩固了语文知识,活用了科学的浮力知识和数学的计算知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理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新能力。</p> 讲一讲,加深理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背是输入,而说、讲是输出,只有输入和输出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闭环,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扮演小老师向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在与同伴“一问一答”的讨论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讲一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总结、提炼、表达、创新能力。</p><p class="ql-block"> 如:学完《四季》一课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也可以当小老师进行提问,____对____说:“______________。”学完《猎人海力布》后安排学生将海力布的故事创造性地讲给家人、朋友听。在讲之前给学生进行提示指导:你打算怎么补充情节,用自己规范性的、富有特色的语言来讲故事?采用顺序讲述还是倒序讲述?</p> 读一读,拓展知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统编版教材采用“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模式,旨在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习阅读方法,在略读中复习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为了切切实实落实课外阅读,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就要结合课文或快乐读书吧,给学生推荐同作者、同主题或同题材的课外阅读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课外阅读作业做细做实,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p><p class="ql-block"> 如,学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后,我们给学生推荐阅读童话故事,如《小鲤鱼跳龙门》《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等,学了课文《慈母情深》之后,给学生推荐阅读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我的母亲》,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和冰心的《母爱》等,并完成阅读记录表,适时开展阅读成果交流展示活动。</p> 演一演,培养协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子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孩子们现在不快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比较孤独,一放学就回家,养成了“单打独斗”的习惯,不像以前的孩子们放学后可以三五成群结伴写作业或玩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干事、会协作的人才。为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我们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多安排必须进行合作才能完成的作业,如课后合作排练课本剧,课堂进行展评。</p><p class="ql-block"> 如,学完小学的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之后,安排学生在课后演一演课文内容,既加深了他们对古文的理解,又在司马光和群儿的不同做法的对比中感受到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组织与协作能力。</p> 看一看,增长见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让学生增长见识,我们可以利用周围公共服务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布置参观浏览的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去图书馆借阅查看相关学习资料;去博物馆探寻和最近学习有关的内容,亲身感受一些实物;去公园考察一些植物情况;或者去饭店、社区进行专访等。</p><p class="ql-block"> 如,五年级学习了第五单元《太阳》《松鼠》等说明文后,要安排学生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种事物。学生由于年龄、知识、阅历所限,要完成好本次习作,必须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如果要介绍家乡一种美食的制作,需要去拜访相关厨师,向其了解美食的历史与制作材料,观看其制作过程,品尝其独特味道。学生走出家门,步入生活,运用多种感官去看世界,不闭门造车,就能写出“色香味”俱全的习作。</p> <p class="ql-block">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让作业“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健康、全面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