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真味,平凡中的隽永——中篇小说《水火张铁砣》读后感

湘江青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叶之蓁老师发表在《中国作家》4月号的中篇小说《水火张铁砣》读后感。我感觉人的一生最难忘的是童年,最纯洁的,最光明的,最有意义的也是童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火张铁砣》是一篇写童年的小说。它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作品用地方方言的口语,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解放前后乃至文革结束前江南小镇的市井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作者在字里行间结合自己的想象,让我阅读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化学变化,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记忆起儿时看到的社会万象,画心应该就是小说中的张铁砣父子那个年代风土人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小时候,住在位于本市栗树街的外婆家,与栗树街相连的是结谷街,两条街上都有铁匠铺,那时候,小镇没有工业,铁匠铺即是一种工业景象,我看打铁相当于现在我孙子看“小猪佩奇”和“超级飞侠”似的饶有兴趣。我对作品中打铁场景是熟悉的,小说框架故事中的人物由铁匠铺张氏父子串起来。故事的发生也是由此伸展出去,因此打铁也就成了小说渲染的重点,在整个篇幅中出现数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让我们来看开篇关于打铁情节的描绘:“张师傅是掌铗师傅,单手使六斤重的小锤。李翠花是大锤师傅,双手使十二斤重的大锤。丁,是张师傅敲在砧上的空锤,嗵,是李翠花砸在红坯上的实锤。小锤的空锤是引锤,引导大锤轻砸或重砸。大锤的锤头一头大,一头小。小头的锤头一头大,一头小。小头重砸吃铁深,大头轻砸展铁平。砧上的铁最后应打成什么,图样在掌铗师傅心里,大锤师傅不用考虑,照着引锤的吩咐用劲就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品的另一个亮点,是对旧时失传手艺的再现,亦是这篇小说的精辟之处,看似闲笔,闲笔不闲,就像武侠小说,重要的不是武功,而是侠义。那段描绘画师托影的过程神形兼具。“四满公是三十六岁上得肺痨病死的。生前没有照过像,也没请人画过像。这张像是请画师托影的。也就是死人睡在棺材里,白布盖脸前,由画师脚踩棺材板两边,俯身临摹出来的。久病过世的,画师会把他脸画胖点,鼓胀过世的,画师会把他脸画瘦点,最后依着想象那双闭着的眼睛睁开后会是什么样子,画眼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说通篇语言轻松,幽默风趣。方言俚语是叶老师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过去《我们的建国巷》是这样,现在的《水火张铁砣》也是这样。例如:剐裤子,鸟胯精光,捡场,开瓢(脑袋开花),阶矶,哦喂,摊手摊脚,扯往来,扒饭,控出羊水等我们熟悉的本土方言,随处可见,不胜枚举,大大地增强了小说阅读的趣味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品中大量的动词运用,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看王大勇殴打欺负他弟弟林黎明那小段:“王大勇松开双臂,捏拢拳头,说,你不肯骂是不是?等下吃亏了,莫怪我。 林黎明只好轻声地对王三勇骂一句,草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话音未落,王大勇的一只拳头就到了他脸上,也蛮重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林黎明一个趔趄,嘴角马上就流了血。他不敢还手,就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大勇说,他骂了你,你骂回来了;你打了他,我帮他打回来了。这样公平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林黎明只得点头。他还是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大勇把手朝侧边张铁砣一伸,说,扯张纸把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铁砣只好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撕了一页把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大勇将纸往林黎明手上一筑,说,自己的嘴巴自己擦去! 说完就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说中写到的轮船码头、汽渡码头、原木码头。让我记忆中重现那些码头上的人和事,货船抵岸后,挑箩的王师傅们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晃晃悠悠地吃力地走在货船与岸边的竹跳板上,将货物转运至河堤路边的汽车或板车上。放学或放假后,细伢子在靠河边的木排上,脱衣裤鸟胯精光下水游泳,小说中描绘的场景,我熟悉并实践过,其中的有些情形甚至延续至上世纪80年代,足以引发40、50、60后们的共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叶老师的小说,有一种新鲜感和亲切感。能够让人感知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恰恰是这种平常却难能可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现在接触有一些文艺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影视作品,总感觉有似曾相识的痕迹,特别是历史题材方面,描写爱恨情仇的,总能找到《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甚至是《红楼梦》《西厢记》的影子。一位作家说过,情境的抄袭也是抄袭。这有点儿像当下的国画花鸟绘画,把齐白石的画翻过一面,转过360度,照葫芦画瓢,便声称是自己的写意和创新。所以,千篇一律的雷同,不接地气的自嗨。让人们越来越远离纯文学作品。所以,叶老师写实的小说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就凸现出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然,一篇好的小说着力点不仅仅在于其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气象。它还需生动形象地勾勒了人或事物的发生过程与发展的规律。这篇小说结尾写了张铁砣游泳时脚抽筋,随波逐流,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短短的一个假期,初小跨入高小的过程中,张铁砣这个小人物从少年一下子跨入了成年人的生活,再复返回不去的童年。理性地象征着人的短暂一生的意义。生命现象中的水与火,生与死,均是矛盾的两极。既是人生的两极,也是社会的两极。小说在这方面的描述,让我联想到时下东方卫视热映的电视连续剧《心居》。后者反映了上海这个一线大都市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房价,大龄青年婚恋,门第差别,小区物管,独居老人,少儿补习,亲戚朋友,邻里之间,贪污腐败等社会活动,细节的刻画让人深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叶老师的小说《水火张铁砣》,娓娓道来,确切地说,它更像一幅徐徐展现的风俗图,带着历史的尘埃,走进读者的心里,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留有悬念的结尾,也留给我们对人性见仁见智的思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