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堤六桥桃花季【看不见的颐和园】

圆明园图片故事

<p class="ql-block">走进颐和园北如意门,就有一种去西堤六桥看桃花的冲动,现在正是最美的季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界湖桥,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拍摄的最佳角度在桥的西侧,背景正好是万寿山,可以借景,增加空间感。</p> <p class="ql-block">过桥的右边水面上会有柳树的倒影,可以入画。</p> <p class="ql-block">左侧看到对岸的双桥,据说陈逸飞的画作“双桥”借鉴了此处的古法创意。</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数十米,左侧的湖边美景目不暇接,琳琅满目,让我兴奋不已。古树的造型像杨丽萍孔雀舞的手势,透过树杈可看到宿云檐城关。</p> <p class="ql-block">迎春花是春季最早开放的,背景是一条龙船,左侧看到花窗和随墙门,为了达到画面的春梦效果,我开大光圈虚化背景,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p> <p class="ql-block">对岸的古建筑后墙上我发现了文革时期的标语“万岁”,与古船呼应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远方有一个画舫,疑似乾隆皇帝烟花三月下江南的同款,正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p> <p class="ql-block">西堤上现存有乾隆年间建西堤的时候栽种的19棵古柳树,现称之为乾隆柳。这些柳树是北京年代最久、遗存数量最多的古柳群落,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岁月。</p><p class="ql-block">我们拍摄古柳一定要带上颐和园佛香阁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这个角度拍摄镜桥背景是黑色的山,可以衬托白色的山桃花。</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拍摄镜桥虽然桥有点不完整,但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重叠的</span>桃花还是显得很茂密。</p> <p class="ql-block">豳风桥坐落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了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风桥。豳风桥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新旧两个桥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因为在这座桥的西部原来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豳风桥南有一株白色的山桃花,可以站在豳风桥的西南方向拍摄以桃花为前景的佛香阁,你能想到同治皇帝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画舫和镜桥结合在一起也非常好,乾隆有诗“画师仿写开双境,行所流连赏六桥”。</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有许多桥梁名叫“玉带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其它的如江西省信丰县玉带桥等等。</p> <p class="ql-block">站在玉带桥的位置往东南方向看就是绣漪桥,拍摄时可以把船留在桥洞里,便有了“船到桥头自然直”佳话啦!</p> <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李白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这就是镜桥名称的来源。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p> <p class="ql-block">练是白色的丝绸,因为这座桥架在像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所以名为练桥。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p> <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西门进来向右是畅观堂景区,在半山坡上可以拍到这个佛香阁与镜桥同框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唐朝诗人白居易[1]有一句诗:“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有柳絮飘飞。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柳桥也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p> <p class="ql-block">站在藻鉴堂遗址西侧的长堤上可以拍到佛香阁和西堤山桃花的美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柳桥的西南角拍摄的高低错落的西堤古柳和山桃花,这种富有音乐旋律的建筑安排达到了造园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柳桥的南侧有几株浓密的山桃花,我们要使用小光圈将远景、近景都拍摄清晰,倒影起到了均衡画面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布局构图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其意是有疏有密、有多有少、有聚有散有空灵。加之有深有浅、有干有湿,有明有暗等等的变化对比才称得上是好的作品。这张密不透风的运用才能把你的眼球吸引在野鸭身上。</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使用的大光圈,焦点在前景的桃花上,梦境的画面才能置身其中,发挥读者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山桃花在黑色树干映衬下显得如此妩媚动人。</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昆明湖很少有这样宁静的水面,冷暖色调撘配的如此协调。</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逆光中的柳桥,犹如仙境一般的靓丽。</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p> <p class="ql-block">站在廓如亭的东侧,商店的右侧位置可以拍到八方亭的脊兽,在鸭蛋黄的太阳衬托下更加醒目突出。</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俗称八方亭。想拍到脊兽望日的镜头,你就要退到墙边,拿400以上焦距镜头截取局部,赶上画面有燕子飞更是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十七孔桥像一张弓箭,落日就像一只丘比特的爱神之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铜牛在这里震慑着昆明湖里妖魔鬼怪,鼻子眼里喷出火苗威慑着龙王。</p> <p class="ql-block">南湖岛的古树上有个喜鹊窝,可以用长镜头拍到类似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的精彩画面。</p> <p class="ql-block">站在颐和园东堤可以拍到练桥与玉泉山宝塔同框的画面,千万不要忘了加上一对野鸭做前景,有近浓远淡,近实远虚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走到玉澜堂的西面,不要忘了拍摄水木自亲的蓝调时刻(18:50分),左右的什锦窗里是暖色调,天空与白墙渐渐变成了朦胧的宝石蓝,整个颐和园弥漫在神秘而又幽静的夜幕中……</p> <p class="ql-block">欢迎大家转发分享朋友圈及留言评论。您的分享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