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22—1991)

向阳

<p class="ql-block">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9、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会议庄严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选举成立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1月7-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作为全国国民经济管理机关。建立工农红军、工人民警和人民法院。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机关和各人民委员部。1918年1月,召开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实行土地国有化,消灭民族压迫,废除等级划分、等级特权和等级限制,宣布所有居民统一称为公民,保证了无产阶级对国家和教育的领导。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苏联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列宁逝世后,苏联面临着几个重大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是领导人的问题,二是政策的转向也就是如何以何种形式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其结果就是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列宁逝世后不久,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冲突便公开化了,很快就撤销了他的主要职务。不久,由于建设社会主义路线的分歧,斯大林击败了持反对意见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击败了三人后,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化,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p> <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斯大林亲自到西伯利亚去向农民征粮,首次提出集体农庄问题已成了当务之急,这实际上改变了1927年12月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五大的决议。党的十五大虽然提出了向大生产过渡的问题,但遵循的是列宁合作化的原则,强调自愿,国家帮助,而不是全面推行集体化运动。但是,斯大林继续沿着自己所认定的道路走下去,发动了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从1929年夏天起苏联进入了全盘集体化时期。稍后召开的党的十一月全会确认了斯大林所制定的方针,改变了十六大的决议。到1933年,99.8%的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不少军界、经济和科学艺术界人士被清肃,苏联境内劳教所(古拉格)也大量增多,任何被怀疑为“反动派”或者“间谍”的公民、侨民都会被关进劳教所,甚至被枪决。而且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不仅仅只针对苏共中央,苏联军队高层,也波及普通苏联人民。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德日法西斯在东西两方面威胁着苏联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开始。1941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多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1943年初,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柏林战役胜利,希特勒自杀, 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3年2月底,斯大林夜间突发中风。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部长会议召开紧急会议,马林科夫成为部长会议主席。会议刚刚结束,斯大林就在克里姆林宫逝世。</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主谋清除了贝利亚集团,最后成为了最高领导人。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招致中东欧各国的反对,出现“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等反对赫鲁晓夫政权的事件。事件均以苏联出动军队镇压而收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科技取得长足发展,赫鲁晓夫重用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在航天领域,苏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于1958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108分钟,开辟历史新纪元,也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先手。1964年10月14日,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赫鲁晓夫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但赫鲁晓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发东欧社会主义盟国的政治动荡。此后,苏联和很多国家爆发政治冲突。1964年,赫鲁晓夫被以不流血政变方式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p> <p class="ql-block">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斯大林的正面形象,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973年,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军费支出一直以很高的速度增长。进入70年代以后,从1972年开始苏联一跃成为世界上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苏联军备竞赛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p> <p class="ql-block">1982年11月10日,长期领导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安德罗波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与反腐肃贪,试水改革经济体制与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部分措施也得到了苏联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安德罗波夫也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安德罗波夫在因慢性肾病于1984年2月9日病哦逝,执政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随着他的与世长辞,苏联的“安氏改革之路”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是契尔年科。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p> <p class="ql-block">契尔年科逝世后,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东欧剧变)。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放弃苏联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实行多党制,将指导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改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八一九事件爆发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掌握了局势。戈尔巴乔夫同他一起展开了对苏共的清洗。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p> <p class="ql-block">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12月26日,代表们象征性举了手,苏联最高苏维埃自行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法律和现实中正式结束其存在。苏联解体后分裂为十五个国家,且大部分经济及军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继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