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798辑 为灵石籍爱国华侨侯桢生先生祝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为灵石籍爱国华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侯桢生先生祝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林卫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丑寅岁序交替前夕,我收到定居在美国旧金山、已年届九十有六的山西乡亲侯桢生先生的一封电子邮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林主任:农历除夕就在眼前,祝福你阖府虎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我现在有儿女照顾,一切尚好,请勿念。北方近期常有风雪,请注意膝部保暖。侯桢生敬贺 1/29/2022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阅罢这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子邮件,想起他以前给我发送的多封邮件,我顿感暖流盈身,感动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一名来自闽南侨乡的侨务干部,我与三晋之子侯桢生先生相识、交往已有37年。件件往事,犹如电影镜头,一幕幕在我脑海里闪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静昇崇宁堡一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相识以诚</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从1980年我兼任运城地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副秘书长开始,我就根据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结合侨务工作实际,确立和践行“五侨”理念:一是“知侨”,就是要调查和掌握侨情、侨史;二是“爱侨”,就是要热爱我们的服务对象侨胞;三是“助侨”,就是要扶助有困难的侨胞;四是“护侨”,就是要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侨胞的正当权益;五是“颂侨”,就是要颂扬广大侨胞的贡献,特别是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5年4月,我从运城调到省城,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就任后,我就将“侨情”调查(涵盖海外的山西籍华侨华人和省内的归侨侨眷),列为当时的重要议事日程。很快,有三位声名显赫的晋中人士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们就是出生在灵石县静升镇崇宁堡的侯氏三兄弟——老大侯桢祥,老二侯桢瑞,老三侯桢生。他们的先父侯秀麟就是一名外出打拼的杰出“晋商”,生前担任北京元顺木材厂经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大侯桢祥(1906——1987),在家乡曾挑头创办私立育英小学,亲任校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加入军统,历任军统局总务科股长、副科长。1941年升任上校科长兼中美合作所总务组组长。1955年获少将军衔。因以诚待人,以诚做事,被人称为“诚实将军”。1965年从台湾“国防部”退休。一年后,受宋美龄邀请,出任“振兴复健医学中心”(一个专门为残障儿童提供服务的慈善机构)主管,因忠义诚实,颇受宋美龄赏识和挽留,直至1986年80岁才获准退休。1987年5月24日因心脏衰竭辞世,蒋经国亲笔题写挽幛“忠勤堪念”并送花圈以示哀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二侯桢瑞(1915——1985),在夏威夷檀香山经营“吉羊工艺公司”,并在波士顿开设分店,专门生产和销售富有东方特色的工艺品,例如中国手工绘画、硬木家具、陶瓷等等,曾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艺术展荣获金奖。他秉承乐善好施的家风,将“吉羊工艺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通过教堂资助给低收入的贫困家庭,而且从不公开,只有教堂牧师知道真相。1985年7月,因突发心脏病去世。檀香山华人信义会为他举行葬礼,送行的教友成千上万,可谓极尽哀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侯氏三兄弟的老大和老二我无缘相识。因工作关系,我有幸结识了侯氏三兄弟的老三侯桢生先生。其时,他已是在美国和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控制系统工程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6年,侯桢生出生于灵石县静升镇崇宁堡。1941年侯桢生小学毕业后,和二哥侯祯瑞奔赴“陪都”重庆,投靠在国民政府任职的大哥侯祯祥。在兄长的呵护下,侯桢生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知识,希望自己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1947年,他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的海军机校电机系。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他随校迁往台湾。1953年,自海军机校毕业,到基隆造船厂担任电机工程师,负责维护、修理舰艇控制系统与工厂的电力输配。1963年又进外语学校学习。1967年毕业后留校担任英语教师,并任电化教育室主任。1967年,他脱离军界离开宝岛赴美国留学,进入美国德州大学研究院攻读电机与电脑工程。就读期间,曾被指派参加学校与太空总署的合作计划。196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为《数字电脑逻辑电路之简化》,一炮打响,深得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后,侯桢生开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施展拳脚。他先到芝加哥先锋工程公司任电机工程师,负责凯望尼核电厂的工程设计。而后,又受聘为台湾交通大学副教授,负担“数字电脑逻辑电路之简化”与“转换电脑”课程。1971年他重返美国芝加哥先锋工程公司工作,并在夜间到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石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72年至1993年,侯祯生在旧金山贝泰工程公司担任电机工程师,控制系统工程专家。20年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美国本土和外国负责了一系列著名的重大工程,例如:美国密苏里州热电厂工程:印度尼西亚煤气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美国萨斯广汉核电厂工程;沙特阿拉伯国际机场工程;埃及石油公司煤气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美国南加州核电厂计算机迁移工程,能源管理与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美国东部食品公司自动化工程;大西洋公约国的航空基地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美国援助埃及项目(水泥厂、玻璃厂、轮胎厂、制药企业等)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美国南加州核电厂通讯系统工程等等。他的高超的技术水平、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贯的敬业精神,不仅受到客户的赞赏好评,而且为贝泰工程公司带来了好的效益和名声,从而成为贝泰工程公司技术方面的“台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7年,经我们牵线搭桥并积极协调,侯桢生先生应山西省科委的邀请,到省自动化研究所讲学。在同侯桢生先生接触后,我发现他不仅专长突出、精通业务,而且对中国对山西的感情,要比一般的华侨华人真挚和浓烈得多,内心对他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交谈中,侯桢生先生坦诚地披露:鉴于山西经济还不太发达,急需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他决定在美国组建一个科技公司,联络一些专家精英,为山西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科技服务;然后,以知识产权和有偿服务的一部分收入,捐献给家乡发展教育事业,使山西尽快出人才,尽快富起来。坚持“五侨”理念的我,对他的想法表示大力支持。我们的关系也迅速“升温”,由友人变成挚友。一见如故,相识恨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侯桢生先生回美国退休以后,他征得子女们的支持,多方筹措,很快就组建起来自己的一家公司——美国艾迪科技公司。他的女儿侯雯是美国惠普公司的电脑工程师,儿子侯承舜在美国环保局的一个机构从事环保工作。两代人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寻找一切途径,为兴晋富民出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3年9月21日至27日,侯桢生应邀回国参加“山西省第六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山西省第四届进出口商品和国外来展商品交易会”、“山西省第四届锣鼓艺术节”(简称“两会一节”)。在此期间,他在省邮电局和环保局举行学术报告会。他不仅向听众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研究心得,还带回来国外的最新信息,深受大家欢迎。同时,他还同有关部门和厂家签订了一些项目的合作意向书。返回美国以后,倾尽全力对合作项目进行多方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4年,以侯桢生先生为总裁的美国艾迪科技公司与山西代县农民企业家黄喜存合资创办的“山西喜迪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始运作。1996年,投入批量生产。这家企业是专门致力于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集科技、工业,贸易三位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利用煤矸石生产超微细煅烧高岭土及其系列产品,于1991年被中国国家科委列入“新产品试制计划”,被中国国家环保局列入“绿色科技计划”。在高岭土的制备方面取得了两项专利。1997年12月,该公司产品获国家科委、税务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技术监督局和环保局授予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该公司拥有一批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队伍,实行计算机管理,加入国际互联网络,产品70%出口创汇。1997年被山西省授予“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可以说,当时侯桢生先生的举措,对于山西的改革开放,在华侨华人中起了“排头兵”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灵石县政协委员王俊才《吟侯氏五题》中《赠侯桢生先生》写道:“少年抱负不平凡,科技王国勇登攀。足迹遍布四大洲,赢得盛誉万口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侨务干部,我对于侯桢生先生爱国爱乡精神及举措,十分钦佩;他对于我自愿到黄土高原扎根落户、以赤诚之心为山西发展进步出力奉献的精神也大为赞许。于是乎,一个“诚”字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书《静昇侯氏春秋》封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相交以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能够有缘结识侯桢生,我视为“三生有幸”。无论是稀罕的见面聚会,还是一封信函、一张贺卡或一则微信,我们都是无拘无束,敞开心扉,推心置腹,无所不谈。不是亲戚,胜似亲戚。这令我想起另一位美籍华人美术家丁绍光给我的题词:“天下华人是一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一般情况下,我对侯桢生尊称“先生”,自称“愚”;而他对我尊称“主任”(甚至在赠我的书法作品中称我“良师益友”),自称姓名。这使我受宠若惊更感内心不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侯桢生先生交流还有一座“桥梁”——侯先生的外甥张维城主任医师。他多次不辞辛劳到寒舍探访,是个优秀的“通讯员”。有一次见面,我对他说:“请你转告你舅舅,别称我‘主任’了,我早已卸任了。”他答:“我和舅舅聊过这事。你担任过运城地区行政公署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和山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这是客观事实。国内有的侨务干部,在接待华侨华人时挺热情,但事情过后便不再联系。你不管在职不在职,对侨胞一样热情关心,保持来往,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叫你‘主任’,实际上是把你当‘侨胞的知心人’。”我听他这么说,也就不再坚持要他们改变对我的称呼了。但在心里时刻告诫自己:要更加努力为侨胞服务,更好地团结他们共同为振兴中华奋斗,才不会辜负他们的信任和厚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氏三兄弟老三侯桢生先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侯桢生先生有一次聊起宝岛台湾。我说:我既是侨眷,又是台属,台北还有我的不少亲戚哪。台湾汉族居民的祖先,大都来自闽南的厦门、漳州和泉州;所谓台语实际上就是闽南语,他们的风俗习惯也几乎和闽南相同;虽然和大陆隔着台湾海峡,但血脉的联系怎么能够割断呢,台湾怎么能够独立成一个国家呢?侯先生深以为然,说:我在台湾待了一、二十年,大家都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台独和贪腐都是没有出路的。他还给我讲述:2006年台湾爆发“百万人民倒扁运动”,旅美华侨华人立即响应,他踊跃赴台参加。事后回美国同亲友聚会时,他特意戴上在台湾游行示威时所戴的红头巾,合影时他在镜头前还特别扬起左手做了个“倒扁”手势。后来,他委托外甥张维城将那条红头巾捎给我留作纪念。这条红头巾虽然很薄轻,但蕴含着海外华侨华人反对台独贪腐的心意,是广大侨胞拥护祖国统一的证物。我对这份特殊的礼物,当然高兴珍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1年7月,凝聚侯桢生数十年经验和心血的科技专著《监控与数据采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对于供电系统、化工企业、煤矿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人员、计算机工作人员和有关院校的师生,都是极好的参考,得到科技界人士的好评。侯桢生先生的外甥专门到我家送来一本《监控与数据采集》。我虽然不谙自然科学,但仍视为珍品而加以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表彰侯桢生先生的拳拳之心,我曾通过各种渠道报道他的事迹:2002年5月10日,在《山西政协报》发表《侯桢生一片苦心为兴晋》;2011年,在山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官网发布《推介&lt;静昇侯氏春秋&gt;》;2016年7月,在山西省侨联编印的《海外晋人》一书中,提供稿件《美籍控制系统工程专家侯桢生》;2019年9月20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发布《中国侨界杰出人物侯桢生》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右二)与侯桢生伉俪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相期以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侯桢生先生来说,2021年5月22日,相濡以沫、风雨同舟61年的的夫人王修皖因病辞世,是最大的打击!他伤心欲绝,久久不能走出悲痛阴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11月8日,王修畹出生於山西省灵石縣靜升镇王家大院。1948年和大姐夫一家,隨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57年年,22岁的王修畹由台北护士专业学校毕业。1960年,任职于台北石牌荣民总医院的王修皖与同乡侯桢生结为伉俪。她本知书达理,温婉娴雅,婚后尽显中华民族女性的优良德性,相夫教子,恪尽职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夏,王修畹举家迁居华侨华人较多旧金山。不久,她在附近找到了护士工作,兩个孩子继续上学。她与丈夫一同辛勸工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先后在旧金山郊区康城买了一大一小两栋平房。一家四口在大房住了20多年,直到二人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修畹和侯桢生共同生育有两个孩子,均勤奋自强,事业有成。女儿侯雯1983年,她从加州贝克莱大学电脑工程系毕业后,受聘旧金山贝泰工程公司,任计算机中心软件工程师。并半工半读,一年后获硕士学位。不久,即应聘到加州硅谷拥有13.5万员工的惠普工程公司,先后担任工程师、组长、主任、经理等职务。2008年,获公司授予的“最有价值贡献奖”。1988年,侯雯与美籍华人黄文萃先生结婚。黄先生先后毕业于加州贝克莱大学和旧金山牙医学院,现在自己经营一家牙科诊所。二人生育一子一女,在校学习均品学兼优。儿子侯承舜1990年获环保工程毒物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加州硅谷从事高科技工程工作,有多篇论文和专题报告发表。其中,2000年10月,他的科技论文《关于强光最新检查工具》,得到国际光学工程协会和日本专业团体的奖励。他现任泰科电子公司产品化学元素有害成分安全标准监控部经理。1993年,侯承舜和父亲侯桢生应山西省环保局的邀请,回太原向与会者做了题为《美国火力发电厂对粉尘的检测与控制》的讲演,并与父亲、姐姐侯雯回灵石静升探亲、祭祖。对于子女的表现,老两口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在晚辈身上得到传承和弘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桢生先生自己设计制作的贺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侯祯生先生在第一时间发电子邮件《贤妻先我而去》告我噩耗,并附《王修皖简介》,忆述夫妻二人心心相印相亲相爱之往事。我哀痛之余立即回复一封邮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尊敬的侯先生:惊悉嫂夫人修畹女士不幸病故,不胜哀痛!谨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她一生既平凡又伟大:为人妻贤惠聪颖,体贴相夫,支持丈夫拼搏;为人母满腔热忱,慈爱教子,成就后裔事业。您二位确是秉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模范伉俪!如今她先驾鹤西去,亦是功德完满,其形象及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逝者安息,生者珍重。望节哀顺变,千万保重,为家族福祉努力前行为要!林卫国敬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周之后,侯先生又给我发电子邮件《念修皖》,称:“修皖已离开我两周了。当我在书房时,总以为她是在院里做事,或是上街买东西去了。但当我走到客厅,看到她的骨灰罐时,就立刻感到一阵心酸。这些年每天早上,我在书房用电脑时,修皖会给我送来一杯热咖啡。她卧病期间,我每天早上给她做一杯热咖啡,还按她的喜好还在咖啡里加一点肉桂粉。现在,我还是每天早上给她做一杯热咖啡,放在她的照片前,要她慢慢地喝。不知她听到了没有?”侯先生把我当挚友,无所顾忌地倾诉,字字句句浸透着的亡妻的肺腑深情,令人感动万分!我尽力给与抚慰,告他“逝者业已安息,为了全家,为了未来,请先生千万珍重,万勿伤心过度,影响健康”云云。我同时抱怨自己文字功底欠缺,劝解别人显得那么贫乏无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6月8日,侯桢生先生又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还是叙述夫人去世的前后之事。称:“我很感谢我的儿女。儿子在妈妈从医院回家时,特地租了一张病床放在客厅。他日夜陪伴妈妈,晚上就睡在妈妈床边的沙发上,腿也伸不直,前后近两个月。女儿回家时,就拿张床垫睡在妈妈旁边,与弟弟一同照顾妈妈。修皖由医院回家那天,护士告诉女儿,修皖可能只有两周的生命,但在儿女精心照顾下,修皖与我们共聚了近两个月,真是个奇迹!林主任,我心情很沉重,不多写了,请看附件。侯桢生谨上。”附件名《妈妈仪式》,是录制王修皖女士葬礼的视频。我看了再次感动得心潮澎湃,情绪半天难以平复!我不由得想起宋朝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觉得:苏轼只是对失掉联络生死不明的“那一口”的挂念和伤感,而侯桢生则是对相伴61年爱妻辞世透彻心肺的哀痛,情意之深追念之切,更胜苏轼多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情有义的侯桢生先生对于爱妻永远也不会忘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哀痛应有所缓解。关注中国,关注家乡,关注他人,有效地转移了他的一些注意力。2021年10月8日,他发给我的电子邮件《暴雨》称:“多日未候,常在念中。由新闻报道中得知,山西多地暴雨成灾,不知太原如何?请多留意气象报告,以应对灾情。北方天气现在变化较大,请留意膝部保暖。我现在有儿女轮流照顾,生活尚好。只是常想念修皖,61年夫妻,往日情景,此生难忘!请勿为念。侯桢生谨上。”我连忙复函,告他说太原安然无事,至于局部遭灾,政府和各界人士已紧急驰援,采取一切措施抗灾救灾,帮助灾民度过难关,恢复正常生活生产。至于我的膝关节老年性退化,属“老年病”,我会注意保护。我恳请他勿为此牵挂,而要多多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侯氏兄弟、特别是侯桢生先生身上,我看到山西人心灵中诸多闪光亮点:热爱中华,热爱家乡,关心他人,重情义,有担当。以前外界有人议论“晋人善贾,精于算计,不可深交”,实在是以偏概全,误会至深!我之所以成为“南鸟北巢”的一员,除了领袖教导、英模感召以外,扎根一个甲子切身体会三晋热土历史传统之悠久、文化底蕴之丰厚,确是南方省份所不能及的。加之有许许多多的干部群众以及像侯桢生先生这样的海外晋人,关爱善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外乡人,使我等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总之,我为自己能够在此扎根、为山西发展进步做出贡献,觉得很値、很有福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桢生赠送给作者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日,我給侯桢生先生发送电子邮件《相期以茶》,以表祝福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侯桢生先生雅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洋远隔,梦寐为劳。得知儿女孝顺,照顾周到,先生生活安然,甚感欣慰。先生悼念修皖,刻骨铭心,至诚至深,令人感动不已!然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我等凡人岂能违背?嫂夫人先你而去,其实也是功德圆满,寿终正寝。她生前相夫教子所有业绩,均载入历史,永远供生者悼念。她在天之灵,肯定希望丈夫和儿女生活平安快乐;所以你能及早走出伤痛阴霾,对她才是最好的告慰。因此,愚恳请先生宽心,调整好心态,在儿女的悉心照顾下,多多享受美好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曾撰写一幅寿联赠予朋友:“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寿”,即八十八岁,“茶寿”即二十加八十八等于一百零八岁,都是对高寿的雅称。可喜的是,先生早已过了“米寿”,如今正向百岁和“茶寿”挺进!愚在此衷心为先生祝福,并乐意与先生共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耑此奉闻,不尽依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敬颂大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愚 林卫国 谨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2年2月21日 于太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桢生先生过94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  侯桢生先生著作之一《监控与数据采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林卫国</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0年10月出生于福建永春。1963年自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山西工作至今,2000年退休。曾任运城师范学校语文教师,运城地区文化局副科长兼运城地区侨联副秘书长,运城行署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兼运城中国旅行社经理,山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山西外事与侨务》副主编、省外办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山西省志·外事侨务志》编委等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多年来,潜心研究党史、华侨史和民俗学,在海内外报刊和网络发表各类文章260余篇。著有《文苑撷英·事象篇》《文苑撷英·人物篇》《文苑撷英·议论篇》;与他人合作编著有《铁血侨魂》《铁军侨魂》《星火侨魂》《圣地侨魂》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责编:梁志友 张瑞平 张维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国际 张国兴 张国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国辉 张国军 吴志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