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梦里板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李国权</b></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向往乌镇、西塘、西递、宏村、周庄、逢简、束河、黄姚、长教等,都想有自己的梦里水乡,人人心中都想有一个自己的桃花源。板塘,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是我生于兹长于兹经常魂牵梦萦的地方。板塘是粤东北地区兴宁市一个客家小村落,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围龙屋。自兴宁开基始祖遗安公六世孙达仁公(公元1690年-1769年)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此奠基近300年来,已繁衍十三世,因村民都为唐西平郡王李晟后裔,通常都叫板塘李屋。</p><p class="ql-block"> 板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讲究的风水格局。客家围龙屋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有照后又靠”,不论大小,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池塘,我们板塘李屋也不例外。板塘李屋为半月形的砖瓦夯土围龙屋,依沙岭地势而建,坐北朝南,建筑结构前低后高,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处处凸显着古代阴阳思想,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势地形的协调统一。板塘李屋在整体造型上,就好像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又叫门口塘或半月塘),塘为水,代表着阴,水为镜,在阴阳风水上来说,即为“前有照”。半月形的门口塘代表着阴,半月形的围龙屋则为阳,阴阳两个半圆构成一个圆,代表着天圆。围龙屋与门口塘中间有一长方形的禾坪,则意为地方。板塘屋的整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先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使围龙屋整体美观,还寄予了人们“家家团圆,事事圆满”的美好愿望。围龙屋的后面,有一沙岭,为“后有靠”。板塘李屋的左远方,有一座马鞍山,为“左青龙”。在板塘李屋的右边,有一沙岭,叫对门岭,是为“右白虎”。岭下有一口达仁公造屋时就地取土挖出的面积更大的圆形水塘,隐含日,为阳,板塘人把它称为“大塘”。半月塘(门口塘)为月,为阴。两口一大一小的日月水塘,与整个围龙屋和谐统一,取到阴阳平衡之功效。门口塘的外围,是一大片的水田,正前方约一里处,东西向垒有一道几百米长的土坝,起“挡煞”作用。板塘李屋就是客家先人既秉承中原儒家哲学精神,又吸收讲究“风水屋场”的南方巫术文化的一个缩影,正可谓“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板塘李屋的俯瞰图全貌。</p> <p class="ql-block"> 门口塘和围龙屋之间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用三合土夯实地基,再用石灰混合精细的沙石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子砌起一堵约33厘米高的石墙,叫“墙埂”,起防止小孩跌落池塘的作用。门口塘的外围,是一道同样是石灰、小石子砌起的约1米多高的石墙,有效保护着池塘。禾坪是客家围龙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收割的季节,板塘人都会在这里打稻晒谷,而孩子们更是把禾坪当成玩耍的天堂。正屋和第一围之间往往会有一花田脑(又叫“花头脑”),与禾坪一样,都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围龙屋以祠堂大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左右两边各有三小门,形成三围屋,号称“两厅堂三围层七天街”,面积上万平方米,高峰时居住着百多户人家,几百口人。每一围房屋之间,都有走廊连接,直通围龙屋正中的方形主体建筑,即围龙屋的“心脏”——祠堂。只要你在围龙屋内,不管是要到哪间房屋,都是下雨淋不着、日头晒不着的。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三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祠堂有上、下二厅,上下厅之间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上下廊厕、花厅、厢房、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上下厅的功能不同,上厅一般是村民议事、祭祀、办好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各家各户都挑着各种供品,男女老少齐集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上厅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要到上厅向列祖列宗辞行后,方可用红绸罩上米筛盖头,脚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木盘出阁。有新添儿孙的,在次年正月初十“赏灯(丁)”时,就在这里点亮花灯禀告和叩谢祖先,大宴宾客。如果哪家有老人谢世,遗体只能安放在下厅,下厅也就成了临时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演绎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这一幅幅情景,成为所有在外工作、生活的游子永远难忘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门囗塘(又叫半月塘、风水塘),塘与围龙屋之间有一长方形的禾坪。</p> <p class="ql-block">花头脑(又叫花田脑)。</p> <p class="ql-block"> 板塘人不仅讲究风水,自古以来还富有环保意识。祠堂下厅临天街木柱子张贴的对联“阶前日暖芝兰秀,门内春深燕雀飞”就很好地描述出了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围龙屋的后面沙岭上种有林木,号称为“龙衣”,是严禁砍伐的。大塘和门口塘不仅是风水塘,还是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而且两口塘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为了保护大塘的水质,自达仁公造屋起,就立下规矩,任何人不得在大塘里游泳和洗衣,因为旧时板塘人是用大塘水来洗菜的。如果村里人要游泳或洗衣的,只能在门口塘。后来,随着生活的好转和时代的进步,各家各户慢慢用上了手摇水井。再后来,还用上了自来水。这一规矩,也就渐渐不为年轻人所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阶前玉暖芝兰秀,门内春深燕雀飞”</p> <p class="ql-block">厅里的燕巢大大的。</p> <p class="ql-block"> 板塘人的敬祖尊老爱幼、耕读勤俭传家,可以从其浓厚的祠堂文化窥见一斑。祠堂大门顶正中有一横匾(又叫堂匾)“陇西堂”,大门柱子两边墙上,是一副“龙门世德,柱史家声”堂联。大门外墙柱子两边则是一副门联“自昔家声传柱史,於今品价重龙门”。“陇西堂”是李氏堂号,表明李氏的发祥地(郡望)起源于甘肃陇西。这两副堂联和门联,分别赞颂东汉名士李膺,和周朝柱下史(宰相)老子(又名李耳,字聃)。李氏宗族,历史上在全国有十三个郡望,其中陇西郡(在甘肃的陇西)和赵郡(河北邯郸)人数最多、最为出名。唐朝时,陇西的概念,只指今甘肃省东南部以陇西县为中心的地方。“龙门世德”说的是东汉名士、被称为道德天下楷模的李膺。东汉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因此当时想当官登龙门就得参拜名士,都希望得到李膺在皇帝跟前推荐,“世有被其容接者,声价十倍。”“柱史家声”,是指著有《道德经》闻名的李老子(名耳,字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曾为周朝柱下史。大门前贴有柱史家声,表示着是老子的后裔。上厅靠山墙大门两侧长长一副对联:“绍前代书香家藏四部邺架长悬恢旧业,缵先人模范心雄万丈龙门喜托换新猷”,既自豪地缅怀起李氏出自望族、家学渊源、道德模范,又表达出后人当以祖先为榜样,胸怀壮志再创新业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祠堂上厅山堂上是达仁公亲撰的对联:“福从天降要知后获先难,业自己修须励朝乾夕惕。”《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联中“朝乾夕惕”最早系语出《易经》。乾卦·九三爻辞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在《易经》中有多重含义,表示阳刚、阳性、光明等等。“终日乾乾”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整天都是干光明正大的事;“夕惕若厉”,夕,晚,每晚都要警惕反省自己,如临危境。达仁公借《论语》和《易经》告诫后人,务必要勤勤恳恳做事才能有收获,每晚要反省自己,那么就不会有麻烦事了(无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祠堂上厅横梁下墙中央左右分别是“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石柱外墙上则是“家传孝友敦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联中指的“三物”就是“六德”、“六行”、“六艺”,其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六德”为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就是孝、友、睦、姻、任、恤,而“六艺”则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是《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和《春秋》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合称。这两副对联教育后世子孙要勤俭节约,遵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只有专心读书和努力耕作才是置业持家创业的最好出路。</p> <p class="ql-block">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板塘最让人沉醉的地方,忠勇孝亲又谦虚务实是刻在代代板塘人灵魂里的另一个符号。据《兴宁市李氏总谱》和《李氏族谱兴宁市遗安公分谱》记载,板塘人为唐朝中期德宗时挽救了唐朝皇室的西平郡王李晟后裔,并非是李氏唐皇后裔。可见,历代修谱者都没有攀龙附凤。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李晟因屡破吐蕃,讨伐河朔,平定朱泚,克复长安,立不世之功。史书称他“器伟雄才”,“长于应变”,号称“万人敌”,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累功先后册封合川郡王、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后又册封太尉兼中书令。793年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古又称西平忠武王,配飨唐德宗庙廷,人像挂凌烟阁。晟公的功德,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称颂。北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晟。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晟亦位列其中。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也有李晟。晚唐诗人皮日休曾赋诗称赞“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骁雄十万兵,四面围国门。一战取王畿,一叱散妖氛。乘舆既反正,凶竖争亡魂。巍巍柱天功,荡荡盖世勋。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也高赞“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则曰:“李公文武孰能传,勋业声华遍九州。一片忠心照日月,万方民社奠春秋。”西平郡王廿世孙遗安公(公元1505年-1591年)于1541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文昌乡四十四都…挟艺迁广东惠州府兴宁县…造屋居住”,自此西平郡王后裔(谷村派)在此开枝散叶,遗安公成为兴宁开基始祖。至今,传至板塘,西平郡王后裔已至三十八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唐西平郡王李晟公画像</p> <p class="ql-block"> 秉承祖训,板塘人也多为勤奋节俭、好学上进、老实本分,在各行各业也多有建树。在解放前,村里自己就组建有私塾和醒狮队,组织青少年儿童从小学文练武练艺,醒狮队年节时就在村里或受邀到各地表演。据《兴宁市李氏总谱》和《李氏族谱兴宁市遗安公分谱》记载,自达仁公造屋落基以来,板塘充(例)国子监大学生、充(例)贡生、禀生等就达十几人。民国时期和解放后,从文从武者众,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几十人,不乏大学教授、县处科局级干部等。而出外做生意者也,也大有人在。其中,我高祖井兰公一脉就是典型代表,高祖井兰公是充国子监大学生,曾祖翼南公充例贡生。特别是翼南公为人急公好义,处事公正,经营的东升祥银号、店铺曾分布粤闽赣三省达十八间,曾担任过保长,热心化解各村矛盾、调解纠纷,经常帮助老弱妇孺和有困难的乡亲。可惜,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整个大家庭慢慢中落了。到了我和我的一个堂弟,先后走上了政法战线,有听过那段历史的村民就说,我们这一家族早有从事法律的传统和风水。我的祖父海清公(号象平)早在民国初年就曾公派自费出国到日本留学,他用过的东京集文馆于大正八年(公元1919年)一月编印发行的《发音自在最新和英辞典》,早在30多年前,就由先父传给了我,被我一直保存到现在。祖父学成回国后,由于不愿与当时当局者同流合污,婉拒了民国广东省政府教育厅的出任邀请,回到村里当起了私塾先生,教出了一批批的学生。教书之余,祖父还成了远近闻名的醒狮队鼓手和教打师(即拳师),他敲打出的“咚咚咚锵锵锵”鼓声,总是激励着、指引着狮队表演者激情表现。至今,一说起象平先生仍被老一辈人传颂。我的两个叔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英勇牺牲,解放后,人民政府还曾派人把烈士证书送到我小高祖奶奶(为福建将乐县清军参将之类的军官之女,高祖父八抬大轿迎娶回的妾,我高祖奶奶是正妻)手上,我的最小一个叔祖父是老牌大学生,曾经是华南农业大学的体育系教授,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已退休在家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笔者祖父海清公(号象平,又称象平先生)曾经用过的辞典。</p> <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另建楼房搬出去住了。如今,我的父母亲不在了,古老的围龙屋也基本变成了空心屋。只有在逢年过节,祠堂里、禾坪上才能重现舞龙舞狮,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烟花璀璨一派喜悦、祥和的热闹景象。归来的游子,总是喜欢在围龙屋里、水井旁、禾坪上,四处走走,仿佛是要找回早已在岁月中渐渐远去的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板塘,永远是我梦里的圣土,是我的家园,是所有达仁公后裔共同守护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前,父母健在时,经常带着家人回老家看望老人。特别是他们最后岁月的那几年,我更是几乎每个月都回去一次。或是自驾,或是一个人坐上绿皮火车就回。</p> <p class="ql-block"> 如今想来,更是体会到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以后,或是变成走亲戚了。又或是,有的连亲戚也没得走了。“一代亲两代表,三代来了闲了了”,如果不来往,或是有往没来,可能就真的连一代都“闲了了”喽!</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附上2021年11月《嘉应文学》发表的《梦里板塘》全文。</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梦里板塘</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国权</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向往乌镇、西塘、西递、宏村、周庄、逢简、束河、黄姚、长教等,都想有自己的梦里水乡,人人心中都想有一个自己的桃花源。板塘,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是我生于兹长于兹经常魂牵梦萦的地方。板塘是粤东北地区兴宁市一个客家小村落,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围龙屋。自兴宁开基始祖遗安公六世孙达仁公(公元1690年-1769年)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此奠基近300年来,已繁衍十三世,因村民都为唐西平郡王李晟后裔,通常都叫板塘李屋。</p><p class="ql-block"> 板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讲究的风水格局。客家围龙屋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有照后又靠”,不论大小,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池塘,我们板塘李屋也不例外。板塘李屋为半月形的砖瓦夯土围龙屋,依沙岭地势而建,坐北朝南,建筑结构前低后高,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处处凸显着古代阴阳思想,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势地形的协调统一。板塘李屋在整体造型上,就好像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又叫门口塘或半月塘),塘为水,代表着阴,水为镜,在阴阳风水上来说,即为“前有照”。半月形的门口塘代表着阴,半月形的围龙屋则为阳,阴阳两个半圆构成一个圆,代表着天圆。围龙屋与门口塘中间有一长方形的禾坪,则意为地方。板塘屋的整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先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使围龙屋整体美观,还寄予了人们“家家团圆,事事圆满”的美好愿望。围龙屋的后面,有一沙岭,为“后有靠”。板塘李屋的左远方,有一座马鞍山,为“左青龙”。在板塘李屋的右边,有一沙岭,叫对门岭,是为“右白虎”。岭下有一口达仁公造屋时就地取土挖出的面积更大的圆形水塘,隐含日,为阳,板塘人把它称为“大塘”。半月塘(门口塘)为月,为阴。两口一大一小的日月水塘,与整个围龙屋和谐统一,取到阴阳平衡之功效。门口塘的外围,是一大片的水田,正前方约一里处,东西向垒有一道几百米长的土坝,起“挡煞”作用。板塘李屋就是客家先人既秉承中原儒家哲学精神,又吸收讲究“风水屋场”的南方巫术文化的一个缩影,正可谓“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p><p class="ql-block"> 门口塘和围龙屋之间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用三合土夯实地基,再用石灰混合精细的沙石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子砌起一堵约33厘米高的石墙,叫“墙埂”,起防止小孩跌落池塘的作用。门口塘的外围,是一道同样是石灰、小石子砌起的约1米多高的石墙,有效保护着池塘。禾坪是客家围龙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收割的季节,板塘人都会在这里打稻晒谷,而孩子们更是把禾坪当成玩耍的天堂。正屋和第一围之间往往会有一花田脑(又叫“花头脑”),与禾坪一样,都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围龙屋以祠堂大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左右两边各有三小门,形成三围屋,号称“两厅堂三围层七天街”,面积上万平方米,高峰时居住着百多户人家,几百口人。每一围房屋之间,都有走廊连接,直通围龙屋正中的方形主体建筑,即围龙屋的“心脏”——祠堂。只要你在围龙屋内,不管是要到哪间房屋,都是下雨淋不着、日头晒不着的。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三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祠堂有上、下二厅,上下厅之间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上下廊厕、花厅、厢房、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上下厅的功能不同,上厅一般是村民议事、祭祀、办好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各家各户都挑着各种供品,男女老少齐集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上厅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要到上厅向列祖列宗辞行后,方可用红绸罩上米筛盖头,脚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木盘出阁。有新添儿孙的,在次年正月初十“赏灯(丁)”时,就在这里点亮花灯禀告和叩谢祖先,大宴宾客。如果哪家有老人谢世,遗体只能安放在下厅,下厅也就成了临时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演绎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这一幅幅情景,成为所有在外工作、生活的游子永远难忘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板塘人不仅讲究风水,自古以来还富有环保意识。祠堂下厅临天街木柱子张贴的对联“阶前日暖芝兰秀,门内春深燕雀飞”就很好地描述出了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围龙屋的后面沙岭上种有林木,号称为“龙衣”,是严禁砍伐的。大塘和门口塘不仅是风水塘,还是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而且两口塘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为了保护大塘的水质,自达仁公造屋起,就立下规矩,任何人不得在大塘里游泳和洗衣,因为旧时板塘人是用大塘水来洗菜的。如果村里人要游泳或洗衣的,只能在门口塘。后来,随着生活的好转和时代的进步,各家各户慢慢用上了手摇水井。再后来,还用上了自来水。这一规矩,也就渐渐不为年轻人所知了。</p><p class="ql-block"> 板塘人的敬祖尊老爱幼、耕读勤俭传家,可以从其浓厚的祠堂文化窥见一斑。祠堂大门顶正中有一横匾(又叫堂匾)“陇西堂”,大门柱子两边墙上,是一副“龙门世德,柱史家声”堂联。大门外墙柱子两边则是一副门联“自昔家声传柱史,於今品价重龙门”。“陇西堂”是李氏堂号,表明李氏的发祥地(郡望)起源于甘肃陇西。这两副堂联和门联,分别赞颂东汉名士李膺,和周朝柱下史(宰相)老子(又名李耳,字聃)。李氏宗族,历史上在全国有十三个郡望,其中陇西郡(在甘肃的陇西)和赵郡(河北邯郸)人数最多、最为出名。唐朝时,陇西的概念,只指今甘肃省东南部以陇西县为中心的地方。“龙门世德”说的是东汉名士、被称为道德天下楷模的李膺。东汉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因此当时想当官登龙门就得参拜名士,都希望得到李膺在皇帝跟前推荐,“世有被其容接者,声价十倍。”柱史家声,是指著有《道德经》闻名的李老子(名耳,字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曾为周朝柱下史。大门前贴有柱史家声,表示着是老子的后裔。上厅靠山墙大门两侧长长一副对联:“绍前代书香家藏四部邺架长悬恢旧业,缵先人模范心雄万丈龙门喜托换新猷”,既自豪地缅怀起李氏出自望族、家学渊源、道德模范,又表达出后人当以祖先为榜样,胸怀壮志再创新业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祠堂上厅山堂上是达仁公亲撰的对联:“福从天降要知后获先难,业自己修须励朝乾夕惕。”《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联中“朝乾夕惕”最早系语出《易经》。乾卦·九三爻辞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在《易经》中有多重含义,表示阳刚、阳性、光明等等。“终日乾乾”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整天都是干光明正大的事;“夕惕若厉”,夕,晚,每晚都要警惕反省自己,如临危境。达仁公借《论语》和《易经》告诫后人,务必要勤勤恳恳做事才能有收获,每晚要反省自己,那么就不会有麻烦事了(无咎)。祠堂上厅横梁下墙中央左右分别是“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石柱外墙上则是“家传孝友敦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联中指的“三物”就是“六德”、“六行”、“六艺”,其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六德”为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就是孝、友、睦、姻、任、恤,而“六艺”则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是《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和《春秋》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合称。这两副对联教育后世子孙要勤俭节约,遵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只有专心读书和努力耕作才是置业持家创业的最好出路。</p><p class="ql-block">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板塘最让人沉醉的地方,忠勇孝亲又谦虚务实是刻在代代板塘人灵魂里的另一个符号。据《兴宁市李氏总谱》和《李氏族谱兴宁市遗安公分谱》记载,板塘人为唐朝中期德宗时挽救了唐朝皇室的西平郡王李晟后裔,并非是李氏唐皇后裔。可见,历代修谱者都没有攀龙附凤。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李晟因屡破吐蕃,讨伐河朔,平定朱泚,克复长安,立不世之功。史书称他“器伟雄才”,“长于应变”,号称“万人敌”,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累功先后册封合川郡王、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后又册封太尉兼中书令。793年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古又称西平忠武王,配飨唐德宗庙廷,人像挂凌烟阁。晟公的功德,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称颂。北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晟。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晟亦位列其中。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也有李晟。晚唐诗人皮日休曾赋诗称赞“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骁雄十万兵,四面围国门。一战取王畿,一叱散妖氛。乘舆既反正,凶竖争亡魂。巍巍柱天功,荡荡盖世勋。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也高赞“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则曰:“李公文武孰能传,勋业声华遍九州。一片忠心照日月,万方民社奠春秋。”西平郡王廿世孙遗安公(公元1505年-1591年)于1541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文昌乡四十四都…挟艺迁广东惠州府兴宁县…造屋居住”,自此西平郡王后裔(谷村派)在此开枝散叶,遗安公成为兴宁开基始祖。至今,传至板塘,西平郡王后裔已至三十八世。</p><p class="ql-block"> 秉承祖训,板塘人也多为勤奋节俭、好学上进、老实本分,在各行各业也多有建树。在解放前,村里自己就组建有私塾和醒狮队,组织青少年儿童从小学文练武练艺,醒狮队年节时就在村里或受邀到各地表演。据《兴宁市李氏总谱》和《李氏族谱兴宁市遗安公分谱》记载,自达仁公造屋落基以来,板塘充(例)国子监大学生、充(例)贡生、禀生等就达十几人。民国时期和解放后,从文从武者众,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几十人,不乏大学教授、县处科局级干部等。而出外做生意者也,也大有人在。其中,我高祖井兰公一脉就是典型代表,高祖井兰公是充国子监大学生,曾祖翼南公充例贡生。特别是翼南公为人急公好义,处事公正,经营的东升祥银号、店铺曾分布粤闽赣三省达十八间,曾担任过保长,热心化解各村矛盾、调解纠纷,经常帮助老弱妇孺和有困难的乡亲。可惜,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整个大家庭慢慢中落了。到了我和我的一个堂弟,先后走上了政法战线,有听过那段历史的村民就说,我们这一家族早有从事法律的传统和风水。我的祖父海清公(号象平)早在民国初年就曾公派自费出国到日本留学,他用过的东京集文馆于大正八年(公元1919年)一月编印发行的《发音自在最新和英辞典》,早在30多年前,就由先父传给了我,被我一直保存到现在。祖父学成回国后,由于不愿与当时当局者同流合污,婉拒了民国广东省政府教育厅的出任邀请,回到村里当起了私塾先生,教出了一批批的学生。教书之余,祖父还成了远近闻名的醒狮队鼓手和教打师(即拳师),他敲打出的“咚咚咚锵锵锵”鼓声,总是激励着、指引着狮队表演者激情表现。至今,一说起象平先生仍被老一辈人传颂。我的两个叔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英勇牺牲,解放后,人民政府还曾派人把烈士证书送到我小高祖奶奶(为福建将乐县清军参将之类的军官之女,高祖父八抬大轿迎娶回的妾,我高祖奶奶是正妻)手上,我的最小一个叔祖父是老牌大学生,曾经是华南农业大学的体育系教授,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已退休在家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另建楼房搬出去住了。如今,我的父母亲不在了,古老的围龙屋也基本变成了空心屋。只有在逢年过节,祠堂里、禾坪上才能重现舞龙舞狮,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烟花璀璨一派喜悦、祥和的热闹景象。归来的游子,总是喜欢在围龙屋里、水井旁、禾坪上,四处走走,仿佛是要找回早已在岁月中渐渐远去的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板塘,永远是我梦里的圣土,是我的家园,是所有达仁公后裔共同守护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0日作,发表在2021年11月《嘉应文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