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庆老师视频示范 向阳老师编辑文字注释</p> <p class="ql-block">本周作業,臨習24字智永千字文:高冠陪輦,驅轂振纓。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p> <p class="ql-block">高冠陪輦,驅轂振纓。</p><p class="ql-block">【譯文】這些將相公卿戴著高高的官帽,陪著皇帝出遊,駕著車馬,帽帶飄舞著,好不威風。</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陪,侍也。</p><p class="ql-block">辇,天子之車也。</p><p class="ql-block">驅,馳之也。</p><p class="ql-block">毂,車輪也。</p><p class="ql-block">振,動也。</p><p class="ql-block">纓,冠系也。</p><p class="ql-block">驅毂承上陪辇而言,振纓承上高冠而言。</p><p class="ql-block">言將相公卿,出則驅其車輪,以侍天子之辇而行,而所戴之高冠,以車馳而振動其纓,其冠服之美盛如此。</p><p class="ql-block">〖釋義〗</p><p class="ql-block">冠是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代的“帽”和“冠”是有一點點區別的,《晉書 輿服志》》中說:“帽名猶冠也,義取于蒙覆其首,其本纚也。” 纚,讀“喜”音,指古代用來束發的布帛,這種簡單的類似頭巾的東西被叫做“帽”,而“冠”則主要是指那些有各種造型的帽子。</p><p class="ql-block">從周代開始,帽子已經成爲男性貴族服飾的標志,男人到了20歲時要舉行冠禮,標志著此人已經成年。冠禮的儀式相當隆重且複雜,光帽子就得准備三頂,第一次加缁布冠,表示從此已有治人特權;第二次加白鹿皮弁,表示從此要服兵役;第三次加赤黑色爵弁,表示從此有權參加祭祀。行了冠禮之後,帽子就成了日常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在出席一些公開場合的失火不戴帽子,就相當于在鬧市裸奔,會被人喊非禮,你自己也會羞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p><p class="ql-block">《韓非子》中說:“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恥之,三日不朝。”只不過帽子掉了而已,齊桓公就慚愧得三天不敢見人,這說明戴冠不僅是禮制的需要,同時也是保持貴族尊嚴的一種威儀。齊桓公還算開通的,帽子丟了只是躲起來慚愧一下,而有個人則把帽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個人就是孔子的學生子路。《史記》載:衛國發生內亂,已經六十多歲的子路沒有選擇逃走,而是扭頭加入了戰鬥,負傷後被砍斷了冠纓,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放下武器把冠纓系好,敵人乘機將其刺死。纓,是把帽子系在脖子上的帶子,起固定帽子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辇,“二馬爲車,四馬爲驷,八馬爲辇”,此處特指皇帝乘坐的禦辇,即帝辇。辇的本義爲馬車,秦漢之後,辇專指皇帝、皇後或其他皇室成員所乘坐的車子,有“龍車鳳辇”之謂。戰國以前,車馬相連,秦漢以後,除了馬拉的車辇之外,也出現了人力拉的車辇,稱爲步辇。</p><p class="ql-block">古代乘車,身份地位高的尊貴之人坐在左邊,駕車的司機在中間,右邊還空著一個位置,坐在這裏的人稱爲“陪乘”,也就“參乘”、“車右”。《周禮》中說:“齊右,掌祭祀會同賓客。前齊車,王乘則持馬,行則陪乘。” 陪辇,就是皇帝的陪乘,一般由皇帝比較信任的高級官員擔任。能夠近距離接觸皇的人並不多,所以陪辇也成爲臣子的一種榮耀。</p><p class="ql-block">毂,古代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 中間是用來插車軸的圓孔。它的形狀很奇怪,中間粗而兩端細,而兩端也不對稱,一端短粗一端細長。若把它立起來,很像一個細頸鼓腹平底壺的樣子。</p><p class="ql-block">驅轂就是駕車之意。古人乘車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居中,護衛的人在右,又叫車右。戰車就不同了,是御者居中,持弓箭的甲士居左,持長矛的甲士居右。</p><p class="ql-block">振是抖動、搖動的意思。纓有兩重意義:一是系在頦下的冠帶,如《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淳于髡仰天一笑,帽子帶斷了。古人乘車都是站在車廂裏,叫做“立乘”,車馬一跑起來,帽帶就會隨風擺動,所以叫做振纓。二是馬的韁繩也叫纓,古人把請戰叫做“請纓一戰”,因此抖動馬的韁繩也叫振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代馬車局部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世祿侈富,車駕肥輕。</p><p class="ql-block">【譯文】他們的子孫世代領受俸祿,奢侈豪富,出門時輕車肥馬,春風得意。</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父子相繼爲世。</p><p class="ql-block">祿,俸也。</p><p class="ql-block">言此將相公卿之子孫,皆得食祖父之祿,而世世相承也。</p><p class="ql-block">侈,奢也。</p><p class="ql-block">富者,饒于財也。</p><p class="ql-block">駕,《說文》:“馬在轭中也。”</p><p class="ql-block">肥,《說文》:“多肉也。”</p><p class="ql-block">輕,疾也。肥言其馬,輕言其車也。</p><p class="ql-block">至于將相公卿子孫,亦得世食其祿,奢侈富足,駕肥馬而乘輕車也。</p><p class="ql-block">〖釋義〗</p><p class="ql-block">世祿,是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指貴族世代享有爵祿,與其相配套的是世卿制度,二者連起來就是世卿世祿制度。這種制度的適用範圍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以下的貴族,制度設計非常簡單,就是老子死了兒接班,官位和俸祿世代相傳。祿是根據爵位的等級不同,政府予以的配給和補貼。</p><p class="ql-block">古代的俸和祿不是一個概念,俸是薪俸,相當于現代的工資、薪資,你得幹活才有薪俸。祿是配給,相當于現代的福利,隻要你有爵位或名分,不幹活也有祿給。侈是奢侈、豪華、奢靡過度;富是富足、財物殷實。</p><p class="ql-block">“車駕”是個集合名詞,包括三個對象:車、拉車的馬、車上的人。戰國以前,車馬是連用的。沒有無馬的車,也沒有無車的馬,因此上古時代駕車就是御馬,乘馬就是乘車。這裏的“駕”就是指人而不是車馬座駕。這句最後一個字“輕”說的就是乘車的人,當然不是說人的體重輕,而是說人穿的衣服輕。</p><p class="ql-block">“肥輕”二字,是“肥馬輕裘”這一成語的縮寫,形容奢華的生活,而這個成語則出自《論語 先進》中的一段話:“子華使于齊,冉子爲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孔子的學生公西華代表魯國出使齊國,孔子說他騎著高頭大馬,穿著狐皮大衣,神氣活現的。</p><p class="ql-block">策功茂實,勒碑刻銘。</p><p class="ql-block">【譯文】朝廷還詳盡確實地記載他們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傳後世。</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策,謀畫也。</p><p class="ql-block">《說文》:“以勞定國曰功。”</p><p class="ql-block">茂,盛也。</p><p class="ql-block">實者,對名而言,謂實有其功也。</p><p class="ql-block">勒,即刻也。</p><p class="ql-block">碑,《說文》:“豎石以紀功德也。”</p><p class="ql-block">銘,紀也,《釋名》:“紀名其功也。”此所謂銘,即碑銘也,蓋敘述其功而爲文以刻于碑,于文之末又爲韻語以贊美之,是謂之銘。</p><p class="ql-block">言群英不但祿位尊富,其所謀畫,實有定國之功,勒于碑而刻于銘。</p><p class="ql-block">〖釋義〗</p><p class="ql-block">“策功”,指記功勳于策書之上,是指古代帝王對臣下記功嘉獎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在周代就已經出現,當時稱爲“策勳”。《左傳》云:“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意思是說:凡是國君要出行,都得先到宗廟祭告,不僅如此,國君朝見天子或諸侯會盟、派兵打仗回來,都要在宗廟裏擺上酒杯,當著老祖宗的面論功行賞,記錄在案,這是周禮要求。那時候沒有紙張,所以要把有功人員的先進事迹記錄在竹簡上,這個東西就叫做“策”。</p><p class="ql-block">茂實,本指草木茂盛而結了很多果實,引申爲盛美的德業或卓越的功勳,屬于以具體描述表達抽象意思的用法。</p><p class="ql-block">碑,《說文》解釋爲“豎石也”,即一塊立在地上的石頭。最初,碑上是沒有文字的,其用途主要有這麽三項:一是立在皇宮門前,用來觀測日影以確定時間;二是立在宗廟祠堂中,用來栓住准備殺掉祭祀的牲畜;三是作爲貴族下葬時的用具,貴族生前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不能讓人擡起棺材直接扔到墓穴裏,那樣一下子就全都給摔散了,所以要先立個碑,拴上繩子來牽引棺木,輕輕放入墓穴。</p><p class="ql-block">碑的第三種用法得到了發展:反正碑上空著也是空著,簡直是浪費資源,不如往上面寫些字,把死者的生平和功業記錄一下,以便讓後代記住,于是,寫有文字的碑就誕生了。後來,碑文不僅僅用于記錄或紀念,也用來做爲優秀書法作品的載體。</p><p class="ql-block">勒碑,就是古代往碑上寫字,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叫書丹,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由書寫者用筆蘸上朱砂,直接在石碑上寫字,寫完走人,剩下的工作交給石匠;石匠沿著已經字的輪廓叮叮當當一通敲,就刻好了。第二種方法叫摹勒,具體操作方法是這樣的:讓書寫者字寫在紙上,然後把這張寫好的字帖反過來,在背面用朱砂勾勒出字的輪廓——因爲有內外兩道輪廓,所以這道工序也稱“雙勾”;把紙的背面貼在石碑上,在上面多墊幾層紙,找一塊比較平滑的石頭不停地磨,朱砂輪廓就會印在石碑上,然後再交給石匠去刻即可。</p><p class="ql-block">書丹相比,摹勒的優越性是很明顯,它不用像丹書那樣,要書寫者跑到碑前去寫字,而且在碑上直接書寫可定不如在紙上寫習慣。爲什麽要使用朱砂而不用墨呢?因爲朱砂顆粒比較粗,寫在石頭上不會走樣,而墨中含油,寫在石頭上會收縮;另外,在以青黑色爲主要基調的石碑上,朱砂的色澤要比墨鮮亮醒目得多,石匠能夠看得比較清楚,便于镌刻。</p><p class="ql-block">銘,是爲了確立持久的或公開的記載而刻寫或題寫的文辭,也可是說是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人物生平、事迹或警誡自己的文字。青銅器銘文習稱金文,有鑄銘與刻銘兩種。戰國以前多鑄銘,戰國時期有較多的刻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散氏盤,西周晚期青銅器,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p> <p class="ql-block">https://youtu.be/t4YeRgICJk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