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小故事(知母)

河南扁鹊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p class="ql-block">  [ 知 母 ]━━【 小故事 】</p><p class="ql-block">从前有个孤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主。由于她不图钱财,常把药草白送给生病的穷人,所以毫无积蓄。到年老体衰不能爬山采药时,她只好沿乡讨饭了。老太婆终日愁眉苦脸,这倒不是因为苦日子难熬;她担忧的是,自己认药的本事无人可传,一旦自己闭上了眼睛,谁给乡亲挖药治病啊!想来想去,老太婆决心找一个可靠的人传授本事。于是,她逢人便说:“谁认我做妈,我教他认药草。”</p><p class="ql-block">过了些日子,有个贵公子知道了,心想:“我要是学会了治病,不就多了一条巴结官宦的路子吗?”他把老太婆请进府中,说:“老太太,我愿意给你当儿子,快告诉我什么药草治病吧!”</p><p class="ql-block">老太婆瞥了贵公子一眼,说:“急什么?先看看你怎么对待我这个‘妈’再说。”</p><p class="ql-block">贵公子立刻命人把正房腾给老太婆,又给她换上新衣,端来可口的饭菜。可是,一连过了十几天,并不见老太婆提起药草之事。贵公子忍不住了,假惺惺地喊了一声“妈”,说:“该传药给我了吧!”</p><p class="ql-block">“时候还早。”</p><p class="ql-block">“那得等到什么日子呀?”</p><p class="ql-block">“等个十年八载的吧。”</p><p class="ql-block">“什么?”贵公子气得跳起来:“还得养活你十年?哼,滚你的吧!别想骗吃骗喝啦!”</p><p class="ql-block">老太婆冷笑一声,换上原来的破衣裳,不慌不忙地走出公子家门。她又边沿街讨饭,边嘴里念叨着:“谁给我当儿子,我教给谁认识治病救命的药草!有谁愿意给我当儿子呀?……”</p><p class="ql-block">这天,被一个商人听见了。他一琢磨:“卖药材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呀!”商人急忙招呼老太婆说:“我愿意认你当妈!”</p><p class="ql-block">老太婆便住到了商人家中。商人好吃好喝地侍候了老太婆一个月,也憋不住地问:“你真的认得药草?”</p><p class="ql-block">“当然认识啦!”</p><p class="ql-block">“那就教我吧。”</p><p class="ql-block">“现在不是时候。”</p><p class="ql-block">“还得等多久啊?”</p><p class="ql-block">“等我死了……”</p><p class="ql-block">“啊?”商人气得浑身颤抖:“你个死老婆子,拿我当猴耍呀!走,快讨你的饭去吧!”</p><p class="ql-block">“是你请我来的呀!”</p><p class="ql-block">“哼,算我瞎了眼!”</p><p class="ql-block">老太婆又被赶出门外,还是边讨饭边嘟囔:“谁认我当妈,我教谁认药草……”</p><p class="ql-block">日久天长,人们都把老太婆当成了疯子,谁也不再理她。</p><p class="ql-block">有年冬天,老太婆走到一个不大的村子,摔倒在一家门外。这家里的主人是个樵夫,他把老太婆搀进屋中,问道:“老太太,摔坏了没有?是不是病啦?”</p><p class="ql-block">“病倒没有,我这是饿的。”</p><p class="ql-block">樵夫急忙叫媳妇煮了锅稀饭,端给老太婆,说:“家里没什么好东西,先趁热喝点吧。”</p><p class="ql-block">老太婆吃了稀饭,浑身也暖和了,就要走。樵夫两口子说:“这大冷的天气,你上哪儿去呀?”</p><p class="ql-block">“嗐,”老太婆叹了一口气,说,“我这苦命人得到处讨饭啊!”</p><p class="ql-block">两口子闻听,十分同情,就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讨饭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们穷,就在这儿住下吧!”</p><p class="ql-block">老太婆也不推辞,就住在樵夫家了。日子过得挺快,转眼春暖花开,老太婆对樵夫说:“老吃你家的饭怎么行?还是让我走吧!”</p><p class="ql-block">樵夫说:“你老没儿没女,我们又没有老人,咱们凑成一家人过日子不是挺好吗?”</p><p class="ql-block">老太婆叹息道:“实不相瞒,过去我会采药,认识许多治病救命的药草。我本想认个儿子,把本事传给他。可现在老糊涂了,什么药草全认不清啦。你养活我,我没法子报答你呀!”</p><p class="ql-block">樵夫说:“都是受苦人,图什么报答?反正有我们吃的,就饿不着你,别出去讨饭啦!”</p><p class="ql-block">“好吧,那我就拿这儿当家,拿你当儿子啦!”</p><p class="ql-block">“行啦。”</p><p class="ql-block">从此,樵夫和媳妇就把老太婆当做母亲。老太婆吃饱了饭也不闲着,常帮媳妇看孩子、做家务。媳妇也挺疼爱老人,六月天不让老人烧火——怕热着;腊月里不让老人洗衣——怕水凉。老太婆整整过了三年的舒心日子。</p><p class="ql-block">夏天到了,老太婆已经八十岁了。这天,她突然对樵夫说:“孩子,我想上山看看。”</p><p class="ql-block">“妈这大年纪了,可别累着。”</p><p class="ql-block">“我闷得慌,想逛逛山景。”</p><p class="ql-block">“那我背你去吧。”</p><p class="ql-block">樵夫背着老太婆上了山。老太婆一会儿要往东,一会儿要往西,一会儿要上坡,一会儿要下沟,指指点点,累得樵夫汗流如雨;但樵夫一点也不抱怨,嘴里还不住地说些逗趣的话,想让老太婆开心。</p><p class="ql-block">当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太婆让樵夫站住,她从樵夫背上下来,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线形叶子、开雪白带紫色条纹花朵的野草,说:“去,把它挖来!”</p><p class="ql-block">樵夫走过去扒开土,挖出一截儿黄褐色的根子。他问:“妈,这是什么?”</p><p class="ql-block">老太婆说:“这是一种药草,它的根可以治肺热咳嗽、虚劳发热之类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识它吗?”</p><p class="ql-block">樵夫想了想说:“妈准是要找一个老实厚道的人才传药给他,怕心怀不良的人拿它去发财、坑害百姓!”</p><p class="ql-block">老太婆笑道:“我找寻了多少年,也没碰见一个可心的人。孩子,你真懂得我的心思,这药就叫‘知母’吧!”</p><p class="ql-block">接着,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其它许多药草,樵夫就改行采药了。他一直记着老太婆的话,象老太婆那样为穷人治病。</p> <p class="ql-block">辛夷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辛夷原是心意花</p><p class="ql-block">辛夷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的花蕾,也叫辛夷花.辛夷味辛性温,归肺.胃经,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是中医治疗鼻渊头痛的常用药物.关于辛夷名字的来历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有一位秦秀才得了一种叫鼻孔流浓水的疾病,经常鼻塞不通,浊涕常流,腥臭难闻,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都回避他.他见无药可救,于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p><p class="ql-block">一日,他在一棵大树下准备自缢,被一个过路的樵夫救下.问明缘由后,樵夫告诉他说:"北山中就有一种药可治."秦秀才照樵夫的指点,到深山中寻找.终于他发现遍山花树,叶茂花大,香气四溢.他采了一些花蕾,煎水连服数天,果真痊愈.他非常高兴,又采了一些种子,精心种在自家院子里,以此树的花为得了鼻病的人医治,皆得奇效.有人问他这药何名?他想了想,觉得这药得来是樵夫的指点,自己意会所识,就叫心意花吧.天长日久,后人就传成了辛夷花了.</p> <p class="ql-block">中草药,三七名字的来历</p><p class="ql-block">每个名字都有一个特殊的意义,或者来历。那么三七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给大家说个故事。</p><p class="ql-block">古时候,一个叫张二的青年,患了一种疾病,口鼻出血不止。虽经多方医治仍无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医生路过,他取出一种草药的根,研磨成粉给张二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张二一家非常感激,并要求医生留下这种神奇草药的种子。</p><p class="ql-block">一年后,张二家的草药长得非常茂盛。恰巧,知府大人的独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无奈只好贴出告示:能治好女儿病者,招其为婿。张二闻知后带上自种的草药,二话没说,拿出草药研成末给小姐服下。谁知不到一个时辰,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将张二捆起严刑拷打,他被逼讲出实情。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医生,并将其定为“谋害杀人”罪。临刑之日,田医生万般无奈,只好向亲自监斩的知府大人解释说:“此草药对各种血症都有疗效,但须长到三至七年才有效”。</p><p class="ql-block">张二所用之药,仅长满一年,本无药性,当然救不了小姐。”说罢,他从差役手中要过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划一刀,鲜血直流,他从自己的药袋中取出药粉,内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结,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知府大人后悔不已,只好放了田医生。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惨痛教训,就把这种药定为“三七”,表示必须生长到3~7年才有用。因为此药为田医生所传,故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三七也被称作“田七”。</p><p class="ql-block">三七之所以称为三七,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总结起来,三七从生长环境,茎叶形状、种植年限、医疗效用等方面跟“三”和“七”这两个数字有关。</p><p class="ql-block">第一,从生长条件方面看,三七生长在三分潮湿七分干燥的土壤中,外部环境有需要三层阳光七层阴。</p><p class="ql-block">第二,从外观形状上看,三七每种一年,茎上产生一道节子,每张叶子多为五小片至七小片,成药的三年七茎上都有三道节子,其叶也以七片者居多,因此,从外观上看,三七茎叶的形状具有“三道节子七片叶子”的特征。</p><p class="ql-block">第三,从种植年限方面看,民国《马关县志》杂类之五载:“三七者,必种后三年始成药,七年乃完气。”</p><p class="ql-block">第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首次记载“三七”二字,文中写道:“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和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他在书中,以三七做正名,付方中则三七与山漆混用,反映出三七当时已定名使用。</p> <p class="ql-block">牡丹皮传奇</p><p class="ql-block">牡丹皮为牡丹的根皮,味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淤,配生地可治血热或劳伤吐血。</p><p class="ql-block">丹皮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一千多年前,苏州虎丘山下有一织绸好手名叫刘春.随便哪种花,随便哪种鸟,她只看上两眼就能织出来.她所织出的花,像刚摘下来一样,鲜艳水灵;彩鸟仿佛人一呼唤,便会拍翅飞翔,活灵活现.这一年,府台老爷的女儿要办嫁妆,限刘春月内织出24条丝嵌金被面,花样是牡丹.但刘春从来没见过花中之王,不知如何织法.半个月过去了,刘春愁得脸色腊黄,日渐消瘦.一天半夜,她突然口吐鲜血,扑倒在织布机上.这时,一位美丽的姑娘飘然而至,将一瓶药液倒入刘春的口中,刘春即刻醒来.姑娘轻声说道:"我是牡丹仙子,因抗拒武则天要让百花在严冬开放的旨意,从洛阳逃出."说完,她用手一指,庭院内立即出现一朵朵怒放着的牡丹花.刘春喜出望外,望着这些盛开的牡丹,立既飞梭织起花来.一朵朵娇艳的牡丹花织出来了,招来成群的蝴蝶.府差拿起被面飞快送往州府.但刚进府门,被面上的牡丹花全部枯谢了,黯然无光.府台老爷气的派人去捉刘春,但刘春早已与牡丹仙子离去,只给乡亲们留下了那个药瓶.药瓶内只有半瓶根皮样的药材,后来人们才认出那根皮正是牡丹皮.</p> <p class="ql-block">枸杞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早先,宁厦中宁有一家姓苟的农民,家里共3口人,老两口和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红果.</p><p class="ql-block">一天,妈妈和女儿红果到田里做活,老爹患肺痨在家养病.突然,天边闪出</p><p class="ql-block">几道耀眼的蓝光,接着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天摇地动,一场灾难降临了,中宁发生了大地震,爹爹被压死了,母女俩悲痛欲绝,便嚎啕大哭起来.妈妈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睛也渐渐模糊了.这可急坏了红果.红果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要尽快想办法把妈妈的病治好.</p><p class="ql-block">一天,她把妈妈托付给邻居照顾,自己满着妈妈,悄悄地背上干粮,到南山</p><p class="ql-block">找药去了.她爬过一山又一山,涉过一水又一水,询问了不少樵夫和牧羊人,寻找可以治眼病的草药,她的鞋磨破了,衣服挂烂了,腿也走酸了,便躺在一块石上休息.一觉醒来,已是翌日早晨.这时就见面前站着一和白胡子老爷爷,和和气气的问她:"小姑娘,你小小的年纪怎么敢上山?"</p><p class="ql-block">红果带着哀伤的口吻向老爷爷说明了来意,白胡子老爷爷上下打量了她一番,感叹地说:"真是个孝子!"白胡子爷爷告诉红果说:"前面山坡上有一种红色茨,你摘些回去给你妈熬汤喝,她身体会强壮的,眼睛也会亮的."说完老爷爷不见了.红果按照老爷爷的吩咐,取回了药,天天给妈妈熬汤喝.说也怪,妈妈喝了以后,身体渐渐强壮了,眼睛也明亮了.红果姑娘对乡亲们高兴的说:"明目子,明目子,真是灵丹妙药!"</p><p class="ql-block">从此,人们就把这种枸杞叫明目子.</p> <p class="ql-block">人参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关于人参的药用,有一个神奇的故事:从前,在东北一个山村,兄弟俩于秋天带上弓箭、皮衣和干粮,上山去打猎。</p><p class="ql-block">上山的第二天,狂风大作,雪花纷飞,大雪下了三天三夜,山路全被大雪覆盖,迷了路的兄弟俩无法出山。他们找了棵空心大树藏身,为了节约粮食,到处挖些草根充饥。他们发现有一种大拇指粗的草根,形状像人的胳膊和腿,放到嘴里一尝,甜津津的,吃了这东西他们感到浑身更有劲了,吃多了还会鼻子流血。因此他们就每天只吃一点儿。</p><p class="ql-block">直到第二年开春,兄弟俩才满载着猎物下山回家。村里的人以为他俩早死了,见他们又白又胖地回来了,都奇怪地问他们:“吃了什么好东西,长得这么结实?”兄弟俩拿出草根给大家瞧,大伙儿都说这东西长得像人的身体。这形如“人身”的根被后人称为人参。</p> <p class="ql-block">蒲公英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从前,有一个老员外,家中有一位二十八岁的小姐.一次,小姐不幸患了乳疮,乳房又红又肿,她怕难为情,不敢向父母说明,时间一长,病情更严重了.一天,丫环偷偷告诉了老夫人,老夫人心想:年轻轻的竟患此症,其中必有原因.于是,老夫人不仅不给小姐请医诊治,反而把小姐臭骂了一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天夜里,小姐越想越伤心,便萌生了死的念头,她独自走出房门,来到一条小河边,一咬牙,纵身跳了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姐刚跳入河中,正巧附近河面上趁月色撒网捕鱼的渔家父女,渔主姓蒲,女儿叫公英,姑娘见有人跳河,便纵身跳入河中,把小姐救到船上.姑娘找出自己的衣服替小姐换.换衣时,姑娘发现她生了奶疮,便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并问有没有办法治好,父亲沉思了一下,悄悄对女儿耳语了一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公英按父亲吩咐,从附近山上挖来了有锯齿长着白绒绒球似的野草,熬成药汤,让小姐连服数剂,并把鲜药捣烂后敷于患处.几天后,小姐的奶疮居然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说,老夫人见女儿离家出走一直未归,后悔莫及,派了家丁四出寻找,总算在船上找到了小姐.当老夫人知道小姐被渔家姑娘救起并将她的病治好的事情后,万分感激,执意要送给渔家贵重礼物,但他们不但不收,反而给老夫人留下了许多药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这一对渔家父女,老员外便将渔夫的姓和其女儿的名连在一起,给这种药草起名叫"蒲公英".</p> <p class="ql-block">韭菜的名字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一次战斗中,刘秀兵败,军队溃散,四处逃亡。刘秀策马狂奔,跑了一天一夜,来到一处村寨即亳州泥店村。他饥渴难耐,到一人家叩门要饭。这家的主人见刘秀相貌堂堂,觉得此人非同一般,就把刘秀扶进屋中。由于家中贫穷,少饭无菜,这家的主人只好割了些没名的野菜做好了让刘秀充饥。饥不择食的刘秀一连吃了三碗野菜,才缓过神来,问这么好吃的菜是什么菜,听到回答,刘秀说,既然是无名野菜,今天它救了我的命,就叫它救菜吧。后来,就演变成为韭菜</p> <p class="ql-block">火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国从战国到汉初,盛行神仙之术,求长生不老的方法。特别是那些做皇帝的,养尊处优,更想求仙得道,取得长生不老之术。上行下效,有了皇帝的推崇,炼金炼丹术便开始在官场和民间越来越流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朝初年,有位名叫杜子春的人去深山寻访一位炼丹的道士朋友。因为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朋友便让杜子春在自己的炼丹房里住宿,并告诫他不要乱动房里的东西。山里气温很低,杜子春睡到半夜,突然被一阵寒风给吹醒了。他便拾了些枯枝、树叶堆在一起,生火来取暖。不料,他在添加柴火时,不小心碰到了身旁几个装有硝石、硫磺等药物的钵罐,药物一下子溅到火堆里,只听“轰”的一声,冲出一股火焰。顿时火焰冲天,火柱直穿屋顶。不一会儿,整栋房子都被烧成了灰烬。杜子春虽然跑了出来,侥幸逃得了性命。可他一想起那钵罐中“会着火的药”,心中仍然害怕不已。后来,人们便把这些“会着火的药”叫着“火药”。</p> <p class="ql-block">[ 大 黄 ]━━【 小故事 】</p><p class="ql-block">中草药里的大黄,原来不叫大黄,叫“黄根”。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有这么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p><p class="ql-block">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离去。马骏务农,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p><p class="ql-block">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乡亲们告诉他说:</p><p class="ql-block">“马家遭难啦!去年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如今,只剩下光棍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p><p class="ql-block">五黄先生十分难过,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抱头痛哭。五黄先生说:</p><p class="ql-block">“你现在一无所有,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卖药去吧。”</p><p class="ql-block">马骏很高兴,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不到半年工夫,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但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一天,马骏说:</p><p class="ql-block">“老哥,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p><p class="ql-block">五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不适合当郎中。”</p><p class="ql-block">马骏有些不满,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日久天长,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碰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马骏十分高兴。</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这妇人身体虚弱,骨瘦如柴。马骏问:</p><p class="ql-block">“你怎么不舒服?”</p><p class="ql-block">妇女说:“泻肚子。”</p><p class="ql-block">本来止泻应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p><p class="ql-block">病家哪里答应,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县官审明经过,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罪名。</p><p class="ql-block">这时,五黄先生赶来,跪在堂前,说:</p><p class="ql-block">“老爷应该判我有罪。”</p><p class="ql-block">县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有罪?”</p><p class="ql-block">“他是跟我学的医,我教的不清,罪在我身。”</p><p class="ql-block">马骏闻听,急忙说:“老爷,是我背着他干的事,跟他没关系。”</p><p class="ql-block">县官问明他俩的关系,感到这两个人如此重交情,很是敬佩;平日,他也听说过五黄先生的大名,所以,就尽力为马骏开脱。最后,县官罚他们送给死者家里一笔钱,就放他们两人出衙了。</p><p class="ql-block">马骏羞愧万分,对五黄先生说:“悔不该不听你的话,往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p><p class="ql-block">五黄先生说:“学治病可不能性急呀。你看,错用了药就会出人命的。”</p><p class="ql-block">后来,马骏踏踏实实地埋头挖药,人也变得稳重多了,五黄先生这才教他行医。为了记住前面的教训,五黄先生从此便将五黄药中的黄根,改为“大黄”,免得后人再错用了这一味药。</p> <p class="ql-block">大麦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民间故事:文王封大麦</p><p class="ql-block">大麦,很古的时候叫芒麦。相传,周文王访贤时才改名叫大麦的。</p><p class="ql-block">一天,他走到一所村庄,肚子饥饿,口中发渴,难忍难熬,就坐在大树下休息。正好,一位农妇,手提一瓦罐稀面糊糊,从这里路过。文王赶忙问农妇道:“大嫂手提稀饭,去到哪里啊?”农妇告知文王:“丈夫在田间耕作,时已过午,去给他送饭充饥解渴。”</p><p class="ql-block">文王又饥又渴,见了瓦罐里的稀面糊糊,肚子“咕咕”叫得更厉害了,嘴里不觉流了馋涎。他恳求农妇,让些与他充饥解渴。农妇递给他手里的瓦罐。文王饥不择食,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立刻精神爽快,口中余昧无穷,觉得比皇宫里吃的山珍海味都可口得多。</p><p class="ql-block">他谢了农妇,问道:“大嫂,这稀面糊是什么粮食做的?这么好吃。”农妇告知他:“春荒兰月,青黄不接,只有芒麦成熟得早,用它救急,搭救性命。”文王点点头赞扬芒麦的功绩,说它在全部的麦子中,应当占首位。以后就改名大麦,不喊芒麦了。</p><p class="ql-block">正在田间劳作的丈夫,见日头偏西,妻子不送饭来,就丢下手中的活计,回家吃饭。走到半路上,老远就观察妻子与一个过路客人说话,随后妻子又从客入手中接过瓦罐,转身回去了。便以为妻子行为不端正,心里一阵火冒,追逐上去,抓住就打。</p><p class="ql-block">文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想上前去洗白儿句,又无由头可牵。丈夫发完脾气,到田间去了,农妇回家重新为丈夫作饭。这时,文王跟随上农妇,愧疚地说:“是我不该吃了你丈夫的饭食,害你遭了打骂。”</p><p class="ql-block">这农妇很会说话,她说:“客人莫见怪,我丈夫不是小气人,他怪我有失礼貌,没有把客人请到家里去款待,才打了我的。”</p><p class="ql-block">听了农妇的话,文王思忖道:“我专程四下里访问贤德人,眼前的农妇和她丈夫不就是很贤德吗?文王便解下一根玉带,递给农妇说:“大嫂今后若遇急难,可以带上这根带子上都城去找文王,他会帮忙解危的。”说完扬长去了。</p><p class="ql-block">文王回到京城,想起路途吃的大麦面糊,很香甜,就叮嘱御厨师做给他吃。他吃了几口,觉得味道又苦又涩,淡而无昧,远远不如路途上那农妇做的好吃。</p><p class="ql-block">一连三年过去了。那位农妇的家乡遭了天灾,实在无法谋生度日,才想起吃大麦面糊的客人留下的一根玉带来。她夫妻便带上它,沿途讨米要饭,去都城找文王。</p><p class="ql-block">到了都城,文王召见了他们夫妇,安置在皇宫住下,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封他夫妻为“贤德人”。</p><p class="ql-block">一日,文王又想起那顿大麦稀面糊来,传旨农妇为他做。农妇做了大麦稀面糊,端给文王。文王尝了几口,很不好吃,问农妇是什么缘由?农妇告知文王说:“饥时糠也甜,饱时肉也嫌。”文王听后拍案称好,说:“贤德人使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饱时不忘饥时苦,富贵莫记贫贱寒。”周朝坐江山八百年,就是由于重用贤德人,听贤德人的忠言。</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时里战乱频仍。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p><p class="ql-block">张仲景画像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p> <p class="ql-block">扁鹊见齐桓公</p><p class="ql-block">扁鹊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医生,历史书上流传着不少他的故事,其中“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但是在史记中的记载他见的确实齐桓公,那么扁鹊见的到底是齐桓公还是蔡桓公呢?这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p><p class="ql-block">首先必须肯定的是,“扁鹊见蔡桓公”的记载是在《东周列国志》上面的,这是一本小说,自然有着虚构的成分,蔡国早在公元前447年就被灭了,而扁鹊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前407年,所以说当时蔡国已经被灭了,根本不是有蔡国国君。而齐桓公有两个,一个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小白,还有一个则是战国时期的齐桓公田午,而当时的齐国,国都在上蔡,所以也被当时的人叫做蔡桓公,因此扁鹊见的应该是后面的那个齐桓公田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当时扁鹊见到齐桓公以后,发现齐桓公有病,但是齐桓公并不相信,当时这种讳疾忌医的现象比较严重,之后扁鹊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几次面见齐桓公田午,每次去扁鹊都发现他的病情在加剧,到了第三次的时候,扁鹊看到齐桓公一言不发就走了,齐桓公就派人问扁鹊到底什么原因,结果扁鹊说:“前两次去看你的时候,虽然生病了,但是还是可以救一下的,而这次来您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了,就算天神在世也没有办法了。”果然几天之后,齐桓公身体疼痛难忍,急忙召见扁鹊,但扁鹊已经悄悄跑掉了,齐桓公于是不治身亡</p> <p class="ql-block">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p><p class="ql-block">行医历程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发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原来华佗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7]华先生治府吏倪寻,头痛身热,则下之,以其外实也。治李延头痛身热,则汗之,以其内实也。盖得外实忌表、内实忌下之秘也。又按内实则湿火上冲,犹地气之郁,正待四散也。外实则积垢中留,犹山闲之水,正待下行也。其患头痛身热同,而治法异者,虽得之仙秘,实本天地之道也。余屡试之,果屡见效。又有督邮顿某,就医后自觉病已痊愈,但华佗经切脉却告诫说:“君疾虽愈,但元气未复,当静养以待完全康复,切忌房事,不然,将有性命之虑。”其时,顿妻闻知夫病已经痊愈,便从百里外赶来看望。当夜,顿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后果病发身亡。另一患者徐某,因病卧床,华佗前往探视,徐说:“自昨天请医针刺胃管后,便咳嗽不止,心烦而不得安卧。”华佗诊察后,说:“误矣,针刺未及胃管,误中肝脏,若日后饮食渐少,五日后恐不测。”后果如所言而亡。</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人物简介】 </p><p class="ql-block"> 李时珍 -明朝医学家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p> <p class="ql-block">  眼保健操总要领歌</p><p class="ql-block">  指甲短,手洁净。遵要求,神入静。穴位准,手法正。力适度,酸胀疼。合拍节,不乱行。前四节,闭眼睛。后两节,双目睁。眼红肿,操暂停。脸生疖,禁忌症。做眼操,贵在恒。走形式,难见功。</p> <p class="ql-block">孩子挑食怎么办?(讲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身体里住着5个小朋友,分别是肝、心、脾、肺、肾。他们有各自喜欢吃的食物。</p><p class="ql-block">比如:肝喜欢吃绿色的食物,芹菜,菠菜,青椒,西兰花…;</p><p class="ql-block">心喜欢吃红色的食物,如大枣,枸杞,赤小豆,西红柿…;</p><p class="ql-block">脾喜欢吃黄色的食物,如小米…;</p><p class="ql-block">肺喜欢吃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大米,藕…;</p><p class="ql-block">肾喜欢吃黑色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桑椹…。</p><p class="ql-block">你不挑食,五颜六色的食物都吃的津津有味,肝心脾肺肾 ,体内这5个小朋友就都高兴了,他们一起工作,给我们生成很多营养,让我们脑袋聪明,身体有精神,能和爸妈一起学习,运动。</p><p class="ql-block">如果挑食,比如不吃白色的食物,肺就不高兴,那么肺就不高兴了;不吃黑色的食物,肾就不高兴了…那么,身体就会有病了。</p><p class="ql-block">所以你们不挑食,身体就会健康。还有就是让爸妈经常带着去大自然玩耍,接触土壤,因为脾胃属土,脾胃虚弱,滚草坪,玩泥土,能充分接地气,对脾胃的运化很有帮助。到大自然去玩,是不是特别开心?这样也可以加强脾胃的消化功能。</p> <p class="ql-block">儿童健康饮食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1、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p><p class="ql-block">  2、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p><p class="ql-block">  3、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p><p class="ql-block">  4、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很管用</p><p class="ql-block">  5、大葱蘸酱,越吃越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6、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p><p class="ql-block">  7、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p><p class="ql-block">  8、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p><p class="ql-block">  9、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p><p class="ql-block">  10、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p> <p class="ql-block">中医药文化研学必选课</p><p class="ql-block">沉思缓解疲劳对健康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竞争激烈又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被各种压力所左右,疲惫不堪的身心都渴望得到舒缓。长期如此就会让人崩溃,因此,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放松方式来缓解身心的疲劳就十分有必要。其中,沉思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我们总结了沉思的多种好处。</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妨试一试,每天让自己沉静10分钟,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保护大脑。一项研究发现,经常沉思的人,其前额叶脑皮层比普通人厚,而这些区域的作用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p><p class="ql-block">研究人员认为,沉思是很好的“健脑操”,可以让大脑更强壮。</p><p class="ql-block">经常沉思还能促进大脑中的信号连接,可以调动大脑中的保护组织,预防精神类疾病。</p><p class="ql-block">减轻疼痛感。精力越集中,越能影响身体的状态。</p><p class="ql-block">在正确的训练下,慢性疼痛患者能通过意念来锁定他们痛苦的来源,疼痛的感觉就会随之减少。</p><p class="ql-block">我们通过临床试验也发现,经络疏通+沉思+针对性的食疗,可以有效缓解风湿关节痛的症状。</p><p class="ql-block">帮你控制情绪。如果你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小脾气,不妨通过沉思来进行控制。</p><p class="ql-block">有研究发现,沉思可以减轻人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更理性、更冷静地处理问题。</p><p class="ql-block">经常沉思的人在遇到外界强刺激时,大脑中控制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区域活跃度低于从不沉思的人。</p><p class="ql-block">有助于完善自我。沉思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分析自己。沉思时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克服现实中的“盲点”,从而完善自我。</p><p class="ql-block">降低抑郁风险。</p><p class="ql-block">如果学校在教学中开展沉思练习,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p><p class="ql-block">沉思有助于减少孤独感,提高健康水平。</p><p class="ql-block">缓解感冒。</p><p class="ql-block">研究人员发现,除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外,有规律地进行沉思练习可以缓解感冒的症状,比如缩短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时间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药的来历</p><p class="ql-block">中药究竟是怎么来的?也许有人会说,中医诞生了自然中药就出现了。按照这个逻辑,就是中药是随着中医来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中药的起源比中医要早很多年。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从历史角度来看,的确是先有药而后有医。</p><p class="ql-block">中药最早的萌芽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伟大的祖先在劳动与生活中,需要依靠采摘食物和狩猎来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接触了动植物,古人通过接触动植物以及动植物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出现了药效反应或者中毒现象,于是产生了两种特殊的变化,药效反应使人减轻痛苦,中毒反应使人加重痛苦,甚至死亡。</p><p class="ql-block">古人们十分聪明,他们通过无数次的试验、观察,亲口尝试,以身试药,逐渐实践、逐渐积累,并逐步形成了早期的中药疗法。只不过那个时代,还没有文字可以记载,人们便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予以传承。</p><p class="ql-block">到了三皇五帝时期,著名的神农氏,以身试药、遍尝百草,创造性地发现了几百种可以药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神农氏一生专注于各领域的发明创造,但它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农业和中药。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合适载体,神农氏的传人口传心授若干代,后来终于将神农氏对中药的发明创造,汇编成册,名曰《神农本草经》。</p><p class="ql-block">随着神农氏发明中药之后,中医也就此诞生,中医的诞生主要以三皇五帝中的黄帝为代表,他当时与六位医官探讨人体的生命奥秘,并经过若干代传人口耳相传,直到《黄帝内经》的出现,正式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的诞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