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于宪睿 七十九载终寻亲

美友38855585

<h3>  2021年12月底,吉林省敦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函给我局,请求协助查询、查找于宪睿同志有关史料及后代等有关情况。收到协查函后,局党组高度重视,安排专人与敦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联系,对于宪睿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仔细了解,根据了解的情况,对全区所有镇街进行了全面摸排、调查。</h3> <h3>  为让英雄找到家,区退役军人局成立专班,一个镇街一个镇街排查,历时三个多月,终于调查认定于宪睿为口镇下水河村人。通过查询于氏族谱,对照族谱充分讨论、排查、分析;并与于氏家族长辈进行座谈、了解,多方听取老年人口传下来的大量信息,有一个叫于宪孔的和于宪睿基本吻合。于氏家族明朝末年从河北省井陉县迁居口镇下水河村,已500余年,传世21代,依据收到的资料,已明确认定了于宪睿的族籍是莱芜县口子镇人,虽然未提到下水河村,但是往上追溯200年,只有下水河村有于氏家族,所以推测于宪睿是口子镇下水河村人。据查,自清末到民国年间,于氏家族中出省创业、经商、参军的人员不少,唯有三人至今杳无音讯。其中于宪厚谱中记载,生于1915年,于宪玺谱中记载生于1925年,于宪孔谱中记载生于1890年,分析三人的出生年月从年龄上看,只有于宪孔和于宪睿的从军履历相对应。经调查,认为于宪睿即于氏十五世祖于宪孔。</h3> <h3>  经调查确认于宪睿就是口镇下水河村于氏十五世祖于宪孔后,我们立即复函敦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并电话与相关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计划于疫情稳定后,与于宪睿的后代一道去于宪睿战斗牺牲的地方进行祭奠,同时对于宪睿的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协商审评烈士事宜。</h3> <h3> 义勇英灵塔<br> 位于吉林省敦化市翰章乡翰章村南500米处的水库北岸,矗立一尊玄武岩石塔,塔的正面上方刻有“义勇英灵塔”字样的五个楷书大字,这就是“义勇英灵塔”。<br> 该塔是纪念抗日英雄于宪睿而立。他与与北面的陈翰章将军陵园遥相呼应,两者相距不到200米。塔正面向南,用玄武岩砌筑,显得庄严肃穆,塔通高4米,塔座呈长方形,高1米,塔基长2. 63米,宽2. 02米,座顶部长1. 57米,宽1 .47米,与塔座连为一体有一祭祀供桌,塔身高1. 67米,正面文字周围刻有龙式连理花纹,字的上面刻有两个大眼睛,两眼之间凿有存放烈士遗像的地方,塔左面镌刻于先睿烈士简介。右侧刻的是为烈士集资建塔的人名,共计有14人。建塔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九月重阳节,也就是1948年的重阳节。 从塔的纪念铭文和国内外相关史料得知,于宪睿,又名于宪俊,于学璿,字作圣,山东省莱芜县口子镇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国士沦丧,于宪睿义愤填膺,迅速来到东北,组织民众抗日。民众纷纷响应,队伍很快发展壮大,后加入国民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序列,成为该军一部重要力量。1933年出版的《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一书里记载,于宪睿为剿抚司令。是义勇军的一个分支,人员发展最多时达到八、九万人之多。<br>  总司令:王德林;副司令:孔宪荣;谋长:李延禄(共产党员);前方司令:吴义成;督战司令:张雨亭;剿抚司令:于宪睿。 1932年6月15日,于宪睿同救国军姚振山所部共同发起进攻敦化县城,这就是史称“救国军三打敦化”的二打敦化城,这次战役姚振山负责攻城,于宪睿、李天真率大刀会在土腰山负责阻击宁安来增援之敌,大刀会武器落后,只有少数枪支,日寇当时有八个分队(排)的兵力,配备有轻重机关枪、掷弹筒等先进武器。但是,于宪睿、李天真所部顽强抗击,战斗打的异常激烈。战斗从6月15日早6时15分开始,一直激战到下午4时,阵地上反复冲杀,用鲜血染红了这座山丘,以血肉之躯战胜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关东军。1933年,于宪睿率部在配合田霖部前往热河省进驻,战斗失利,回撤中途径桦甸县滚马岭山中被日寇重兵包围,因众寡不敌,激战中壮烈牺牲。 自“九.一八”事变后,活跃在东北大地的义勇军到1933年后被日寇逐渐瓦解。后来一部分义勇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顽强抵抗。终于在1945年8月23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烈士鲜血没有白流,迎来祖国解放,收复东北失地。1946年当时对一些已故的英烈立碑纪念,1946年8月15日陈翰章将军纪念碑在县政府门前落成,当时,由于,政治环境的特殊性,碑是在原来日寇纪念在牛心顶子被处决的四酋而立的碑的基础上改进而成。陈翰章将军纪念碑落成,这在当时敦化县是一件大事,在这同时,敦化人士王庆和宫绍新等14人,鉴于于宪睿的历史功绩不容淹没,历史责任感驱使他们自费积资,在半截河北岸建塔,以示永久纪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