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河晋陕狭谷中段,向西有爿古老的村子,地势奇伟,气象不凡,连同上下邻村,远远地望去,像一个仰卧于苍茫大地的巨人,脚踩延水,东依黄河,头颅、躯干、四肢俱全。人形南北两端,突兀矗立着两座高山狗头山和狼神山。</p> <p class="ql-block"> 传说古时有云游的高僧从南而来,站在前塬神圪塔峁隔河眺望,但见河北岸狼神山西塬一带,紫气缭绕,隐约看到那平地而卧的巨人,大吃一惊,随渡河前往一探究竟。他在勘察风水五行之后,按照人形的位置和周易卦象,建了七座庙宇,布瑞消灾,祈福纳祥。七座庙分别是:村北圪同的佛庙,村中央的观音庙,村东头的魁星楼和文昌庙,村西十字路口的五道爷庙,涝池南的山神庙,底圪崂的土地庙,井沟的雷音寺。</p> <p class="ql-block"> 七座庙宇如今坍塌迨尽,只剩下井沟的雷音寺。雷音寺原称佛光寺,并不在现今的位置,初建于1600多年前的北魏,兴盛于隋唐,毁于北宋,大约在明中早期重建于井沟西台上,后世多有修缮。最早佛光寺的尊位应是释迦牟尼佛祖,目前的雷音寺为典型的明清道教供奉,加之跨代时间长,又不在原址,难说前后有什么关联,重建一说恐怕不成立。现正殿三间,长10米,宽8米,供奉着玉皇大帝、虫王和七星神位塑像。殿内雕梁画栋,正面和左右墙壁皆有五彩壁画。殿前南天门通道两侧原站立着四大天王彩绘泥塑,出天门数百级天梯台阶依山而建,雄伟险峻。水井石坪上有座龙王庙,庙前延伸出去的青石畔犹如一管毛笔头,罩住了大半个井池。台下滩里及对面墁坡上依次分布着关帝庙、马王庙、戏楼等建筑物。戏楼背后的土石山丘高低错落有致,形似天然笔架。寺院左右环绕两条小河如二龙浇水。西南山巅高耸一古寨堡,四面悬空,恰似一颗倒扣的巨大印玺。</p> <p class="ql-block"> 地方志书记载,佛光寺曾出土隋唐石造像七尊:阿难、迦叶、净瓶观音、供奉菩萨、护法力士等。 阿难、迦叶是释迦牟尼佛祖随身侍者和弟子,摩诃迦叶得佛陀首传衣钵,为第一祖;阿难尊者为第二祖,因其过目不忘,经耳不失,被誉为佛祖众多弟子中多闻第一人。按照常理,既有阿难、迦叶两位尊者,必有佛祖存在,造像里唯独不见佛祖庄严法身,不知何故。村里原有清康熙时期的石碑刻文“先有佛而后有庄”,向后人讲述了村名因佛而生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村中央的观音庙,座落在坪里,建在一处较高的土石台基上,里面不见有菩萨像,堆放着生产队的几具铁铧。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天的一场暴雨过后,当天深夜,“轰隆”一声巨响,将坪里住的人从熟睡中惊醒,大家恐惧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门窗微微颤抖,窗户上裱糊的麻纸被震破。第二天天亮出门去看,才知观音庙倒塌了。</p> <p class="ql-block"> 观音庙西北处,原先完整保留一座典型的清代四合大院,座北向南,正北主建筑为一栋偌大的房屋,门开正中,两旁对称雕花窗棂,窗框之间精工细雕着吉祥花草、良禽瑞兽。房屋起架很高,青砖砌墙,灰瓦铺顶,斗拱飞檐,房顶脊线两头砖石雕刻的飞鸟翘首天空。上房两侧分列东西厢房和数间杂用的厦房角屋。正南原建有戏楼,楼顶不复在在,只剩戏台、门洞和几面墙壁。庭院用一色的青石板铺就,平整规则。高大的青砖龙门开在东南一隅,门内两米左右直立着砖石照壁,须弥底座,重檐顶子,用来阻挡外来煞气,雕有花草鸟兽文字图䅁。最外围是排骡马牲口棚圈。出了龙门,一旁一个鼓形石门墩,两尊口含圆球、双睛暴突的青石狮子盘踞门外,甚是威严。两边对应两座旗杆架,近处一排拴马桩……</p><p class="ql-block"> 村里家谱记述,这座古宅建于清初,明末崇祯年间,曾官居直隶沂州知州的赵姓始祖带家人为躲避战乱自山西赵城迁居此地,两个儿子长子一支在此繁衍,至今十五、六代人。次子前往南塬丹州一带,亦留后人至今。古宅院俨然三百年以上时间,在塬上方圆几百里实属罕见。让人扼腕痛惜的是,古宅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队里改造队部,拆了四合院,箍了一排崭新的赭红色的砖窑。</p> <p class="ql-block"> 村北崾崄罗汉窑过来,进村口有条又深又长的圪同老巷路,宽两、三丈,向下凹陷数十尺,据说是数百年甚至千余年人畜行走、车马碾压形成的。赵姓始祖迁居至此之前,这里早有人居住,后来不知去向,古老浑朴的石头造像,初建于北魏的佛光寺,深深的的圪同老路足以见证。原居民姓甚名谁,最终去了何方何地,整村绝户原由,无从考究,只能勾起人的无限遐想。现今全村人皆为赵姓一族,别无他姓。前些年文物部门考古发现,村子的西条坪,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生存活动,保存下来一万多平方米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圪同路口早先立有三通清中期石碑:嘉庆十七年处士赵承俭,嘉庆十九年大学生赵承恭,道光十年国子监大学生赵玉,为本族六世祖和七世祖。三通碑后来经整修迁移至新开僻的村北大道旁边。</p> <p class="ql-block"> 圪同向东,便是上曲院老陵地,碑石林立,数十棵老树环抱其间,遮天敝日。最为奇特的是,一棵参天古柏,树围好几搂粗,树干笔直挺拔,树冠之上又长出新的树桩,直冲云天,形成树上长树的奇观。遗憾的是,这棵古柏早在民国期间便被伐倒。上曲院向南的几十亩梨园,所产斤梨个大味甜,远近闻名。梨园再南,傲然耸立着棵百年古桐,也是几个成人合抱不住,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样遭砍伐。每到秋天卸梨的时候,梨叶红彤彤黄灿灿的成片相连,远看似云蒸霞蔚,近看如披锦著缎,景色极美。古桐树叶同样是金黄色的,随秋风飘落,瑟瑟作响。</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戏楼,自然有唱大戏的习俗,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外请河东蒲剧戏班唱,百十年来且有唱家戏的习惯。族里传下来的伴奏乐器,有武场用的鼓板、梆子、马锣、铙钹、碰铃;文场用的板胡、二胡、竹笛、唢呐、三弦等。凤冠、纱帽、夫子盔,蟒袍、宫衣、女帔、靠旗等一干戏服行头大致齐备。生旦净末丑,角色不缺。唱本戏难度较大,竞也能唱《杀庙》、《舍饭》、《三娘教子》一些折子戏。唱家戏的村风传至文革期间,正月里闲暇时日,本村及邻村戏骨纷纷亮相,扮演样板戏中杨白佬、白毛女、铁梅、李玉和的形象,有模有样地唱几出片断,赢得阵阵喝彩与叫好。</p> <p class="ql-block"> 闹社火是村里过大年另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由来已久,源于古时祭祀。常见的社火形式有踩高跷、跑旱船、坐花轿、扭秧歌、打腰鼓、蛮婆蛮汉、二鬼打架、大头娃娃,动静大点的扎个纸龙、舞起绣球狮子。社火队伍走户串巷,挨家拜年,一路爆竹声声,锣鼓喧天。大家粉抹浓装,欢天喜地。进了谁家院门,主人端出热腾腾的油糕油馍、摊黄、果馅供人品尝,用粗瓷大碗盛满自酿的米酒让人痛饮。</p> <p class="ql-block"> 族人中朝朝代代英才俊杰辈出,文韬武略、能工巧匠有之;为官一方、走南闯北的有之。家谱所载赵姓始祖为大明崇祯三年庚午科中式、癸酉年进士,二世祖为清康熙十七年戊子科中式。后人多尚德崇文,知书达礼,推贤重教,明晓事理。从一世到第十一世,共有进士1人,大学生7人,贡生2人,廪生2人,增广生1人,庠生9人,乡饮介宾1人,武生4人。</p> <p class="ql-block"> 一个延续千百年至今的古老村子,屡遭战乱、匪患和灾疫,也经历了百业兴隆的盛世太平。斗转星移,沧桑变迁,本文所述许多踪迹如今早已无影可觅,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华夏文化的穿透力,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敬意,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心灵的涤荡与时空的穿越中……</p> <p class="ql-block">(部分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12日 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2年春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