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树

秋雨梧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瑜伽即为用身心去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在古印度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更愿意把它当作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通过 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合一,控制心智和情感,以保持健康身体的训练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着年纪的增长,日益感受到了身体在走向老化,没有长期坚持某一项运动的人或者没有肢体活动习惯的人,在短时间里是无法察觉肌肉组织之间、筋膜肌腱之间、骨骼关节之间那种衰老在细微的日渐蚕噬的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去年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手术和治疗的原因,我不得不停止了身体的练习,在这段时间里会感受到当身体的知觉与体察与时间空间失去了联接,这幅躯壳也犹如失去意识的皮囊漠然而僵硬,身心空空如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某些时候,你必须放下一些执念和欲念,去修复早已受损的躯体,此刻,我依然希望能渐渐通过修复性的瑜伽练习去缓慢回到最初舒适的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第一次看到“瑜伽”这个词是1987年,我八、九岁,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家里刚买了一台18吋的彩色电视机,从黑白换彩色,对那时的孩子来说是一件极其兴奋的事,在关注动画片儿的播放时间时我留意到有一个固定时间段的节目叫“瑜伽”,不知是什么,后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女人在大海或森林的背景幕布前做一些奇怪枯燥的动作,想来应该是某种运动,我马上毫无兴趣,转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趣的是,到了2002年,我怀孕了,这时我已经知道瑜伽是什么,而且在尝试学习并练习。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担任舞蹈教学工作,因为有时候在家不方便做大幅度的舞蹈基本功练习,我常把瑜伽当做不那么辛苦的拉伸和柔韧的过渡训练。相对于压踢跳转的基本功训练,瑜伽的强度显得柔和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年轻的我很怕荒废基本功,可是又忌惮大幅度的练习会伤到胎儿,于是我学会控制呼吸,掌握力度用瑜伽的体位方式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柔韧性,尽可能使筋膜韧带以及肌肉的弹性不至于退化的太快。我在了解瑜伽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它的温柔与对身体的包容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开始我常常一个人独自安静的在家人离开的时候练习,因为在那时瑜伽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他们不能理解我所做的那些看来古怪的姿势,似跪拜、似祈祷,特别是我父亲惊呼以为我入了什么邪教魔怔了,一本正经的教育我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是一名高校教师,千万不要被什么邪教迷了心智。我暗自好笑,嘴上答应,但是会避开家人练习,好在时间久了,他们也慢慢习惯了,明白我在做的只是一种运动而已也就释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即使怀孕到了八个多月,我依然每隔两天会练习一次,每次半个小时左右,放上轻柔的音乐,那时我喜欢“班得瑞”或“神秘园”的音乐,也会放古典音乐做背景,面朝窗外,独享一个人的寂静时光。从小我就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我丝毫不害怕一个人独处,反而特别享受在别人看来的孤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我喜欢瑜伽……在分娩过后的第三天,我开始做简单的抬腿控制和柔和的上半身屈展练习,一周后开始加大动作幅度并延长时间,之后慢慢循序渐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想那应该是最早的利用瑜伽进行自我修复的练习,我的月子很顺利,几乎打破传统,自己摸索出来的康复训练方法效果非常好,身体体力与体能恢复快,体型恢复也很迅速,如果说从前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是激进的,那么瑜伽的练习却是润物无声的,是修复性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说实话,对于从事舞蹈专业或者在武术、杂技、舞蹈、体操等方面有过一定基本功的人来说,仅论瑜伽的体式有很多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因为所有关乎躯体的训练,力度和柔韧性、方向感和重心,是体式瑜伽的两大主题,正如瑜伽也与艺术通灵一样,它充满美感和觉悟,它的平衡与控制,拉伸与舒展,柔韧与力度同前几类有异曲同工之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瑜伽大师艾扬格创建的体式训练,用来刺激、开发人们对身体觉知的能力,把身体的结构依据重力调整到对称、平衡、能量贯通的位置,这和舞蹈在某一点上是相通的,舞蹈中我们也会觉知反省自己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点每一个动作和肌肉骨骼之间的关系,是否到达力所能及的美的极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艾扬格在他写的《瑜伽之光》中说:“练习体式要有一些常识,肌肉要跟骨骼调整对位,器官要跟连接组织调整对位,身体内部要跟身体外部调整对位,身体后部要跟身体前部调整对位……”他在身体治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成功的用瑜伽体式治疗了许多疾病,纾解病患的痛苦,把瑜伽练习带到新的面向,丰富了这门古老的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在瑜伽的呼吸法中,不管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还是胸腹式呼吸,与武术、杂技、以及舞蹈身韵里的气沉丹田,吐纳运行更是殊途同归。由此,但凡展现人体的美感与韵律,坚实与柔韧,动作的延伸,肢体的流线,都需要体内的气息不断向外扩张、伸展,刚柔并济以形取意,以意领气,以气发力,以力贯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帕坦加利的《瑜伽经》说,瑜伽是稳定心的波动心,可以在刹那间多方游走,它的动作非常迅速多变。可是气息在同一个时间里无法到处跑,他只有一条路不是吸就是呼,他能暂时停在止息状态,控制呼吸,观察吸的节奏,可以稳定意识。通过控制呼吸就控制了意识,通过控制意识就规律了呼吸。如果我们把气息看作是呼吸作用,那么它是生理的,但是如果去研究去了解呼吸对心的作用,它就变成灵性的。在瑜伽观念中,呼吸法是生理与灵性之间的桥梁,所以呼吸法是瑜伽的枢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冥想,是瑜伽体系中极其重要的。打坐禅定,似乎是佛法修行中的常见方式,因此很多人认为瑜伽与佛法禅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实际上在释迦牟尼未曾创立佛教之前,便是选择瑜伽之法作为苦修的途径。艾扬格认为,练习体式瑜伽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往外表达或展现之路,把真我带往身体,带往皮肤的毛细孔 带往身体的外层;另一条是往内直觉或洞察之路,在这儿身体的各个部位是用来走向真我的。这两条路径结合起来就是身与灵、灵与身的神圣结合,这是禅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艾扬格在《瑜伽之光》中还提出,当练习者在做每一个体式的时候,都会这样去做分析和反省,我这样做对吗?我这样做错了吗?为什么我这边的身体有这样的感受,那边有那样的感受,这就是反省,对躯体产生的动作加以反省,而这个动作被皮肤接受到的你判断孰是孰非,当你判断并且通体达到平衡,这就是禅定。这是身体的禅定,皮肤的禅定,心的禅定,智觉的禅定,四者没有差别。他所说的禅定与佛家的禅定有所同又有所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现代人看来,信仰与知识是互为抵触的,面对信仰与知识,人只能选择其一,无法两者圆融。然而瑜伽却可感知世界纷繁芜杂的实相在无意识世界中可圆融一体。依照瑜伽,人的意识是一颗倒置的树,感知意识是底部的枝叶,枝叶之上是树干,树根在何处?其意识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树干延伸至无边无际处,树根也在无边无际处,而这树干与树根只能依赖冥想去觉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依照瑜伽,人是地球生态的一部分,这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更是存在维度上的。人类有独具的存在意义,个体亦有独具的价值,人悖论逆于本然 的价值,身心会出现疲乏与创伤,这些疲乏与创伤正是生命与存在的提示与警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瑜伽大师格奥尔格.福伊尔斯泰因说: 灵性生活是一个无尽的发现之旅,它通达我们生命的终点,也超于终点之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为如艾扬格所说,痛苦是肉体的,精神的,由身及心的或者由心及身,并影响因果身。它们通过引诱或唆使直接的影响因果身——自我。它们令我们受苦,因为它们以拥有和占有为中心,反映出我们对死亡的恐惧,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或对生命的贪念是本能的,它戏弄着所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位大师对瑜伽的理解是建立在宗教意识层面之上的,他从印度佛陀修行者的角度去体认瑜伽,因此他执着的认为痛苦在体内潜伏,根除它们的方式是苦行或行动之路,虽然波动存在于精神层面,但它们与痛苦混合。这些必须由自我研习或智慧来战胜,唯有当痛苦和波动不再出现,一个人方可认识因果生或自我。因此,因果生、精神和粗身通过苦行、自我研习和臣服于神得到控制,这三者构成了瑜伽修习三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艾扬格认为瑜伽之美在于它是为整个人类的演化而生的,瑜伽是普世的,它让男男女女的本能弱点显形,并提供诸多方法去克服智性的、情感的和本能的缺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毫无疑问,神与原质以及物质世界和灵性王国的快乐,在人类能够实现潜能之前就已存在,人类被赋予了智性和分辨力,通过这种智性,语言得以发展出来。语言产生神、原质、正法和瑜伽的概念,以区分感官欢愉和灵性喜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通过语言人们开始理解世俗欢乐,并根据自己的个人精神能力去寻求解脱,后来人成为世俗欢乐的猎物,忘记了永恒喜乐,这为人创造了动机,去重新审视好与坏,善与恶伦理与非伦理道德与不道德的对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后他们想到利用瑜伽作为修习正法的方法去重获他们原本的幸福,通过修习瑜伽和遵循正法,让身体与心意,心意与自我连接并合一,印度古代圣人们找到了平静心意的方法,为的是达到自信与灵性的双重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于佛学禅宗,我虽有敬畏之心但却是门外之人,不过却也深知人生于世,所谓必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十之八九必受身与心之苦,如果把身体看作是一座神殿,在经受岁月风尘的磨砺之后,我们必须不断的去修复那些残垣断壁,人的身体是怠惰的,心灵却是活泼的,唯有将身体与心灵达到平衡与统一,才能让灵魂照见光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