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摄影大师 史蒂夫·麦凯瑞</b><br><br> 史蒂夫·麦凯瑞,美国摄影师,一位人道主义战士。 1950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br> 197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取得摄影及历史学士学位。<br> 1980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专题照片。<br> 1978年开始自由摄影生涯,在战争爆发前的阿富汗,凭着过人的勇气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其中一幅《阿富汗少女》,1985年登上美国《国家地理》封面。1985年因成绩优秀,被聘为签约摄影师。主要拍摄东南亚地区和伊斯兰国家的专题。他为《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了20年,最后成为这本杂志的首席摄影师。<br> 1979年,因在阿富汗采访获“罗伯特·卡帕最佳海外摄影金牌奖”。<br> 1984年,获全美摄影记者协会“年度最佳杂志摄影师称号”。<br> 1998年又获‘艾森斯塔特摄影报道奖”。<br> 2004年4月10日,史蒂夫·麦凯瑞个人摄影展在京亮相。 <div><br></div><b>摄影师 史蒂夫·麦凯瑞 作品欣赏</b><br><br> 史蒂夫·麦凯瑞29岁那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4年他奔忙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那是12月份,他记得很清楚,自己拍摄一个个小小的,立在沙土上的帐篷,还有帐篷旁边一张张懵懂而且怯懦的脸,尤其一个女孩无意间的一瞥,成就了他职业史上的辉煌,那张照片叫做《阿富汗少女》,被《国家地理》杂志用在1985年6月的封面上。 这张照片震撼了全世界人民的灵魂,大街小巷一时之间都贴满了它,人们都对照片上的这个少女感到好奇,也希望知晓她后来的命运,为此2002年1月史蒂夫·麦凯瑞和《国家地理》的工作人员,在17年后重返巴基斯坦,决定寻找这位当时稍纵即逝的少女。 29岁的夏帕特·古拉没有了那一份惊惧,而是从里到外透露出一种疲惫,即使是做出一样的表情,从一样的角度拍去,也能感觉到夏帕特·古拉已经被岁月磨平了棱角,或者说已经被打击得不再对生活抱有太多的渴望,人也显而易见麻木下来,从前的她是具有活力的,现在的她已经没有那份色彩。<br><br> 这一次寻找的过程拍摄成纪录片在全球播出,她的生活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很快有人为她捐款,成立“阿富汗女童基金”,改变了她的未来,也改变了阿富汗不少失学女孩的未来。 夏帕特·古拉,一个年轻的阿富汗女孩,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面孔之一。她的眼睛是如此令人难以忘怀。 夏帕特·古拉与女儿 也门女孩 印度拉贾斯坦邦,1997 西藏 少林僧人<br> 非洲,尼日瓦.塔瓦,1986 洒红节,印度拉贾斯坦邦,年轻的牧羊人 赫尔曼德,阿富汗 喀布尔 北方邦 ,1978 博尔本德尔,古吉拉特邦 ,1983 瓦拉纳西,北方邦 ,1983 古尔马尔格,印控克什米尔,1989 孟买,1993 塔尔沙漠,拉贾斯坦邦 ,1996 瓦拉纳西,北方邦,1996 斋浦尔,拉贾斯坦邦,2009 他游历世界各国,记录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下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图像。 摄影师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人们的生活状况和行为方式上,他通过其极具标志性照片记录这一切,史蒂夫·麦凯瑞的作品,跨越了冲突、消失的文化、古代传统和当代文化,但始终保留了人性的元素。 他的作品总能时刻牵动你的心扉,合理的构图、光线布局,总能令观看者受益匪浅,马格南大师的照片,总是涌动着自己的感受,把你带进他的世界无法自拔。 他说,“对我的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个人画面。我在摄影中拍摄故事,当然,它们必须连贯地放在一起。但最重要的是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位置和感觉“,这也是他一直坚持的东西。 在他第一次来到阿富汗时,为了以防万一,麦柯里将拍好的胶片缝进衣服里,将未曝光的胶卷放在相机包里摆摆样子,将照片一点点带回美国。当他首次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当时最早记录阿富汗国内冲突的一组作品后,《时代周刊》的编辑意识到了这位尚未成名的摄影师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br><br> 同战士们相处的几周时间里,他拍摄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留下数多照片。 史蒂夫·麦凯瑞说过:“在纪实人像的拍摄中,我特别喜欢抓取那自然真实的瞬间,人物的脸上镌刻着他们人生的历程,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