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一陆龟蒙咏茶诗欣赏

言者真康

<p class="ql-block">陆龟蒙(不详-公元881年),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苏州人。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者、诗人,诗词成就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江苏苏州甪直镇。</p><p class="ql-block">晚唐文学家陆龟蒙隐居苏州,作下的一组咏茶诗集,全集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首,这组诗词以诗人的灵感和丰富的词藻,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的十幅精美画卷。研究唐代茶文化,您可以从赏析《茶具十咏》中感悟。</p> <p class="ql-block">30 多岁的陆龟蒙回到故乡松江甫里 ( 今江苏苏州吴中区甪直镇 ) ,开始了他的"动森"生活。陆龟蒙隐居的地方有大片的芦苇和蒿草。他不喜欢骑马出游,而是喜欢坐船。坐上那种有船篷的船,特别有"江湖散人"的调调。他的船上总爱带一捆书,还有煮茶的茶灶。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一边品茶、一边看书,文房四宝也必不可少,兴致来了,可以随时写诗作文,</p><p class="ql-block">陆龟蒙十分喜爱茶,在浙江湖州的顾渚山下置有茶园一处,曾亲自进行茶叶生产实践和经营。通过对种茶、制茶、品茶、评茶、茶史文献等诸多亲身研究,写下咏茶诗,日积月累,终于编成《品第书》,即陆龟蒙版的《茶书》,可惜今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代已形成农业种茶产业,茶坞描述茶园的生态环境及规模。茶园处深山谷地,去茶园的路曲折回转、盘旋缭绕,诗中对茶园的方位和地理优势作了记录。 </span></p><p class="ql-block">种茶的地方在曲折回转的隐蔽之处,在野外行走时多回环缭绕。向阳的茶树生长的会比较密稠,而背阴水沟处则相对疏稀一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已形成专业队伍谓茶人队伍。歌颂种茶人的天赋聪慧.勤劳朴素和寻好茶不辞辛劳。</p><p class="ql-block">天资聪明的茶人能识别名贵的茶叶,其茶具有自然朴素的品质特点。悠闲的时候来到了背面的山下,没曾想到马上就要下雨了。茶人在雨后又出去找寻好茶了,路上道路崎岖、水气盘旋。只能等到报春鸟,来告诉他哪里有好茶了。</p> <p class="ql-block">唐代茶业已十分发达.,采茶已分明前雨前区分。茶树发新芽,类似雨后春笋,美其名曰茶笋,清明前是种茶收获的关键时期, 明前茶叶受害虫侵扰少,芽叶细嫩,色泽翠绿,是茶中佳品。</p><p class="ql-block">此处天地孕育的和气很深厚,时下长出的茶芽很短。轻淡的雾气逐渐汇聚成了茶芽的精华,鲜嫩的茶芽刚长出一个个独芽。云气之中的曙光刚照射过来,便想看到夕阳的温暖了。美丽的景象当然很难相逢,就像我倾尽茶筐也不会采满茶叶一样。</p> <p class="ql-block">唐代为茶叶营销已有运载工具.,用竹子做成,类似橱箱.,方便茶叶储存的工具,从而又带动了一个竹子加工行业。</p><p class="ql-block">这是首描写茶籝制作过程的诗句。“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籝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也有记载,在后来的宋、明、清的茶史资料中也都有相关记载。随着时代的变化,茶籝这种携带方便的器具,逐渐演变为一种特色的茶具,受到茶人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唐代盛行茶舍.,一般指与茶有关的房舍。包含四种意思,1.唐代采造贡茶处,2制茶房舍,3.亦称“茗舍”,烹茶供客之所,4茶人居住的小茅屋,成为社会风俗的缩影。茶舍常常作为旅途停留的歇脚之处,作为文人墨客烹茶集会场所,作为人民大众生活之地,而进入诗人视野。</p> <p class="ql-block">唐代流行烹茶的小炉灶。《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不乘马,升舟设篷席,齎束书、茶灶、笔牀、钓具往来。”</p><p class="ql-block">茶灶以烧纸瓦器的工艺制作,茶灶下面是一个高一尺五的灶台,茶灶本身高九寸,长为一尺五,宽一尺,在茶灶变刻有咏茶的诗词。茶灶下面又两个火门,灶面上有两个灶口,可以放置茶瓶。在茶灶前摆放一块大石头,方便饮茶者就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成熟的制茶技术是焙茶。焙茶是为了再次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贮存。这是廒采用寓贮于焙、既贮又培的科学制茶方法。陆羽在《茶经》中曾谈到唐代烘焙茶叶的工具叫“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间还有一层隔板,上面有盖,一侧开门。焙茶时,将“育”放于“床”(即木板架)上,将茶放在中间的隔板上,下面一层即放贮火器“贮糠煨火,烘烤潮气”,遇黄梅季节甚而“焚之以火”。焙茶必用文火煨,使茶饼常温,这样水分逐渐蒸发而茶叶的色、香、味俱在。</p> <p class="ql-block">唐代流行烹茶器具,精致典雅的当属茶鼎,茶圣陆羽比陆龟蒙的生活年代早几十年,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并没有关于茶鼎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茶鼎应在公元800年以后才发明出来。</p><p class="ql-block">关于茶鼎的诗句,除陆龟蒙之外.,还有元代黄镇成的《游峨》诗中“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元代张可久的《清江引·张子坚席上》诗中“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唐代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鼎》“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等。</p> <p class="ql-block">茶瓯是最典型的唐代茶具之一,也有人称之杯、碗。至宋代时,发展成为饮酒斗茶的一种标志性日用茶具。茶瓯又分为两类,一类以玉壁底碗为代表;另一类常见的是茶碗花口,通常为五瓣花形,一般出现在晚唐时期。外观精美。</p><p class="ql-block">茶业在唐朝兴盛,也带动了制瓷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各阶层人士对茶具的需求、越窑步入了烧制的巅峰期。越窑烧制的产品胎质坚致,胚体光洁,器形更为规整,釉色青葱,晶莹润泽,赢得了陆羽“类冰”、“类玉”的赞誉。越窑生产的茶具中有几种典型的茶器:茶釜、茶则、茶瓯、茶托子、茶瓶等,也有不少青瓷茶碾,尤以“茶瓯‘最为著名,被称之为”越瓯“。</p> <p class="ql-block">自先秦时期伊始,发展到唐代达到最高峰,上至朝堂,下至寻常百姓都采用煮茶的方式饮茶。煮茶是一种茶艺,是把茶煮着来喝,煮茶的茶汤,茶汤颜色是品评茶汤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品煮茶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转碗摇香。 在中华文明鼎盛的唐宋时期,中国人喝茶就是煮着喝的。 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专门阐述了煮茶的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