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法兴寺,旧址坐落于长子县慈林山坳,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 初名慈林寺,唐咸亨四年(673年)增建舍利塔和两座八角形石塔,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改名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信士董希璇造长明灯台一座(俗称燃灯塔),五代时期麻衣道者修建山门,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始称法兴寺,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圆觉殿、宋政和元年(1111年)新塑释迦及胁侍群像,明清历代屡有修葺。</p> <p class="ql-block">近代因为挖煤造成山体沉降,后来整体搬迁到了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1984年,法兴寺搬迁复建工程破土动工,1996年10月,复建工程竣工。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为唐代特征,经楼、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燃灯塔、圆觉殿和毗卢殿,依次,两厢为关公殿、伽兰殿和碑廊等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燃灯塔亦名长明灯,通体青石雕造,塔身为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据说点燃佛灯后,无论东西南北风,佛灯永不熄灭,故为一绝,全国仅存三座。</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为法兴寺内最大的建筑,因殿内两山佛台塑十二圆觉彩塑而得名,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大殿建于宋代,外观俊逸秀美,屋顶的坡度流畅有力,向四周翘起的飞檐,画出美妙的弧线,精巧的造型,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栱,这构成了宋代独特的建筑美。</p> <p class="ql-block">另外院内现存自唐迄清的碑刻17通,记载了寺史沿革和建制情况。</p><p class="ql-block">最后面的是毗卢殿是明式悬山顶木构建筑,殿背琉璃构件是明代的,前檐额枋、雀替是清代的,彩塑和壁画都是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