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修复”不可信 远离“修复”“洗白”陷阱

Vicky ✨

<h1><b>“征信修复”的套路有哪些</b></h1> <ul><li>套路一:冒充专业人士进行虚假宣传<br>利用信息主体对征信政策法规不了解的弱点,故意混淆“信用修复”、“征信异议”的概念,自创“征信修复”名目骗取信息主体信任。<br></li><li>套路二:伪造证明文件申请征信异议<br>收取高额费用后,教唆信息主体编造理由,伪造银行流水、公章、公文、受疫情影响证明材料等,向金融机构申请征信逾期调整。</li><li>套路三:冒用信息主体身份恶意投诉<br>骗取信息主体信任,冒用信息主体身份反复向金融机构、政府平台、监管部门等投诉,以缠访闹访的手段施压,试图达成无理诉求。</li></ul> <h1><b><font color="#ed2308">“征信修复”骗局给信息主体个人隐私、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可能涉及违法犯罪。</font></b></h1> <h1><b>信用修复VS“征信修复”</b></h1> <h1><b>“非恶意逾期”不存在!</b></h1><div> 征信报告客观、如实反映个人或企业履行信贷合同的相关情况,征信不良信息是对其违约行为的记载,不反映恶意或非恶意的主管感情色彩。</div><div> 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信息提供者,都无权随便更改征信报告上真实、准确的逾期信息,否则将承担响应法律责任。</div> <h1><b>一次逾期终生保留吗?</b><div> 《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br></div><div> 出现不良信息时要尽快还款,早还款早删除!<br></div></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异议实质是“纠错”,即对于错误或遗漏的数据进行更正或补充,而不是发生“失信行为”之后的信用重塑。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都不能修改、删除信用报告上正确的征信信息,抱着“花钱消灾”的想法,希望花钱消除不良记录的,最终往往是“花钱添堵”。</b></p> <h5><font color="#9b9b9b">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及《征信业管理条例》</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