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壶大人生一一》

公主紫尹荔淋(张力羚)

<p class="ql-block"><b>2020年11月1日晚</b></p> <p class="ql-block"><b>  每次收拾屋子,最小心、最难擦的就是那些手抓壶。不算已经送人的和摔碎的,家里现在有大大小小15个紫砂壶。体积最小、年龄最长的,是1976年在无锡惠山脚下买的紫砂套壶。那时候不为喝茶,只是喜欢它的精巧;因为那个直径只有八厘米的小壶里,还装得下四只碗口两厘米的小茶盏。</b></p><p class="ql-block"><b> 若干年后,遇到了极喜喝茶的先生;他每天都要喝几缸子(当时人们都使用的那种带盖子的搪瓷大杯)砖茶。虽然,我对茶叶中的咖啡碱极度敏感;哪怕是在早晨吃烧麦的时候喝一口茶,都会整夜失眠。但因为他喜欢喝茶、所以就开始关注茶壶。每每出差亦或逛街,见到自己感觉不错、价格也还适中的紫砂壶都会买下。</b></p><p class="ql-block"><b> 这些造型各异、品质有别的手壶,从不在乎日月更迭、红尘苦乐,也不理会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始终如一的保持着外冷内热的秉性,守候着那个有一天能够把它捧在掌心、与它亲密接触、让它发挥作用的人……</b></p><p class="ql-block"><b> 再后来,先生走了;可我买茶壶的“嗜好”却一如既往。知道自己是不喝茶、不会去使用的,可还是陆陆续续又买了一些;包括去台湾旅游时,还不辞辛苦地背了一个小巨蛋罐回来。最后买的一只是仿青花瓷,洁白的壶身烘烧了中国蓝的云纹、清纯优雅中透着安宁祥和;似乎寓意着结束了往日的繁华多彩,开始了往后的淡泊从容……</b></p><p class="ql-block"><b> 再往后:认识了对茶文化颇具研究、对茶道造诣极高的师兄,在他得空时、去家里喝几杯茶;不仅享受了品茗,还学习到知识。潜移默化间,对茶文化有了些许的了解、并产生浓烈的兴趣;竟然也开始喝茶,且越来越喜欢。</b></p><p class="ql-block"><b> 尽管经常因为喝了茶而失眠到天亮,但还是要喝;且我行我素、不按规矩出牌:烧奶茶、泡红茶、煮普洱、冲绿茶,随心所欲地搭配、调制;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味道就好。</b></p><p class="ql-block"><b> 在充盈且丰富的生活中,在无为又庸碌的日子里:一杯杯不同品种、不同口感,林林总总的品茗、反反复复的茶汤;热情洋溢、竭尽全力地滋养着我的肺腑,浸润着我的心田;在缕缕茶香的熏陶中,在靡靡音乐的萦绕间,我尽情地享受它们的甘醇与韵味。</b></p><p class="ql-block"><b> 当下,喝茶成了习惯;尤其是喜爱饱含着蒙古族特色的奶茶,其他种类的茶随心所欲,想喝哪个就喝哪个。每一次喝茶:都惬意着温馨随性、人约黄昏的时光,每一次品茗:都感慨着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人生;每一次与茶的接触:都会向往着浪漫情怀、都会陶醉着遐想梦幻……</b></p><p class="ql-block"><b> 如今:那些闲置的紫砂壶,静静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看似无所事事;可有谁知道:每个壶里都浸满了故事与挚爱,寄托了祈盼与情思,装满了星月与期待;它们那种与世无争、泰然自若、随顺天意、亘古不变的姿态,似乎在无声地等待着下一个轮回……</b></p> <p class="ql-block"><b>  这把壶购于2016年,忘记了是出去办什么事儿;走在中山路时,一个茶庄的橱窗里遇到了它。外观还可以、做工有些粗糙,但总体感觉还不错;价格不算太贵,就把它收了……</b></p> <p class="ql-block"><b>  2013年,与表妹随艺术团前往台湾旅游。返回时,在机场买了这只小巨蛋。实话说:它的品质不值那个价,也只是为了留个纪念、亦或是为了先生而养成的收壶习惯;尽管已经独处、也不一定会用它来品茶,但还是小心翼翼的把它捧回了家……</b></p> <p class="ql-block"><b>  唯一的一把青瓷壶,购于2018年。那天,表妹让我陪她去买几只碗;无意中见到了这只壶。它的玲珑剔透、清纯淡雅、让我“一见钟情”,就想到如果先生在、一定是非常喜欢的……</b></p> <p class="ql-block"><b>  2010年,在山西旅游时见到了这把壶。造型美观、材质细腻、做工也算精致,真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价格略有点小贵,也明知只能是个摆设;但为了先生的喜好,买下来留个纪念吧……</b></p> <p class="ql-block"><b>  这把壶的年份比较长,足足有45年了。1976年,我被借调到内蒙古成立30周年大庆筹备办公室画册组工作。那本画册在上海打样印刷,我随几位长辈前往上海去完成画册的出版印刷最后一部分工作。途中先后于苏州无锡小憩几天,在游览虎丘时购买了这把壶。</b></p><p class="ql-block"><b> 人生无常:那一次同行的四人中,有两位前辈已经去往了另一个世界;我也变成一个老奶奶了……</b></p> <p class="ql-block"><b>  当时,我为这两把壶起名为“夫妻壶”:因为它们几乎是同一款式,又同时购于同一茶店。那时候,先生还在;遗憾的是:凡人凡事瞎繁忙,使我们没有些许的余暇品茗论道、享受时光;只能让它们在那里默默相对、静观世界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把壶购于2009年的夏天,在山西大同的古玩市场与它相见。尽管它是一把别人用过的老壶,还有一点点残缺;但精致的镂空工艺、双层隔温的特点 让我毫不犹豫的留下了它。哪怕不使用,摆在那里也是一个养眼的工艺品……</b></p> <p class="ql-block"><b>  这套紫砂壶特别的精巧:四只小盅的直径只有两厘米,砂质细腻、杯壁极薄、略厚于一张牛皮纸;可以叠落在一起装进巴掌大的母壶里。它也是于1976年在无锡惠山脚下买的,仅仅花了八毛钱。</b></p><p class="ql-block"><b> 那时买了它,完全是出于一种对美的欣赏;不会想到日后的我会与茶有缘,且是很深很深、要结随一辈子的缘……</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这些闲置的紫砂壶,看似静静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无所事事;可有谁知道:每个壶里都浸满了故事与挚爱,寄托了祈盼与情思,装满了星月与期待;它们那种与世无争、泰然自若、随顺天意、亘古不变的姿态,似乎在无声地等待着下一个轮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