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可叹宋襄公

杨柳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读《古文观止·子鱼论战》</h3> <h1>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公元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在位时对内勤修国政,对外平定齐国内乱,多次召集诸侯开会,虽说基本都不尽如他意,却也以仁义闻名于世,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br>  说起宋襄公,给人的印象就是迂腐,说的不好听就是蠢。今天再读《古文观止·子鱼论战》,通过子鱼的对比,似乎更能衬托出宋襄公的蠢。在他的指挥下,眼睁睁看着有利战机一点点失去,最终落得个“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的后果。所以,毛教员也教育我们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千年以来,宋襄公留下的似乎就是一个永恒的笑话。</h1> <h1>  宋襄公既然这么傻,这么蠢,他怎么又会成为五霸之一呢?三十年前不懂,今天再细看,我认为宋襄公更多的是悲,留给我的还有那一声无奈的长叹。说他可悲,是因为他把固守的仁义规矩用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得到了可悲的下场;说他可叹,是因为他的坚守、他的坚持,哪怕迂腐的成为千年笑谈,也要坚守心中的那点规矩。</h1><h1> 如果脱离历史环境,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得到的往往是失真的结果。唯有回到当时历史环境,切身去体会,或许才会得到不太扭曲的答案。所以,看宋襄公,也应该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甚至更远。</h1><p class="ql-block"><br></p> <h1>  先了解一下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周王朝建立后,周天子将天下分给王室子弟、功臣和夏商的后裔,这就是分封制,这样诸侯国就出现了。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具有税收和建立军队的权利,基本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负有对周天子进贡的义务。分封的这些诸侯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同姓王室子弟、有功之臣和夏商后裔。如晋国属于同姓王室子弟的封国,齐国属于有功之臣姜子牙的封地、宋国属于商朝后裔。在这三类中,同姓诸侯占了大部分,这是他们的第一种关系:血缘关系。第二种关系是姻亲关系。A诸侯娶了B诸侯的女儿,C诸侯成了D诸侯的姐夫等等。比较有名的就是秦晋之间的事,当年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后来秦穆公又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后世就用“秦晋之好”来表示两姓联姻。周襄王还称呼齐桓公为“伯舅”,所以诸侯之间不是有血缘关系就是有姻亲关系,基本都可以拉扯上亲戚关系。</h1> <h1>  再了解一下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和战争。西周刚建立的时候,周公创立了一套礼乐制度,来维护统治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各种规范。据《左传·隐公11年》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里面的礼有很多,包括战争打仗方面的。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战争的目的主要是抵御外族侵扰和解决内部纠纷、维护社会秩序。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像是弟兄之间发生矛盾而产生的打架斗殴事件。有诸侯不听话了、出现问题了,作为家长的周天子就会发布命令、公布其罪行、派遣军队进行征伐,这个是惩罚性质的,不会灭国。所以《左传·僖公15年》说:“贰而执之,服而舍之”,意思是哪个诸侯有二心、不听话了,就把他抓起来;当他认识到错误、改正了错误就把他释放。到了东周春秋时期,周天子实力衰微,成了名义上的“家长”,已经没有能力带着一群孩子抵御外敌,也没有能力管教这帮孩子了。这个时候各诸侯之间开始争“老大”,争霸战争无休无止。春秋240余年,《春秋》上记载的各类战争就有480余次,不可谓不频繁。这个时候战争的目的也已开始变化,抵御外辱、矛盾纠纷化解变为“尊王攘夷”、争夺资源。到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秦、晋、楚等大国逐渐壮大,为了扩大地盘,灭国也就成为常态。</h1> <h1>  还有一种情况,当时打仗不是人人有份,谁都可以参加的。如果没有资格,想去上战场打仗是不可能的。按照现在的想法,打仗当然是人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嘛,要不然也不会有“拉壮丁”一说了。实事上当时的情况不是这样。我们知道,春秋及以前时期,社会阶层基本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三部分,贵族又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层级。那个时候打仗是贵族之间的事情,平民和奴隶没有资格拿着武器上战场拼命,他们一般做的都是后勤辅助工作。所以,在战车上持弓执戈的都是卿大夫,甚至是君主,步卒由卿大夫的子弟和士组成。到春秋中后期,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兵源不足,各诸侯国开始向平民征兵,参加战争的人员成分才逐渐发生改变。<br>  基于以上情况:当时的宗法礼法制度、战争的目的、各诸侯国之间宗族血缘关系、姻亲关系等等,就产生了符合当时历史的、现代的人们感觉很奇怪、很不可思议的战争规则。都有哪些规则呢?</h1> <h1>  《司马法》是中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里面记载了春秋或更早时期打仗的一些规则。首先是要“师出有名”,这个规矩现在还有,师出有名,才能表明自己是正义之师嘛。《司马法·仁本》记载:“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失王。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这段话的意思是,对那些不服从命令、触犯法纪、败坏道德、逆天行事和迫害功臣的国君,便通令各国诸侯,公布他的罪行,上告于天地神灵和祖先。然后由冢宰向诸侯征调军队,发布命令说:“某国无道,应出兵征伐他。各诸侯的军队应于某年某月某日到达某国,会同天子惩治罪犯。”<br>  《司马法·仁本》又载:“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意思是,作战的原则是: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为的是爱护自己的民众;不乘敌人国丧时去攻打它,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攻打它,为的是爱护敌国的民众;不在冬夏两季兴师,为的是爱护双方的民众。</h1> <h1>  《司马法·仁本》还记载:“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意思是,古时候追击遗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退即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为了表示礼让。不残杀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并哀怜它的伤病人员,这是为了表示仁爱。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这是为了表示诚信。<br>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宋襄公所谓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不是他的独创,是他在遵守古制。<br>  除了宋襄公,那个时代还有这样的“蠢”事吗?<br>  宋楚“泓之战”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638年。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国为了争夺郑国在邲这个地方打了一仗,邲就是现在河南郑州北一带。战争的结果是晋败楚胜,楚庄王取得霸主地位。战斗中发生的事情很有意思,《左传·宣公12年》记载当时战斗中的细节:“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晋国军队战败逃跑的时候,战车陷在坑里跑不动了,楚国人就帮晋国人把战车从坑里推出来,让晋人继续跑。谁知没跑多远,马又不走了,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这样晋人才又继续逃跑。跑的时候晋人还回头调侃楚人:“我们没有你们大国的人有逃跑的经验呀。”这哪里是打仗?这就是游戏嘛,追赶的人多次发扬“雷锋精神”帮助逃跑的人,逃跑的人还反过来讥笑追赶的人。这魔幻的一幕也太和谐了,放到当今这个时代谁能想象的到这是在打仗?</h1> <h1>  这场战斗中还有一个细节:楚国大夫许伯被晋国人追赶,许伯只剩一支箭,他就射了一只麋鹿,把麋鹿献给追赶他的人,说:“现在还不是打猎的好时候,没有好的东西,就把这只麋鹿献给您改善一下伙食吧。”追赶他的晋国大夫鲍癸说:“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就不再追赶了。同时,晋国大夫魏锜被楚国人追赶,魏锜射死一只麋鹿,回车献给追赶他的楚将潘党,潘党也下令不再追赶魏锜。这感觉怎么都不像是打仗?是串门走亲戚?<br>  22年后,晋楚这两个大国又在今天河南鄢陵打了一仗,这场战斗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左传·成公12年》记载了发生在这场战斗中的一个故事。晋国大夫郤至在战斗中三次碰到楚共王,每次见到楚共王时,他都下战车,脱下头盔致意。楚共王派人送给郤至一张弓表示问候,郤至向楚王的使者拜谢后才离开。现在我们讲究的是“擒贼先擒王”,用现在的观点,谁能理解郤至的做法?<br>  还有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公元前521年,宋国发生内乱。公子城和华豹交战,公子城刚拔出箭还没搭上弓,华豹已经一箭射了过来,没有射中公子城。公子城把箭装到弓上还没拉开,华豹又已经张弓待发了。公子城说:“你不让我还手啊?你这种不讲规矩的做法很无耻,我鄙视你!”华豹就住手让公子城射,公子城的箭法很准,结果一箭把华豹射死了。现代人如何看待华豹呢?是不是感觉华豹脑子有问题?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会说华豹当时脑子短路了、被公子城忽悠了。这让我想起了欧洲骑士的决斗,我认为,害死华豹的是当时的规则和华豹的坚守规则。</h1> <h1>  其实,无论是邲之战中帮助晋军逃跑的楚军,还是在战斗中遇到楚王就施礼避让的晋国大夫郤至,他们都在遵循着那时的规矩。只是助人的楚军和有礼的郤至没有受伤、没有死亡,现在来看似乎只是个笑话,感觉到滑稽而已。同样遵循了规矩的宋襄公和华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华豹身死,襄公受伤。所以他们受到了后世的不断讥笑和挖苦,成了愚蠢的代名词。<br>  因为遵守规则,落了个可悲的下场,无论结局如何,我还是要为宋襄公坚守规则而感叹,只是这种感叹是无奈的、苦涩的、心酸的,甚至是有一点悲壮。<br>  众所周知,规则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是应该遵守的。所以,无论何时,遵守规则的人,一般都是老实人、有自我约束和修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但规则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代变迁中,特别是激烈动荡的时代,往往只有打破旧规则、破坏旧制度才能有不断的发展,新规则同时也要在旧规则的破坏中产生,人们就要适应遵守新的规则,从这个层面上讲,遵守规则是永恒的。如何做到遵守规则而不被时代抛弃,而不成为笑料,这就需要个人对时代的把握了。无论如何,对于遵守规则者,我都是永远敬重的。</h1> <h1>  这样说宋襄公是不是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了?当然不是。宋襄公们之所以失败,之所以成为反面教材,他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他没有看到时代的变化,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春秋时期,逐渐的“礼坏乐崩”,旧的社会秩序逐渐被打破,新的社会规则正在出现,正因为时代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出现了“兵者,诡道也”的新思想。创新,这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也唯有不断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才能有长久生存的希望和不断发展的机会。</h1><h1> 这正是:宋楚争霸战于泓,</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可悲襄公非英雄。</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坚持不鼓不成列,</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死守规则成笑柄。</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守规守信应尊重,</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顺应时代要变通。</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年少不知襄公痴,</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读懂襄公亦襄公。</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5>(个别图片来源网上,侵权定删。)</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