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记》来到懋功 (十六)

苏先生

<p class="ql-block">黑水到四姑娘山的路同样存在不确定性,手机地图导航显示从卓克基到猛固桥那段路不通,我们还是想再试试运气,车到山前再说。离开黑水,我们向西北行驶到壤口乡岔路口,从这里往北是红原和阿坝,我们向南,行到王家寨,再一次上317国道,第二次来到卓克基。</p> <p class="ql-block">未在卓克基停留,我们从官寨脚下上了210省道,这段路大概130公里,出口是猛固桥,导航显示这段路靠近猛固桥的某一点不通行。从猛固桥到四姑娘山不到50公里,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只能原路退回再绕道金川、丹巴,经小金去四姑娘山,多走200多公里。拦住迎面而来的一辆车问前面路况,那人说两河口在修路,要赶在他们下午开工前过去,否则就要等到天黑以后才放行。和昨天的状况一样,二话不说,我们飞车上路。</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比昨天的路差远了,多是山路,路面早已坏掉,颠簸不已。转了几座山我们来到海拔3900米的梦笔山垭口,这是当年中央红军翻过夹金山后的第二座雪山。下了垭口再走不远就到了两河口。两河口位于两条河交汇形成的一小块绿洲上,是红军长征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p> <p class="ql-block">当中央红军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接应部队会师后,毛泽东很快发现川西地区虽然地域宽阔,但当地仅有二三十万人口,经济落后,对于会师后十万红军来说显然不是久留之地。毛泽东果断提出红军继续北上,到川陕甘地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这个战略思路得到政治局和军委各位同志的赞同,也向当时身在茂县的红四方面军最高领导张国焘发出电报:“兄亦宜立即赶来懋功,以便商决大计。”</p><p class="ql-block">6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开懋功,于次日到达懋功以北70公里的两河口。张国焘由一队三十多人组成的骑兵警卫排护送,也于23日从茂县出发,赶往两河口。</p><p class="ql-block">6月25日从早上就开始下雨,所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早早赶到三里外的抚边,等候在路边的油布帐篷下。等到下午,张国焘一行飞马而至,毛泽东等人走出帐篷冒雨迎了上去。张国焘跳下马与迎接他的老战友们握手拥抱,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八年了”。张国焘与毛泽东同是中共一大代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朱德、刘伯承与张国焘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退至广东三河坝匆匆分手;1931年张国焘从苏联回国途径上海仅仅与周恩来匆匆见了一面。</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的张国焘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幕:“久经患难,至此重逢,情绪之欢欣是难以形容的。毛泽东站到预先布置好的一张桌子上向我致欢迎词,接着我致答词,向中央致敬,并对一方面军的艰苦奋斗,表示深切的慰问。”</p><p class="ql-block">会后举行了简朴的会餐,酒醇,情浓。</p> <p class="ql-block">张国焘发现一方面军无论服装装备,还是战士身体状态都远逊于四方面军,他问朱德:“你们还有多少人?” 朱德以实相告,林彪一军团3500人,彭德怀三军团3000人,董振堂五军团不到2000人,罗炳辉十二军只剩下几百人,加上中央各直属部队,总计约1万人。张国焘原以为一方面军还有二三十万人马,没想到只剩下1万人,而他麾下的四方面军还有8万人马。告别朱德,张国焘回到自己临时住处,心态开始出现变化。</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两河口关帝庙举行,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张国焘、博古、王稼祥、刘少奇、凯丰、邓发,以及刘伯承、彭德怀、聂荣臻、林彪、林伯渠、李富春16人出席。周恩来在会上作了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提出北上到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发展战略。张国焘在会上也表示同意北上的方针。会议最后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并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委员,明确由红四方面军负责指挥松潘战役。</p> <p class="ql-block">6月29日,中革军委根据两河口会议的决定,拟订了《松潘战役计划》,随后一方面军即从懋功一带北上。回到营中的张国焘却按兵不动,陈昌浩此时致电中央提议改组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由张国焘担任中革军委主席。为了顾全大局,中央政治局于7月18日接受周恩来的建议,将他的红军总政委职务改由张国焘担任。同日,中革军委发出通知,仍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兼红军总司令,同时任命张国焘为总政治委员。张国焘这才率领四方面军北上。</p><p class="ql-block">三天后,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决定成立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同时还宣布将一方面军1、3、5、9军团依次改为1、3、5、32军。</p><p class="ql-block">这就是86年前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我们下车向两河口镇张望了一下就回身继续赶路。镇中有一座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广场上竖有当时主要参会人员的雕像,其中也有张国焘。张国焘缔造了红四方面军,对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两河口前面不远的地方通过了施工路段,我留意到路旁停放着许多施工车辆,一旦开始施工这么窄的路就被封住,而四周没有任何其它的路可行。</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303省道与210省道交汇的三岔路口。抚边河与沃日河在此汇合融为小金川,猛固桥是一座铁索桥,跨在峭壁之间,下面是奔腾的激流。桥头石碑上镌刻:“李先念率部迎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及红一、四方面军进城遗址”。猛固桥是进入懋功县城的必经之路,为接应红一方面军,年仅26岁的红四方面军30军政委李先念率部与敌激战后夺取猛固桥,在此迎候中央红军。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率中央纵队进驻懋功县城。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李先念,很欣赏他,称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p> <p class="ql-block">我们流连在猛固桥头,往东50公里是四姑娘山,向西7公里是小金县城,我们决定去小金县城吃点东西再去四姑娘山。</p> <p class="ql-block">小金旧称懋功,乾隆年间清廷两次出兵平息这里的战乱,为表彰武功,将此地改名为懋功,意为“盛大的功绩”。小金的藏名叫“赞拉”,意思是小河之滨。县城建在峡谷中,房屋沿坡而建,街道狭长,我们沿着曲折的山路一直开到山上,把车停在一家酒店前,对面是“小金红军会师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胡耀邦题写“懋功红军会师纪念地”。纪念碑上站立两个红军战士,一人握拳,一人持枪,双手紧扣,扶携而立。</p> <p class="ql-block">走进小金郦湾酒店,询问餐厅有没有饭吃,当时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前台经理立即通知餐厅为我们做了一大盆汤面,然后动员我们在酒店住一晚,明天再去四姑娘山。我在楼外看到每层只有几间带阳台的客房,提出要高层的阳台房,看了房间后很满意,便改在小金过夜。</p> <p class="ql-block">(酒店外观)</p> <p class="ql-block">我到县城最热闹的街市转了一圈,沿街都是摆着箩筐卖苹果的,苹果看上去非常新鲜。我问价,人家说大的五元,小的十元,我以为小的贵是因为品种好。路过一家小金特产专卖店,店主人告诉我大苹果五元,小苹果四元,小金从来没有卖十块钱的苹果,是我没听懂本地话,把四元听成了十元,她还说霜降后采摘的苹果就有溏心了。</p> <p class="ql-block">会师广场下边是红军懋功会议旧址,由天主教堂、西侧厅堂和北侧厢房三部分组成,毛泽东,周恩来等当年就住在这里。中央红军进驻懋功后,在此举办了一场干部同乐会,朱德讲了两大主力会合的意义和未来的战斗任务,接着是五大碗会餐,还有文艺表演,接下来的两天还举行了篮球赛,很是热闹。</p> <p class="ql-block">在小金住了一晚我们去四姑娘山,途中经过沃日土司官寨,乾隆年间这里曾发生清军与小金川土司的战争,虽然清廷最后胜了,自身也死伤惨重。官寨现存一座锥形碉楼,卓尔不群,老乡说这座碉楼是川西北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到了达维镇,我们瞻仰了达维会师纪念碑。纪念碑为四棱立柱式,上书“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达维会师纪念碑”,碑座正面是留着长发的毛泽东和蓄着胡子的周恩来的画像,他俩骑马并肩前行。纪念碑下方是沃日河,上面那座小木桥就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地“达维会师桥”。</p> <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4团官兵翻过夹金山,下至半山,从山脚下突然传来一阵枪声。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派人去侦查,并试着让司号员用号音同对方联络并大声喊话,因距离远分辨不出敌我。忽然,随风传来微弱的声音,越来越大,彷佛是“我们是红军”。红4团是一方面军的前卫团,再往前就没有自己的队伍了,当时杨成武他们只知道红四方面军在岷江边的理番、茂县一带活动,不知道他们已经到了夹金山北麓。此时,山下传来清晰的“我们是四方面军”的喊声,整个山谷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红4团官兵蜂拥而下,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9军25师74团官兵紧紧握手,热泪夺眶而出。他们的意外相逢象征一、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合。</p> <p class="ql-block">(达维会师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