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游泳池

图新力

<p class="ql-block">  1963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自掏腰包,从稿费中拿出5万块钱,为科学院职工、家属修建了两个50×30米的游泳池,一个深水池、一个浅水池。</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建设家园的热情特别高涨,郭老出资,全院职工自发地投入到建设工地的义务劳动中,每天下了班以后,青年职工在单位食堂打上饭,一边走一边吃,有家的职工回到家匆匆地吃上一口饭就往工地赶,节假日更是全天都在工地上。男的挥镐挖土,女的肩扛手拉,把一筐筐的渣土运到坑上。人们自觉自愿地为建设新家园努力奋斗,经过一年的建设两个游泳池在1964年夏季开放了。</p><p class="ql-block">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小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罢课闹革命”,没事的我们就整天泡在游泳池,早上从家出来带上馒头、西红柿或黄瓜,在游泳池玩上一天,中午就在烈日的炙烤下,趴在铺着方砖的地上有时会美美地睡一觉,醒来后继续玩。那时候中关村的男孩女孩个个晒的跟黑煤球一样,有的后背脱一层皮又一层皮。每天的傍晚是游泳池的鼎沸时段,全中关村的孩子几乎都到齐了,戏水、玩耍、打闹,因“打闹”常常引发“村级”的打水仗大战,北区的孩子们从北端下水、南区的孩子们从南面入水,游到池子中间开始交战,看谁先把对方打退。打水仗非常耗费体力,双脚使劲踩水让身体高高地浮出水面,双手合拢使劲推水,要把水推得又多又大又快,压制对方喘不上气来,让“敌人”败下阵去。因为打水仗太费体力,所以必须分成几个梯队轮番上阵,上一拨体能刚刚减弱,下一拨快速集结一猛子扎进水里前去增援,就这样轮番进攻,打水仗拼的是体能、毅力和必胜的决心。中关村打水仗人数多的时候将近百人,打得深水池是天昏地暗的,场面“蔚为壮观”,其他的人们根本无法游泳,只能在岸上观看。</p><p class="ql-block"> 中关村游泳池以前是用市政自来水,1973年在浅水池后面打了一口100米的深井,每次游泳池换水,新换的水温只有17℃,跳到水里像有无数根钢针在扎身,冰凉刺骨。水温要四、五天才能暖和,然而几天后水又开始慢慢变绿,由浅绿变成黄深绿,就又得刷池子换水,就这样往复着。1974~1975年,中关村游泳池与研究所联合设计安装循环水系统,在女更衣室前面架起来三个锅炉,75年因为违规操作注压太大锅炉爆炸,此系统报废。</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游泳池周边建筑物少,游泳池连接市政排水管网还能顺利排水,到了1989年以后,随着建设加快,游泳池的水就很难排出,常常会冒出淹到周边的道路。2010年以后科学院又修建了新的游泳池,条件设备要远远好于从前,但总感觉舒适感好了,违和感差了。</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用网兜装上泳衣,在装上西红柿和黄瓜,就在游泳池玩一天。有的男孩就直接把西红柿和黄瓜放在背心的肚兜里。</p> <p class="ql-block">以前老游泳池的深水池</p> <p class="ql-block">以前游泳池的门票5分钱一张</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游泳池,浅水池。</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游泳池,深水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