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侃红楼-----高端大气的梦

美友443069235

要说《红楼梦》中最高端大气的梦,当属<font color="#ed2308">第十三回</font>秦可卿在去世前给王熙凤托的那个梦。梦不长,七八百字,就是秦可卿临要走了,和王熙凤来告别,对家族后事进行了嘱咐、安排。而她讲的内容,却是跳出了个体自身的悲欢离合,从家族整体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前瞻性意见,眼界之高、虑事之远、道理之深刻,都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人能比的境界和层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秦可卿在梦里所托件件都是大事、要事,简单说可以概括为“2131”</b>。</p><p class="ql-block"><b>“2”是指安排了两件后事</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是</span>在祖坟周围多买田庄地亩,以备将来之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是</span>将家塾设在这里,让后世子孙永续教育。即使将来坏了事,犯了罪,这两项也能保留下来,不至于一点依靠和退路都没有。书里是这样写的:“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表达了充分的忧患意识。</p><p class="ql-block"><b>“1”是指透漏了一件喜事:</b>秦可卿说,“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烈火烹油、鲜花着锦</span>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王熙凤问她是什么事,她只说天机不可泄露。而实际上,她的托梦所说,正是透漏了不久元春将要封妃的喜讯,展望了贾家将要迎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况。</p><p class="ql-block"><b>“3”是指讲了三个道理:</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不是人力所能常保的</span>。在和王熙凤的交谈中,把这几个道理说出来了,两个贾府当家人之间交流着最深刻的近忧远虑,秦可卿在讲了道理之后,把自己生前死后涉及家族的重大事情做了妥当安排,具体、实用,同时也有高度,是长远之计。显见了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襟怀和眼界。</p><p class="ql-block"><b>最后一个“1”是指提出了一个悲剧性的预见</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span>她预见贾家的繁华盛况还有三年的好时光。三年之后,诸芳凋落、家破人亡、飞鸟各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p> <p class="ql-block">  这个梦到此完事了。说得清楚,交代得明白,情节也不复杂,而她们俩人考虑的事也都是贾府的大事;所预见的事情也都被作者用作品一一应验了。但是这里仍然还有问题存在:</p><p class="ql-block"><b>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安排秦可卿和王熙凤在梦里议论这样重大的事情呢?</b>是因为她们俩分别是宁国府和荣国府管家理财的奶奶的身份吗?表面看这样理解还说得过去。但细想却有说不通的地方的。她们毕竟只掌管内宅,其他的关于贾家是否兴旺发达的因素还有好多,而且来自外面、上面的因素又岂止是两个深宅内宫的女人所能左右得了的。况且,宁国府还有贾珍在,那是整个大家族的族长啊;而荣国府不仅有贾赦、贾政,贾母也还健在啊,所以真正要谋家族兴旺、虑长远后事的人,还真轮不到秦王二人吧。难道秦可卿的身份、来历,比贾家其他人都高吗?她梦中所说,并不像一个晚辈对长辈的托付,所说之事的重要,语气之凝重,见识之高妙,倒像是比王熙凤还要老道,好像是在吩咐家人按计做事、而不是托付请求人去做似的。</p><p class="ql-block"><b> 第二个问题:秦可卿的忧患意识从哪来的?</b>梦中说得很清楚,现在是盛时,祖茔祭祀、家塾供给都不是问题,将来落败之时,怎么办呢?还有,如果从现在开始,按我说的做,就是将来获了罪,这两项也是不用充公的。你看她说的,好像曾经经历过落败、获罪的事情一样,不是简单的考虑积攒钱粮,省吃俭用,而是考虑到将来发生灭顶之灾时该怎么办?怎么做更有利于避开罪行,保住家业。这份忧患意识是谁灌输给他的呢?</p><p class="ql-block"><b>第三个问题:秦可卿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怎样养成的呢?</b>读者朋友不要被秦可卿在贾家的奢靡生活所迷惑。在第八回的最后一段文字,作者交代了秦可卿的出身: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养生堂抱养的弃婴。</span>因他父亲秦业当年无儿无女,便从养生堂抱养了一儿一女,后来儿子又死了,只剩一个女儿,娶名叫可儿。在秦业到了五十岁以后,才又生了秦钟。那么秦家的家境如何呢?从秦可卿的弟弟秦钟要和贾宝玉一起入家塾读书一事可以看出,她们家境不富裕,更非高官大族,实在只是一般般的平民寒族。书中是这样写的:知道秦钟要去和贾宝玉一起读书,秦业料“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欢喜。只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宦囊羞涩</span>,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容易拿不出来;又恐误了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拼西凑</span>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这段文字看似轻描淡写的交代,实际上把秦可卿的出身、家境说得明明白白。这样一个家庭出身的人,她的素养、见识、韬略是如何养成的呢?还有,作者可能怕读者忽略或者注意不到秦可卿的出身很卑微,在第十三回、十四回写秦可卿的丧礼时,有谁还记得是怎样写秦业和秦钟的吗?这两人是秦可卿最最亲近的人啊,但是书中铺设了那么多的豪华场面,王公贵族来了那么多家祭路祭的人马,而对秦氏一族只是一语带过,书中是这样说的:“只见秦业、秦钟并尤氏的几个眷属也都来了”,此后再无下文。这与秦可卿的葬礼规模、与贾家的待客之道的礼制都极不相称,只能说明秦家的身家与贾府无法比肩,所以才被轻视、被忽略。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对于“置办田亩、设立私塾,以备不时之忧”的远见就没有了生活基础了。再有,书中虽没有交代秦可卿具体的年龄,但是她的丈夫贾蓉是明确交代过的:十七八岁。那么推论来看,秦可卿年龄也不会太大,也就是说,她来到贾家,年头也不会太长,那她在贾家的历练也就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谈了。由此可以说,她的才干、能力、见识就显得没有生活基础、不合常理了。</p><p class="ql-block"><b>第四个问题;元春封妃、贾家败落,这等机密高端的大事,为何借秦可卿之口来挑明?</b>封妃乃皇族大事、是皇家后宫之事,在真正宣召之前,又是何等机密啊,这岂是一介草民可以揣测的呀。读者朋友们还记得吗?在第十六回书中写到:一日正是贾政生日,突然有宫里的太监夏老爷来宣召,要贾政进宫。贾政走后,贾母等人“皆惶惶不定,不住地使人飞马往来报信。”后来,在宫外等待的家人,等到贾政出来,打听到是元春晋升为凤藻宫贵妃,便飞马回来报信,才让一家人定下心神,随喜笑颜开起来。就说这件事非常机密、隐蔽,当事者的家人、父母也不能事先知道。可是作者却让秦可卿就这样随随便告诉读者了。奇怪吧?还有贾家这时候正是兴旺发达之时,所有的子孙都不曾惊觉大厦将倾、风暴来袭,为何秦可卿感受到了?这样一个世家大族,要想毁灭它、让它一夜间灰飞烟灭、家破人亡,就绝对不是简单的居家过日子引起的家道败落,那一定是来自上层,来自皇家,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span>的灭顶之灾。这就更加令人困惑和害怕了。这些和皇族有关的事怎么都出自秦可卿之口?作者借此要告诉我们什么秘密呢?</p> <p class="ql-block">  以上,我们简单的就梦的内容本身分析了一下这个梦,提出了几个让人困惑的疑问,并不曾给出判断和结论。但是我想说的是,作者这样写,一定有深意在。秦可卿的身份一定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要比这复杂得多。秦可卿这个人物,是作者很纠结的一个形象,应该有生活中的原型人物可借鉴,所以作者在写的时候才反复推敲,不好下笔。从已有的资料看,书中对她着墨不多,但修改却最多。特别是在脂砚斋的建议下,曾一下删除了四五页之多的文字。我们都知道,古代是把现在对合的两页称为一页的,那删掉的四五页就相当于现在的八九页了。以曹雪芹的鬼斧神工之笔,八九页的文字会写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啊。曾有学者就此分析说秦可卿应该出身在皇宫,父母犯了事,便借养生堂弃婴为掩护,被秦家收养了;嫁到贾家,也是为了隐蔽身份,得以存活。她死后用的棺材,不就是薛蟠家原来给“坏了事的老千岁”留着的吗?这又从一旁证明,秦可卿和皇族有关系。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真是如此,那当初操作就有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不知作者会怎样设计才能于情于理都说得通。可惜,原作者后几十回文稿遗失了,我们再也无法知道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了。张爱玲曾说,此生有三恨,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此刻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情呢?</p> (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向原创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