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泽共读《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9

王勇

<p class="ql-block">《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第二册的主题叫:记住这些名字。全书共27节,需要我们记住31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我们第一次交流的是第1-5节内容,主要讲到先秦时期的5个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和屈原。下面就是对这5个名字的简要介绍。</p> <p class="ql-block">1.老子</p><p class="ql-block">老子是让中国文化获得世界身份的第一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被翻译成外文传播广泛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老子》(即《道德经》)。</p><p class="ql-block">老子的学问渊博,熟悉周礼,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经拜访老子问礼。</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关于自然的学说。但自然是什么?却又无法说的清楚自然。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五千字的《道德经》也是老子出函谷关,遇守关官吏关尹喜的要求,而一挥而就。写完,老子就走了。司马迁说,莫知其所终。</p> <p class="ql-block">2.孔子</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老子之后,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p><p class="ql-block">孔子是一位教师,但更像一位行者。他的第一次隆重的出行就是从山东曲阜到河南洛阳去向老子问礼。拜别老子之后的几十年,孔子一直在行走。他从55岁走到68岁。这一路上有一些学生陪伴,他们说了一些话,也想让沿途的邦国统治者听到这些话,但他们并没有听到,或者听到了但并没有按他的想法做。幸运的是,后世的人们听到了,儒家思想不断发展,直到今天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3.墨子</p><p class="ql-block">老子、孔子毕竟是贵族出身,而墨子却是正儿八经的平民。兼爱、非攻是他的理念,爱一切人,否定一切战争。墨子曾经风尘仆仆地从山东泰山脚下,穿越河南、安徽、到湖北荆州,目的就是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他自然是做到了。拯救了送过黎民百姓的墨子在宋国一户门檐下躲雨,可是看门人却将他赶走。墨子无奈一笑,一袭黑衣重又走入雨中。</p><p class="ql-block">孔子虽然提倡仁爱,但更讲究礼数等级,爱人也有等级区分。在这一点上,墨子的兼爱就广阔的多,他没有等级之分,这当然也就很难被统治者所接受。</p> <p class="ql-block">4.庄子</p><p class="ql-block">庄子比孔子小180多岁,比墨子小100岁,比孟子小3岁。已故学者的学说,庄子都清楚。但是,他不喜欢他们那滔滔不绝诲人不倦的劲头。</p><p class="ql-block">庄子认为自己不是解答疑问的人,而是提出疑问的人。他是疑问的化身。他问天、问地、问自己。而且当问题提出,他就在世间万物中寻找可以比拟的对象,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个寓言故事。寓言当然也不是回答,只不过把问题又引向了更宏大更飘渺的哲学和美学结构。因此,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学品质最高。</p> <p class="ql-block">5.屈原</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最初进入文明门槛的显然是黄河流域,从《诗经》到诸子,都集中在这一领域。但是,屈原的出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另一条江河--长江,也在孕育伟大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屈原是中国第一个大诗人,他用《离骚》为中国文脉注入了强健的诗魂。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的不间断的全民性祭祀,反映了一种民众的精神需求。对孔子的祭祀,主要集中在各地文庙,而对屈原的祭祀却遍及全国各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