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七0年十一月长沙市二十一中学三连二排全体同学初中即将毕业时在《韶山》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五年春节,时隔二十四年初中同学与班主任黄老师相聚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全班男同学心目中27朵“金花”中的十三朵金花,当年佩戴“红卫兵”菱形臂章“神气活现”的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主席像前合影留念(加入了红卫兵的十三朵金花每人右臂上显眼的菱形臂章上是毛主席亲笔提写的“红卫兵”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朦朦胧胧的记忆与同学们分享: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一九六九年春节过后才收到二十一中学的初中入学通知书。因从郊区下广济桥的住所搬到韶山路人民公社附近母亲工作单位的新居,家兄担心我从分到的市十一中学离家太远,就背着我擅自找到二十一中以就近入学的理由帮我转了学校。记得二十一中那时学校采用的是廿一中的写法(胸前戴的校牌都是这样写的)。第一次去学校报导印像深刻,当年正门在韶山路上,进了校门是沿“大礼堂”上一个长坡,在校办楼前(也有少数如上音乐课等的公共教室在校办楼内)找到所分的班级(那年月是按解放军的连、排称谓班级)。在校办北边教学楼一楼靠东南边第一个教室去报导注册。走进教室,只见空空的教室中间撗摆了二张单人课桌及叁把椅子。三个豆蔻年华的女生坐在那有说有笑的等待来报名的同学。我不知是去得晚还是凑巧仅我一人进教室,长着一双黑黑的大眼睛,圆圆的脸,很像洋娃娃坐三人中间的女孩站起来问我是不是来报导的,她热情的接待了我,看了我的入学通知书在报名表上飞快的找到我的名字并划了一个勾。她出乎意料的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在小学是班干部吗?那年头小学流行男女不讲话、不来往的风气。她这突然一问,我这一懵,顺口回答没当过(其实我在小学毕业前是班上副排长,红小兵中队长)。见女孩没再问什么,心也就平静下来了(我家三兄弟,小学班长跟我同性别,极少有和女孩接触)。女生交待了到校打扫教室卫生,参加搬课桌、椅子的时间及去校财务室交3元学杂会的地点,入学报导就此结束。开学了才知“洋娃娃”是我们班的头肖屏南排长(怪不得问我的履历为物色班干部),另外二位稚气未脱的女生没太好意思仔细瞧,凭感觉猜得不错应是“陆少衡”和“卷栗子”(女生给她的昵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二,初一上半学期学了几门什么课,又学了些什么内容没有多少印像,文革中因普及初、高中各科老师奇缺,特别是英语老师,记得的是教政治课的班主任黄老师代替英语老师为我们亲自执教英语启蒙课。除了教英语26个字母和音标,学了几个单词组成一句话“ long life Chairman Mao”。好像第一学期除了一张挂在黑版上的音标挂图,没有英语课本。听说长沙五中(现雅礼中学)还有少数班开的是俄语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在长沙市第廿十一中学三连二排读初中佩带校徽的光辉形像(时年14周岁。一生中第一张每月三元的学生公交卡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 初中即将毕业的同班男同学,在毛主席故居前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初一上半学期结束己是7月中旬了。学校按毛主席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要求组织我们去长沙县东边乡里“徐特立”故居所在的“五美公社”参加“双抢”(湖南种二季稻,抢收稻子、抢插晚稻秧苗): </p><p class="ql-block"> (1)、出发当天上午我们早早就来到了学校,在校门口外韶山路上等待送我们的长途汽车,那个年代汽车少学生多,上午没轮上我们班,饿着肚子等到下午近三点才乘车前住目的地。因公路、客运车辆都差,慢慢悠悠慢慢悠悠,到下午六点多才到达五美公社上冲大队上冲小队; </p><p class="ql-block"> ( 2)、到达上冲小队后,受到生产队的热情招待。队上准备的晚歺是米饭和辣椒炒肉外加煮南瓜。太兴奋了,有肉吃,这可是很多家庭当年一周都难见的荤菜。中午等车饭都没吃的我们,半瘦半肥的辣椒炒肉满口香是自今难以磨灭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3)、60~70年代国家穷,人民的日子也过得艰辛,不少同学家里没有多余的蚊帐,也有同学刷牙是靠手指和“擦牙灰”,更不要说带虎头牌手电筒了。有同学就是跟我挤在同一个单人纹帐里睡觉防蚊子咬的。穷是穷,那时风气好,毛主席给予“工、农、兵”的社会地方高。全社会除“出身”不好的外,没有谁看不起谁,更多的是互相帮助。同学们第一次离家外出到农村同吃同住,没有电灯照明,室内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出了门是黑咕隆咚,这种乡村生活的体验很有新鮮感,无忧无虑充满欢声笑语。黄老师发现我们所有的同学刷牙都不正确,纠正指导我们要用牙刷上下运动,而不是横向“拉锯”。传说师母是在牙科医院工作。同学们还记得这个情景吗! </p><p class="ql-block"> (4)、上初中也不过都是13~14岁的懵懂少年,多数都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不能胜任田里繁重的农活。队上也很关照我们,除队上劳力干不过来又要抢割完稻子好犁地插秧,才多数是安排男同学割禾、踩打稻机。毕竟是第1次参加这样的劳动,有同学割禾不小心就被镰刀把手给割破了,血直“咯洒”,农民伯伯土办法烧点稻草灰“耶得”刀口上面手捏紧止血(缺医少药的年代城里遇到这种情况是烧点黄草纸“耶得”伤口上再弄点布条缠紧止血)。踩打稻机,一开始劲头十足,踩不了半个小时,就力不从心败下阵来。更多的时候还是安排学生们去干妇女和队上“细伢子”们干的扯秧的活。扯秧的活不算辛苦,可是喜欢吸你血的蚂蝗却经常光顾秧田里的你。多数同学都有不知不觉被咬,疼痛流血的经历,同学们还记得快速制服蚂蝗吸付的办法吗?偶尔一片秧田秧快扯完之前,隐匿在秧田里面的水蛇快无处躲藏时,水蛇从你身边窜出吓得一声尖叫,“赫”死“咯”人,尽管蛇己逃之夭夭,大家是心有余悸快速换到另外的秧田继续扯秧,同学们你经历过吗?说起南方水田里的水蛇,让我想起在北方旱地麦田里面收麦子你知会遇到什么吗?70年代中期在河南洛阳读大学时,每年五月也会去农村帮收麦子,好家伙北方平原上的麦田一眼望不到头,一人割三笼麦子,一上午、甚至是一天都割不到头,那才真是腰酸背疼。割麦子的小插曲就是经常割着割着就割到麦田里野兔的窝边,惊得野兔四处乱窜,兔子跑得飞快,你是撵不上的,只有在刚惊动牠,趁牠还竖着耳朵瞪着血红的眼睛惊恐万状看着你的那个瞬间,你眼疾手快用割麦子的镰刀向牠扔掷出去,机会仅有一次,这种精灵你是很难得手的,只要没打到牠,很快就在麦田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走了一炉锅汤。跑题了,虽说扯秧劳动强度不算很大,弯腰时间长了会腰酸背疼,你伸腰直立偷懒,这时农民伯伯就会说“细仔子”哪来的腰?好在队上从没安排我们晚上伴着“月亮”跟社员一道出工扯秧。可年小瞌睡大的我们有时早晨5点就得起来去扯秧,到9点才能回来吃早饭,那个瞌睡没醒早起饿着肚子干近四小时活不好受的滋味和急切盼收工的心情至今没忘。 </p><p class="ql-block"> (5)、参加“双抢”最快乐的时光是伴着夕阳下山后收工吃完“哑饭 ”(很晚的晚饭),天已漆黑,三~五个同学相邀到队上池塘光屁股去游泳、洗澡。池塘东边是男同学嘻嘻哈哈闹得不可开交,池塘西边是女同学悄无声息的在打扫卫生。城里有城里的规矩,乡下有乡下的风俗。女同学在池塘洗浴、洗内衣,引来队上一些妇女的不满,据说是“伤风败俗”,可城里的游泳池是不分男女的,为什么是“伤风败俗”年少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游完泳、洗完澡天热一时睡不着,我们会摇着从家带来的烂蒲扇寻着生产队禾塘(晒谷场)飘来的二胡声聚集到看晒谷场的农民身边听他拉二胡、唱“哑歌子”(长沙农村社戏),不论拉和唱的乡音你咯城里人是永远不知他唱的什么,城里戏称乡里人唱“哑歌”子。 </p><p class="ql-block"> (6)、刚进初中,学校“红卫兵”团在我们这次“双抢”中派了二个高年级女同学当辅导员,一是协助老师管理我们;二是考察物色“红卫兵”发展对像。一件怪事让男同学不可理解,漂亮的女辅导员有一天突然开始不带我们一起去劳动了,传说不是生病,而是身体不方便参加劳动了。反正人小单纯不知道为什么不方便也就没人往深里追“究”。嘿,七二年底十七岁去当兵,在部队发津贴费,女兵多了七角伍卫生费,同年当兵新兵训练时女兵正好一个班在我们排,男兵见女兵比自己平白无故多拿钱就有意见,询问排长女兵为什有卫生费我们没有,排长诡异的一笑说“她们特殊需要”就没了下文,很多年后明白过来才想起那特殊的年代,单身汉的排长没讨媳妇其实也搞“毬”不清,糊弄我们。 </p> <p class="ql-block"> 双抢期间每天踩打稻机是生产队壮劳力十分辛苦的活。</p> <p class="ql-block"> 四,初一下半学期受文革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影响,书没认真读什么书,老师参加各种教改和师资培训很多下午都是只有一节课或放假,那时按毛主席指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从不布置课堂外作业。因人口的增加,大量学生涌入中学,师资奇缺,老师业务培训任务繁重,由此无暇顾及我们。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散漫活动,更多的是随着身体的发育爱上了篮球运动。几乎空闲有“亮光”的时候都泡在篮球场上。书没正经读什么确有几件记忆蛮深的事只得一提: </p><p class="ql-block"> (1)、光荣的加入捍卫毛主席的《红卫兵》。一九六九年共青团组织还未恢复组织活动。小学“少先队”由“红小兵”、中学“共青团”由“红卫兵”组织代替,但区别文革中无政府状态的“红卫兵”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唯一的有加入条件限制的“群众组织”。一年级下半学期一开学,校红卫兵团派出的二位学姐辅导员就来班上发展优秀学生加入“红卫兵”,经她们推荐,班主任老师认可,全班同学举手投票通过,我“鬼使神差”全票与肖排长等第一批加入了“红卫兵”,大红喜报贴到了校门口的墙上。我心里明白,之所以能够第1批加入红卫兵,是因为在农村“双抢”的时候,劳动吃得苦、耐得劳,表现优异。 </p><p class="ql-block"> (2),为迎接建国二十周年,星城各影院都在上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的苏联老电影,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我这二部电影都是在住地对面韶山南路上《长沙铁道学院》当年的学生食堂站在学生吃饭的长条凳上踮起脚观看的。文革中“反修”、“防修”放这二部影片是有历史教育意义的,但懵懂少年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而在书籍、文艺、电影、音乐、……等等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列宁在1918”电影中瓦西里和太太热烈的拥抱和打kiss,冬宫小剧场上演的芭蕾舞《天鹅湖》,俄罗斯水兵边啃鸡腿边看戏的情景在社会上学校里引起很大的反响,流传5分钱的电影票二分钱看打kiss,一分钱看水兵啃鸡腿,二分钱看芭蕾舞女演员的肥臀美腿。当年校园背地里俏俏流行起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红莓花儿开》。</p><p class="ql-block"> 2008年9月有幸去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学习交流。交流活动结束后到“圣彼得堡”参观、游玩时受这二部电影的影响,自费花1200元买黑市票到冬宫小剧场看了场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吉赛尔》(天鹅湖与吉赛尔轮流上演)。</p><p class="ql-block"> (3),参加国庆二十周年庆祝活动。一九六九年十月一日是我国建国二十周年大喜的日子。一大早为去长沙“东风广场”看十一庆祝大会和彩车游行,精心挑选衣服。在全国普通老佰姓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年代,左挑挑右挑挑,挑来挑去挑出一件八成新的上衣,可如何找也找不到一条没打补钉的裤子,在补了屁股或膝盖的二条裤子中,选了前面看不出屁股打了个大补钉的裤子。神气的是为过节母亲“偏心”九元给二哥买了双“回力”球鞋,三元多给我买了双蓝色网球鞋(长沙人称蓝网。当年流行白网,可惜计划经济时代,能买得起己不易,可只有重大节日才有少量上市,流行色你还买不到。“文革中”流行的军装、军帽家里没有当兵的人是望尘莫及。流行的海魂衫只见人穿,跑遍全城你也“掏”不到)。当年“回力”球鞋是长沙“满哥”最拽味的顶配,其次就是排名第二的“网球鞋”了(我到读高中才有了双白色回力鞋,破四旧“回力”己称“前进”牌,射箭的“力士”变成了火车头,鞋上半月红也因有侮辱红太阳之嫌而不复存在)。新鞋上脚很是抢眼,弥补了服装破旧的窘况。精心打扮完搭乘七路公共汽車进城。因60~70年代初长沙城很小,最大的集会广场是“东风广场”,当天的庆祝集会完了要举行游行活动,市内的仅有的几趟公交车临时停驶。坐7路到东塘后前往“东风广场”就只能步行了。那天穿了双“蓝网”很是得意,从东塘走到烈士公园西门有6~7公里,走到时脚都打起了泡。到了东风广场才知没邀请函不让入会场,很是扫兴。只好站在烈士公园西围墙边的马路上等待散会观看游行队伍和花车。印象深刻的是那年全国都争先恐后推出自己有成就的产品向国庆20周年献礼。江苏南京長江大桥建成通车是举全国之力向国庆20周年献的大礼,轰动全国。湖南重大突破的是推出了长沙发动机厂制造的2.5吨《湘江》牌卡车向国庆二十周年献礼。游行队伍快结束时正巧碰到父亲原单位一个叔叔,他主动询问我有无晚上到烈士公园观看焰火的兴趣,这让人有点激动,那时候只有在中央新闻记录片里才能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天安门广场上五彩缤纷的焰火,多么羡慕首都人民的福气。我们长沙第一次在烈士公园借二十大庆也要放焰火当然有兴趣呀!叔叔提醒我晚上没公共汽车住那么远如何回去(驻地到公园10多公里),想都没想这个困难跟他要了二张票。盘算着晚上跟哥哥一起来,大不了走路回去。过去通讯落后,为了叫上哥哥一起看焰火,只好匆匆忙忙往家赶,要放在当下一个电话就可在烈士公园南大门外等到天黑,省去往返奔波了。还真巧,我们准备从住地出门时,看到门口单位苏联嘎斯51卡车上站了十几个人准备出去,我们赶紧跟开车的刘叔叔说搭一下他的车进“城”去看焰火,才知长沙每个单位都分了十五张看焰火的票,他们就是去烈士公园的,真是喜出望外,我们来去的交通困难问题迎刃而解。跟大人一起乘车来到烈士公园南门。我的乖乖,门前密密麻麻站满了等待开门进去看焰火的人群。晚上7点开门放行后,我们随着人群往南门入口缓缓的移动,不料因一时进去的人实在是太多,进门验票十分缓慢,背后的人群担心焰火燃放开始,潮水般的向前涌动。一时间人挤人,人推人,我都被挤得无法自己行走,被人流夹着推向前。突然在我们前排倒了一大批的人,我们小孩被大人推着向前无可躲避就只好从这些大人的身上踩过去。组织者被这人潮吓住了,赶快把大门全打开,不验票疏散人群。我不由自主的踩过人群走进大门时,忽然觉得行走一脚高一脚低,这才发现我右脚上崭新的网球鞋被踩掉了,瞬间丢失“抖冲”的网球鞋带来的茫然和失落感湧上心头,这时的人真是感到懵了,一时进门的人太多,也没法回头去找,只好焦急的在大门旁等待人流的减少。一大群戴柳条安全帽,手持木棍的工人纠察队赶到,才使进门的秩序得到好转。我就看到不少的工人纠察队员把失落在大门外的鞋子捡起来扔进了大门内的岗亭(因六九年我国与苏联发生珍宝岛事件,国庆加强战备在烈士公园南门进门二则解放军架起了防空的高射炮,岗亭是他们的哨位)。我很沮丧的来到岗亭旁,在岗亭里面翻找我的网球鞋,还真是天不负我,在堆积如山的鞋子里很快我就翻到了我的网球鞋,此时正好焰火在天空上绽放,生平第1次看到了真正的焰火,心情无比的高兴和激动。第二天才知道国庆当晚踩伤几十名市民,我们就差一点点被人推倒,幸运的躲过一劫(当晚7点到过烈士公园南门的市民肯怕都会记忆犹新)。 </p> <p class="ql-block"> (4)、“文革”中期为肃清“封、资、修”的流毒,是阅读书籍贫乏的年代。母亲单位有位“老九”看我大哥爱好文学,主动将他读大学时谈恋爱送太太保存完好的《林海雪原》借给大我4岁的大哥阅读。老兄那时是长沙市十一中学红卫兵保卫排负责人,因住校不方便带“禁书”到学校而藏在家中。他不在家时藏在床垫下的书被我无意中发现了,就偷偷拿来翻阅。这一阅,就被书中少剑波,杨子荣,孙长腿,小炉匠,猎户,“赛虎”等人(动)物故事深深的吸引,对书更是爱不释手。偷看“禁书”生怕被人发现,总是小心翼翼到夜深人静二老兄睡着了才悄悄的躲在被窝挑灯夜读。看到攻破威虎山后少剑波描写“白茹”睡在座山雕七姨太的床上那段文字和爱慕写下的那首“万马丛中一小丫……”的爱情诗心突突的跳,面颊滚烫滚烫的。不时心虚的从被窝里伸出头来看看睡在同一屋的老兄有没有醒,生怕别被二哥发现正在看的书。其实14岁的少年初次触碰含有恋爱题材的文学作品,对男女之情似懂非懂,更多的是看到恋人之间的交往情节会莫名其妙的热血沸腾。偷偷摸摸就这么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把《林海雪原》读完。那个年代的宣传教育,样板戏中的《智取威虎山》仅存孤胆英雄杨子荣打入威虎山智取座山雕,没有少剑波、白茹食人间烟火,男欢女爱什么事。读完《林海雪原》不久去学校对面长沙市拖拉机配件厂周建伟同班同学家玩时,发现他有一本翻得有些破旧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书,原只是听说书中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拜读了他写的大作,他与冬妮娅的爱情故事那么的引人入胜,他“犯事”关在白军的牢里少女对她的表白;少妇裸睡在床上对他的诱惑等描述,虽然人是懵懵懂懂,但是好像一下子自己长大了许多,意识到点什么。难免陷入书中的情节,想入非非。只到冬天某半夜一身大汗惊醒,以为自己莫名其妙出了什么状况,短裤前面冰凉冰凉的,害羞得不敢声张。为什么会这样无人可求解,更没有书籍和科谱知识可查阅,就这样一年年长大。到当兵后很久对此自然生理现象都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偶尔男孩子在一起说起“跑马”都害羞的怕别人知道自己巳是“过来人”有此经历的糗事,而不敢声张。到了部队听同宿舍老兵讲故事,女兵学雷锋帮男兵洗被子后,缝被子发现男兵被子都洗不干净,被子上到处是“枪油”(女兵绝大多数也就十五~十六岁)。只有男兵心照不宣的知道这些“枪油”的来历对女兵无可奉告,而男兵之间戏称叫“画地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开始参加学校挖防空洞的经历。因我国与前苏维交恶,前苏联在我国边境存兵百万,并威胁要对我国动用“核武器”,面对国家安危、粮食安全、外交战略,伟大领袖毛主席指示全国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为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六九年八月份后全国掀起了人民防空挖“防空洞”的高潮。我们学校从当年十一月启动了在学校24小时分班包段挖“防空洞”的工程。其实未经历过战争的我们,挖“防空洞”的确切意义并没什么太多的理解,只是觉得挖“防空洞”从了压倒教学的重大任务,我们甚至不爱上课而愿意去挖“防空洞”。第一次轮到我们班挖“防空洞”是一个晚上,全班是轮流参加,以一个小组为单位。那天我们7点到校后就投入了劳动,在狭窄的防空洞里,男同学们轮流负责用锄头和镐刨土,女同学和部分男同学负责把土挑到洞外指定的地方。洞内釆用36V交流电供电照明,在昏暗的地道里挑土行走实属不易。这天在劳动休息时一个同学递给我一支“ 红桔牌香烟”,推脱不掉,我也学着他们抽起来,第一次抽烟的感觉,又辣又呛,头昏脑胀,很不舒服,抽了几口就将烟掐灭了,此次经历也没往心里去。快十二点下工后去学校食堂吃了一碗仅有葱花的光头面。学校怕学生晚上回家发生危险,在学校安排了教室和上下床让轮班的同学睡觉休息。当晚上床就睡着了,忽然被班主任老师叫醒,让同学们每人伸出双手让他检查,老师仔细查看每个同学双手后未动声色,叫大家继续休息。对老师此番举措为了什么不得而知。第二天下午就从同学传闻中得知有几个同学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因抽烟挨了严厉的批评。当时还天真的问知情的同学,老师怎么发现的?老师又怎么知道哪些同学抽了烟?因为自己也抽了烟,心里很虚。原来是老师去防空洞检查挖掘进度时闻到了浓烈的烟味,检查我们的手,发现个别同学手已被香烟熏黄,我才幡然大悟。据说挨批评的同学其中有的是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为交学杂费和减轻家庭负担利用休息时间与父辈兄长一起去挑“土方”挣钱。70年代读初、高中免学费,只收3元一学期的学杂费。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不少的困难家庭交不起学杂费,学校虽也催交,但从不认真追究。到基建工地挑泥土,是以土方的立方计量付给报酬。长沙把挑土的“力工”俗称当“土夫子”。因劳动艰辛,工作时间长,很小就学会了抽烟来提精神。对社会深有了解的老师对这样的同学也仅给予批评提醒,而其他同学后来以屡教不改,送到其他学校去集中办学习班批评帮助。青春叛逆期的我们,明知抽烟头昏脑胀,跟抽烟的同学在一起时,偶尔也会接一颗他们的烟,抽着好玩儿。就这样初中、高中偶尔的好玩,慢慢学会了抽烟,这一抽就抽了47年。学校的“防空洞”在我们的努力下进展很快,礼堂西头的竖井联通防空洞的方式是我们学校人防工程的一大创新,受到上级表杨和推荐。因南方雨多,防空洞到春天开始渗水,有坍塌的危险,学校经费不足领导摸脑壳提出要每个学生交10块砖头。天呀!贫困的年代学生只有去“偷”,上那去找废弃的砖头。我就在单位油库正砌围墙的工地上偷了两块“红砖”带到学校交差。因多数同学“偷”都没地方偷而完不成任务,最后学校捐“砖头”的要求不了了之(这是现代人不可理解的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迈入70年代的第一天。70年元旦,早上7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播出“二报一刋”社论“迎接伟大的七0年代”。社论回顾总结了60年代我国取得的成就。提出了迈进70年代后的国际、国内的方针、路线、政策。这是承前启后的元年。党和政府要求学校元旦当天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的农户家里宣传“二报一刋”元旦社论。元旦当天放假一天,收到学校通知到校的同学不多,我算积极分子一个吧。我们初一下半学期教室在教学楼一楼靠西南第一间,在等同学和元旦社论号外时,教室里就我们几个先到的男同学,其中有位男同学一时心血来潮,“懵懂”的把在靠教室稍后坐的一位校文艺宣传队女生的课桌盖板翻过来用粉笔在上面写上男生起的外号“X拐子”(长沙意为瘸子),因某姓那个字不会写问围观的大家,我未加思索这是不妥的行为自作聪明就告之这个多笔划姓字的写法,接下来大家随他又来到教室前边男同学共认班花之一的坐位上,该同学写下了“某同学想念你某某”。当时年少还自认为这些行为仅是“情窦初开的少年”“懵懂”的恶作剧看完一哄而散。事后受委屈女同学把问题告到班主任老师那里,其他同学都不是“红卫兵”老师未做详细调查就偏听偏信认为此事主意是我出的把帐都算到我头上。那个年代喜欢扣帽子给我戴的帽子是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巧的是学校红卫兵团举办有“毛病”同学的思想帮助学习班,我就“名正言顺”第二次在校大门囗公开上榜进了抬不起头的“学习班”(班上还一位同学因抽烟“屡教不改”送外校集中住校帮教)。同时请家长到校配合帮教,好在家长都因特殊情况不能到校而躲过家庭教育的一劫。这么大的阵仗,早就吓得魂不附体啦。乖乖的认错,在全班站在黑板前老师才有资格站的位置面向全班同学做了检查以后此事才得已了结,但初中毕业评语老师在档案里写上“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存挡至今(万幸高中入团,应征入伍都没受到影响)。70年代元月是长沙最冷的天,那天阴云密布,十分寒冷。我们小组只来了二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不记得另外二位同学是谁了),我们领了一份“湖南日报”元旦特刋就按分配的地方直奔东边郊区的农村(省体育学院附近)。依稀记得我们走进第一家农户说明来意,面对着他们拿出“社论”用长沙塑料普通话照本宣科念起来。那时人口密度还不大,走了多家发现农民家房子、家具都差不多很简陋。但家家都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搞笑的是到了一家新婚不久的小俩口家,我们敲门男主人起来给我们开门后,就不歇气的在忙这忙那,女主人则穿好上衣坐在被子里,无奈我们只好厚着脸皮站在新床边对着新娘子就念经一样念了一遍社论。中午时分我们又饿又冷,眼看天上飘起了小雪,我们商议后决定各自打道“回府”。天好冷,路好远!这是我们毛主席的红卫兵以实际行动迈入伟大的70年代第一天走村入户向贫下中农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二报一刋”元旦社论的精神(那年代从市区去郊区乘公交很多同学一角钱往返的车票钱都没有,只能靠自己的“11”路车,肯怕是现在不可想像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7),第一次向工人阶级学习,体验学徒的经历。1970年元旦后春节前,学校按毛主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组织我们到学校附近雨花亭韶山路旁的《长沙电机厂》学工(现韶山路与新建路十字路的东北角)。该厂是1946年创建的生产小电动机的私人企业,5O年代中完成公私合营,50年代末国家产业佈局推动生产小型汽轮机时收为国营改称长沙电机厂。到本世纪初一直以生产各小型电动机、汽轮机、发电机为主,04年国有资本退出改为股份制公司,原厂址开发为地产商业居宅。那年不到十五的我能为走进长沙当年的大工厂学工很兴奋和新奇。我分在的车间班组是以女师傅为主的班组,主要是生产小功率三湘异步电动机。一周的学工先后体验了①电机定子线圈浸完绝缘清漆后,用不同标号的沙纸打磨棹夕钢片上的清漆,②为电机二端端盖除锈后刷红丹防锈漆,③跟技术员到库房领取不同型号轴承后送到机油加温槽中加热(轴承热胀工艺),④协助跟班学习的师傅组装电机。通过这些实践加深了物理课老师教的“左动右发”理论的理解;了解了一台电动机的生产过程;体验到了工人师傅工作的艰辛。当年对生产环境和工人防卫不是很重视,车间里通风不良,空气明显“乌烟瘴气”。清漆散发的气味十分浓厚,让我们这些少年有轻微“恶心感”。我们在用沙纸打磨定子夕钢片上清漆时产生的粉尘吸入肺里,一天打工完鼻子里黑黑的和咽喉不适。这一切对工厂里的“秘密”充滿好奇心的学生这点不“适”算不了什么。轴承热胀冷缩和转子公差配合的工艺与水冷结冰膨胀的常识有了深刻认识体验。凡集体生活我都很高兴,中午厂里食堂的伙食虽简单,但人山人海的就歺者好壮观哟。同学们还记得自己这次学工经历吗?</p> <p class="ql-block"> 及笄之年时的初中同学。</p> <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www.meipian.cn/4jpsudhb"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懵懂少年,情窦初开(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