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云端,携手同行—德惠市第六小学三年组线上集体备课

竹溪

<p class="ql-block">  疫情阻挡了正常上班,但无法阻挡老师们教学研讨、深耕课堂、提升专业化成长的热情,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年组全体教师在组长代亚翠老师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三单元的线上集体备课。</p> <p class="ql-block">  集思广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次线上集体备课中老师们积极踊跃发言。</p><p class="ql-block"> 语文学科代老师首先对整个下周要进行的语文教学进行总的概述,并且逐一分析了课标,学情以及线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随后,对于第三单元的语文教学大家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关于易错字,语用的把握,课文整体的分析,每课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大家畅所欲言,直到最后仍然有意犹未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朱胜男老师对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进行了解读,“综合性学习”是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不同地域展开。可以启发学生多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收集资料等,结合我们目前居家学习,可以做一做“民俗手抄报”开展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p> <p class="ql-block">  简杰老师就《纸的发明》一课发表了重要看法,她指出这一课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纸是怎么发明的?”要引导孩子在文章中找到有关于造纸过程的段落,并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了解造纸术的发明、传播过程,体会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价值和意义,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滕永莲老师对《纸的发明》一课进行了深度解析,这一课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面之一。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文中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比如:“这些竹片、木片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了把字写在竹片、木片或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层层深入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材料的过程。此外,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分严谨,如“两千多年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使用了约数。</p> <p class="ql-block">  张晶老师结合《赵州桥》一课,做了以下总结:《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  于萍老师对第三单元的语文园地的教学做了如下分析和建议:</p><p class="ql-block">1.引导学生回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过程,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p><p class="ql-block">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p><p class="ql-block">3.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p><p class="ql-block">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孟璐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纸的发明,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向学生拓展,除了纸,还包括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个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了在不同的时间的阶段,纸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让学生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完成发明纸的过程,包括造纸方法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一直到后来造纸术最终传到了全世界。让学生思考课后题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也很简单,就直接能在文中找到答案。通过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让学生知道如今纸在生活中广泛运用。</p> <p class="ql-block"> 闫石老师对本单元的习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习作单元从结构上,在编排时与常规单元有所不同,设置的为导语——精读——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的结构。在精读课文后面设置的题目一般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帮助理解或者对单元的习作方法有所提示,使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进行方法总结并且进行小段练习,紧接着做习作例文分析,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阅读提示,直接点出习作的知识与方法或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在充分阅读后进行习作呈现。这种编排设置和思晨写作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思晨在教学中是先导入,然后进行激发分析,在对文本充分阅读后进行技法总结,然后让孩子学习写作,一般例文分析会在二稿课上,在实际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往往会禁锢学生的想象,个人觉得例文还是在学生实际操作之后再进行分析比较好。</p> <p class="ql-block">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时气氛活跃,各抒己见,大家热情很高。</p><p class="ql-block"> 安婷婷老师先就《队列表演》(一)这一课,提出了本课的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并归纳总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的口算方法: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个一个一位数,并用它们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把乘得的两个积相加。</p> <p class="ql-block">  单秀娟老师就《乘法》一课温馨提示:乘数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例如50×80=4000,虽然乘数共有两个0,但积的末尾有三个0,这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王秀丽老师详细分析了队列表演(一)这一节的内容,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图1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法。图2是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相加的形式,然后再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算法多样,学生可以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这种算法是基本的口算方法,也是竖式计算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李明老师对估算的方法进行了解读,这一板块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教科书中呈现的两种学生可能的估算方法道理是相同的。为了估算电影院的座位是否能容纳五百名学生,可以估算出电影院座位数的下线!如果这个下线比500大,说明电影院的座位够了。所以在整数乘法运算中,如果把两个乘数估小,或者一个乘数不变把另一个乘数估小,积都会被估小,对积与乘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种感悟,就是数感的特征与表现。</p> <p class="ql-block">  赵颖老师:《电影院》这一课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和估算的方法,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孩子们的估算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能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p><p class="ql-block">(1)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起来。</p><p class="ql-block">(2)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先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所得的积加起来。并且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乘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p> <p class="ql-block"> 赵云艳老师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乘法,首先,鼓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在计算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书写程序,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道理。把乘数12分解成两个部分,即10+2,用乘数12的个位数字2乘14,就是已经学过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而12的十位数字,1乘14也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但问题是所得的积14应该写在什么位置?这是重点,要让学生说明理由,写出竖式后,要鼓励学生结合点子图,想一想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中的每一步对应点子图中的哪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温瑞老师提出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这一难点的方法,我们要重视用乘法的直观模型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道理。队列表演一是在用点子图进行直观运算的基础上,再用横式记录计算的过程与结果,并引导学生体会。列表计算是用点子图计算的抽象形式,用列表计算替代点子图的算法可以避免点子图的麻烦。</p> <p class="ql-block">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此次线上集体备课活动,三年组全体教师受益颇丰。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提前思考、深入探究,在研讨中人人有话想说,敢说,愿意说,提高了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相信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够凝聚智慧,共同成长!   </p>

两位数

学生

乘数

老师

课文

一位数

竖式

估算

单元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