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今年5月15日是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创立一百周年的日子。<br>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自从都锦生先生在西湖茅家埠都宅第一次挂出都锦生丝织厂厂牌以来,以“提倡实业”、“工业救国”为己任的都锦生丝织厂,以精美绝伦、不断创新的织锦产品和坚定不移、大气凛然的爱国情怀,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丝绸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代表企业之一。<br>回顾一百年来的创业历程,可谓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一路传奇、一路辉煌:<br>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都锦生先生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坚持创新;在面临外来侵略的关键时刻,都锦生先生则表现一个爱国实业家的铮铮铁骨。<br>光阴载记传奇,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更是对都锦生丝织厂倍加爱护,对这一朵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的企业倾注了太多的关心和支持。从1954开始,都锦生被列为重点外宾参观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经多次选择都锦生织锦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周恩来同志多次来厂参观视察并指示:“都锦生织锦是国宝,要保留下去,要后继有人。”<br>弹指一挥间,都锦生,从最初的一个人名,进而成为一个厂名,随后又特指一种产品,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都锦生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br>抚今追昔,作为都锦生的传人,我们深深感到这一百年坚持下来的不易。是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是一次又一次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都锦生人的不懈努力,才使都锦生这家闻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一次又一次地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化险为夷、与时俱进﹑永葆青春。<br>百年潮涌千帆竞,奋楫扬帆正当时。展望未来,我们即将跨入都锦生的第二个百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新的机遇。<br>我们要继续发扬都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与时俱进,再创都锦生的第二个百年辉煌。<br>为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我们选取了一百张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希望这些凝固的瞬间能帮助我们串联起对这段共同经历的回忆。<br>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br>愿百年都锦生在新的百年里再创新辉煌,前程似锦!<br> 2004年1月24日, 习近平同志视察都锦生故居 1993年11月24日,胡锦涛同志视察都锦生 1960年12月23日,周恩来同志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参观都锦生 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中华同志 本公司创始人都锦生先生 1930年都锦生先生亲自撰写的创业经过 1921年都锦生首创的中国第一幅黑白丝织风景织锦《九溪十八涧》 1922年都锦生先生在西湖茅家埠创办都锦生丝织厂 <p class="ql-block">1926年,都锦生织锦《宫妃夜游图》荣获美国费城世博会金奖</p> 1926年《宫妃夜游图》获美国费城世博会金奖 <p class="ql-block">1929年首届西博会上的都锦生展台</p> 1929年,五彩锦绣织锦荣获首届西湖博览会特等奖 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湖博览会期间的都锦生广告 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湖博览会期间的都锦生广告 1935年,为九世班禅定织的佛像唐卡,至今仍悬挂在西藏扎什伦布寺的日光殿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都锦生杭州湖滨营业所 上世纪三十年代都锦生上海总行 上世纪三十年代都锦生广州营业所 1930年都锦生产品样本及商标 1937年都锦生避居上海法租界 都锦生全家合影 上世纪三十年代都锦生西湖绸伞广告 上世纪三十年代都锦生上海营业所的广告 1928年都锦生先生发表在浙江大学校刊上的赴日考察记(一) <p class="ql-block">1936年都锦生先生发表在浙江大学校刊上的演讲“日本考察后之感想”(1)</p> 上世纪三十年代都锦生包装纸上的广告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为毛主席访问苏联生产国礼《斯大林元帅》织锦像</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国礼的主要设计师,倪好善先生</p>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都锦生 1954年4月1日 都锦生丝织厂实行公私合营 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起草新中国首部宪法时使用的都锦生织锦椅垫 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起草新中国首部宪法时使用的都锦生织锦椅垫 杭州网有关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起草新中国首部宪法的报道 1950年代,毛主席伟人像 1950年代,周总理伟人像 1950年代,朱总司令伟人像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都锦生车间全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研究改进一纡三锭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都锦生踏花车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都锦生织造车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都锦生 1957年3月23日周周恩来同志在都锦生 1957年3月23日, 周恩来同志与都锦生女工在一起 1963年1月, 周恩来同志与都锦生职工和正在该厂实习的华纺学生合影 1962年6月彭真同志在都锦生 1950年代的都锦生厂区 1950年代的都锦生外宾接待大楼. 1950年代的都锦生气象站 1966年8月24日,因文革原因,都锦生改名为“东方红丝织厂” 1966年8月24日,因文革原因,都锦生改名为“东方红丝织厂” 1971年企业参加广交会的宣传手册 1971年企业参加广交会的宣传手册 六十年代车间 1960年代,都锦生上海营业所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都锦生女工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都锦生 <p class="ql-block">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向误上中国运动员专车的美国运动员科恩赠送都锦生织锦,从而拉开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拉开中美乒乓外交序幕的都锦生黄山风光织锦《云笼石筍》</p> 1987年,都锦生女工 1986年,国家“六五”计划新产品项目,大型彩色织锦壁挂《春苑凝晖》 1988年,常书鸿先生访问都锦生时留下的题词. 1990年12月 都锦生被国家内贸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1990年职工举行国庆升旗仪式 1991年王中华厂长接待意大利总理 1991年5月18日, 李瑞环同志与都锦生职工合影 1992年,厂区全景 1993年11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都锦生织造车间 1995年三墩项目签字仪式 1995年首批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合影 1996年职工迎国庆合唱比赛 1997年6月30日 “迎回归、庆七一”大型联欢活动 1997年厂庆暨博物馆成立环西湖跑 1997年厂庆暨博物馆成立环西湖跑 <p class="ql-block">1997年都锦生杯广播操</p> 1997年5月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开馆 1998年6月25日,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都锦生职工精心设计制作的外事礼品织锦肖像画《克林顿总统与夫人》 1998年8月21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给王中华董事长的亲笔致谢信 1998年都锦生女子合唱团 1999年都锦生合唱团. 2000年西部地块搬迁前的厂大门 <p class="ql-block">2001年5月17日, 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参观都锦生</p> 2001年6月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大会 2004年1月18日 都锦生故居由杭州市政府出资修建后,重新对外开放 2006年,参加品牌万里行活动 2007年都锦生合唱队 2008年,由中国邮政发行的都锦生专题邮票 2008年,由中国邮政发行的都锦生专题邮票 2009年4月,在“中华老字号台北精品展”上,都锦生展台引发各路媒体的连续跟踪报道 2011年3月 企业再次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2011年5月。由本公司申报的《杭州织锦技艺》,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织锦台毯套件《丝绸之源》人选G20杭州峰会国礼 国礼织锦 国礼织锦 中国杭州网上的报道《国礼织锦 描绘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王中华董事长向职工们表示感谢与祝福 欢聚一堂的都锦生员工 都锦生厂歌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现为杭州市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p class="ql-block">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大事年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8年2月12日 都锦生,号鲁滨,出生于杭州西湖茅家埠。</p><p class="ql-block">1917年 都锦生考上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机织科。</p><p class="ql-block">1919年 都锦生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留任乙种工业学校(艺徒班)机织科教授并兼纹制工场管理员。</p><p class="ql-block">1921年3月 都锦生根据自己的摄影作品首创中国第一幅黑白丝织风景织锦《九溪十八涧》成功。</p><p class="ql-block">1922年5月15日 都锦生丝织厂创建于西湖茅家埠都宅,全厂仅一台手拉织机、二位工人。</p><p class="ql-block">1924年 杭州湖滨(旧花市街)开设第一家门市部,并在都宅空地建造一间小型厂房,手拉织机增至七台。</p><p class="ql-block">1925年 在上海四川北路,广州十八浦开设营业所。</p><p class="ql-block">1926年 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彩色古画织锦《宫妃夜游图》荣获金质奖章。这也是中国织锦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第一块金奖。</p><p class="ql-block">1927年 工厂搬迁至艮山门新厂,手拉织机增至六十八台,全厂职工达130余人,首次设计丝织台毯坐垫成功。增设上海三马路营业所。</p><p class="ql-block">1928年 中国第一幅五彩锦绣织锦《蜻蜓荷花》投产。中国第一把织锦晴雨伞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29年 参加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在丝绸馆中专门设立了都锦生产品陈列室,五彩锦绣织锦荣获特等奖,织锦领带荣获优等奖。</p><p class="ql-block">1930年 经纬起花棉织风景织锦首获成功,《北京北海白塔》及《西湖风景》等产品相继问世。上海汉口路营业所,广州永汉北路营业所开业。领带、衬衣、织锦手提袋、翻领衫及领带缎、内衣布、织锦旗袍料等产品相继打入日用品市场。</p><p class="ql-block">1931年 北平营业所、汉口汉江路营业所、南京鼓楼营业所、香港皇后大道营业所开业。“九一八”事变后,营业额占一半左右的东北市场被日寇占领,都锦生面临困难时期,生产时续时停,每天只开工六小时。</p><p class="ql-block">1932年 第一把竹骨西湖绸伞试制成功。为抵制日货,都锦生停用日产人造丝。北平、香港等地的营业所相继关闭。</p><p class="ql-block">1935年 承接织造西藏班禅活佛五彩佛像定货1900张,获利甚厚,生产出现转机。</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 “七•七”事变后,杭州遭日机轰炸,都锦生丝织厂被迫仃工,关闭厂房。</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 杭州沦陷,都锦生拒绝接受日伪政府的任命,连夜逃往灵隐天竺寺,茅家埠都宅的财物包括小汽车被日本兵抢劫一空。数日后,都锦生举家避居上海,并将12台织机运往上海法租界,维持小规模生产。</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 都锦生在上海西区租地建厂,再将二十台手拉机及大部分花版从杭州运至上海,并与法租界的织机合并,勉强维持生产。</p><p class="ql-block">1939年 都锦生在杭州艮山门的厂房及新式机械,电力机、佛像花版等全部被日寇烧毁。</p><p class="ql-block">1941年4月 著名抗日英雄、在松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长被刺身亡。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悲愤满腔的都锦生公开前往“孤军营”吊唁,并以自己的实名敬献了花圈。</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被日寇占领,都锦生丝织厂在上海的生产已难维持,工厂关闭。</p><p class="ql-block">1943年5月26日 都锦生在悲愤交集中,因脑溢血在上海病逝,终年46岁。都锦生妻弟宋永基接管工厂,为紧缩开支,只保留杭州、上海二家营业所,其余营业所包括上海住所及家俱均出顶于人。 </p><p class="ql-block">1946年 都锦生丝织厂从上海迁回杭州艮山门。</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 杭州解放,全厂仅剩手拉机34台(其中开动17台),职工47人。</p><p class="ql-block">1949年 9月至12月 承接第一项重大国礼任务,为毛泽东同志赴苏访问设计生产国礼《斯大林元帅》织锦伟人像。</p><p class="ql-block">1954年4月1日 都锦生丝织厂实行公私合营。</p><p class="ql-block">1954年8月16日 都锦生丝织厂被列为外宾参观单位。</p><p class="ql-block">1956年2月 都锦生丝织厂迁至杭州凤起路。</p><p class="ql-block">1957年3月23日 周恩来同志来厂参观视察并指示:“都锦生织锦是国宝,要保留下去,要后继有人。”</p><p class="ql-block">1957年4月26日 周恩来同志再次来厂参观视察。</p><p class="ql-block">1957年5月3日 公私合营都锦生丝织厂所属的伞部工场划归杭州绸伞厂。</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4日 朱德同志来厂参观视察。</p><p class="ql-block">1960年12月23日 周恩来同志第三次来厂参观视察。</p><p class="ql-block">1964年6月6日 周恩来同志第四次来厂参观视察。</p><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24日 企业改名为“东方红丝织厂”。</p><p class="ql-block">1967年6月 受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影响,“大富贵”、“寿字图”等历史图样、照片、意匠图、花本、丝织实物样品被“造反派”全部销毁。</p><p class="ql-block">1971年 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心下,由企业自行设计的代表当时织锦机械最高水平的双面八梭箱8Χ8自动提花织锦机投入生产。</p><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 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向误上中国运动员专车的美国运动员科恩赠送了一块都锦生织锦《云笼石筍》,由此拉开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6日 企业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改名为“杭州织锦厂”。优秀传统产品开始逐步恢复、设计、生产。</p><p class="ql-block">1979年9月8日 人丝织锦缎获国家金质奖,风景织锦获国家银质奖。</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 人丝古香缎获国家金质奖。</p><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3日 企业恢复“都锦生丝织厂”厂名。</p><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 装饰织锦获国家银质奖,人丝织锦缎再获国家金质奖,风景织锦再获国家银质奖。</p><p class="ql-block">1986年6月 国家“六五”计划新产品项目,大型彩色织锦壁挂《春苑凝晖》试织成功,该壁挂为我国彩色丝织织锦壁挂的代表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1986年9月 长达11.65米的巨型丝织风景织锦长卷《江山万里图》试织成功。</p><p class="ql-block">1987年9月13日 朱鎔基同志来厂视察。</p><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 为江泽民同志赴苏联访问,生产国礼《列宁》丝织织锦伟人像。</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 被国家内贸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p><p class="ql-block">1991年5月18日 李瑞环同志来厂视察。</p><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19日 李岚清同志来厂视察。</p><p class="ql-block">1993年11月24日 胡锦涛同志来厂视察。</p><p class="ql-block">1997月5月15日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开馆,该馆现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30日 企业改制为“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保留“杭州都锦生丝织厂”为第二厂名。</p><p class="ql-block">2004年1月18日 都锦生故居由杭州市政府出资修建后,重新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04年1月24日 习近平同志、吴邦国同志视察都锦生故居。</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 公司通过了国际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标准化良好行为三项认证。</p><p class="ql-block">2009年6月1日 企业参与了《织锦工艺制品》国家标准的制定。</p><p class="ql-block">2011年3月 企业再次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 经国务院批准,由本公司申报的《杭州织锦技艺》,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12年5月 企业被授予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传承基地称号。</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26日 由本公司设计生产的织锦台毯靠垫套装组合《丝绸之源》被选为G20杭州峰会国礼(夫人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