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故乡、我居住的地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甲镇历史悠久,水美景美人更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迎贵人来古镇,各色小吃具特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带上家人更合适,香光大殿上柱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你平安度一生,健康快乐到永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西古镇更了的,列入全国古镇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桥牌坊千古名,古镇膀着运河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甲的兰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古镇人的骄傲,也是国人的骄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竟然忘了告诉你,二甲全国卫生镇!</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小河美还灯光美?</h3> 二甲镇,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地处通州区东南,东与海门区四甲镇接壤,南与海门区德胜镇毗邻,西与金沙镇相连,北与东社镇相邻,镇人民政府距通州区人民政府11千米,行政区域面积66.0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二甲镇户籍人口70216人。<br>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置二甲镇。1984年,二甲乡并入二甲镇。截至2020年6月,二甲镇辖4个社区、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交通路。二甲属于通东地区,二甲人主要使用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通东话。二甲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发祥地,蓝花印布1986年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远销海外。<div> 名胜古迹有香光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余西古镇。<br> 2019年,二甲镇有工业企业265个,其中规模以上3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9个。2020年9月30日,据南通新机场(枢纽)建设指挥部消息,中国民用航空局已批复,同意将通州二甲场址作为南通新机场的推荐场址。<br>二甲镇、行政区类别、镇;所属地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地理位置:通州区东南;面积:66.02 km2。<br><div> 2022年1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二甲镇为2021年度国家卫生乡镇(县城)。<br></div></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胜“天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别错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家独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明桥墩争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信步“天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抓住机遇</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灯水桥人雾——灯下是水,水上是灯,桥上有人,人在桥上,雾凑热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中夜明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奶奶好美</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中阁楼</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1月26日雪后体育公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景映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后府东路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赐自然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名胜古迹香光寺</font></h1> 江海名刹——香光寺,位于国家卫生镇——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龙游河畔,建有石牌坊、九龙壁、山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玉佛楼、三圣殿等建筑物3000多平方米。<br><div> 旧址在二甲团结街。1933年,为地方信士创建的居士林,1935年至1938年间,由信士姜其明(后出家,法名新道)募化、筹资相继建山门、大殿等33间,坐北向南,占地二亩,为四合院建筑。<br> 寺院建成后,礼请又修法师为首任住持。<br> 1940年,又真继承衣钵。原任通州师范学校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江谦(字易园),应僧众之请来院讲经,“香光莲社”即为江居士欣题。后又真法师鉴于寺院已由僧人管护,遂易名为“香光莲寺”。从此名闻遐迩,成为通东地区规模较大、有影响的寺院。<br> 风云开阖,世事多变。1958年,香光寺被改建为地方医院。余留的佛像“文革”时又俱遭毁坏。至20世纪80年代,香光寺亦在1986年获准修复开放,1987年6月又被批准易地重建殿宇(时称念佛堂)。1991年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通州市香光寺”。<br> 建筑特色<br> 寺内佛宇楼阁金光闪耀,绿树成荫,花香氤氲。<br> 其中汉白玉浮雕九龙壁,生动凸现,有破壁欲飞之势,雕刻工艺在江海佛门独树一帜;<br> 大雄宝殿为仿宋宫殿式建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br> 玉佛楼供奉的玉佛和宝鼎,造型俊美、工艺精湛;<br>山门殿外两座10.5米高的钟楼,难得一见;<br> 寺中收藏的汉白玉卧佛、千尊木刻佛像、汉代铜佛像、大明宣德观音铜像,均为稀有宝佛。各种出自名家之手的匾额、字画,亦不多见。<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建前的香光寺</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建前的香光寺门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手观音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雄宝殿与正觉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拍正觉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佛和宝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觉塔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客上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寺院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光寺全景</h3> 今天的香光寺占地19.57亩,建筑面积3019.8平方米,是南通范围内规模较大、建筑宏伟的寺院之一。其建筑格局按佛教传统的中轴线结构,前庭后院,宗教活动殿堂处于中轴线上。两厢寮房,有的作迎宾接客之用,有的作经堂、佛堂和膳房。寺内广植花木,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氤氲,一派佛国神韵。<br> 香光寺的重兴得益于觉正法师这位名山僧宝。法师生于1918年农历七月初一,原籍南通县四甲东吴家桥(今海门市王浩乡),俗姓王,学名福岩。早年即到离家数十里的三余镇禹稷庙出家。1944年驻修于香光寺,为又真法师之剃度弟子。在他漫长的释门经历中,曾先后驻锡、求学于常州天宁佛学院和上海龙华、玉佛等寺院。1984年应妙善方丈礼请,任普陀山法雨寺都监、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br> 对于祖庭,法师久结拳拳护持之心。1987年,在他的牵缘下,从北京恭请玉佛一尊供奉寺内。1991年,法师回通探亲,曾参拜祖庭,并为寺庙重建捐款20万元人民币,又于1992年重建“三圣殿”两侧厢房。法师德高品重,深孚众望,1992年被礼请兼任香光寺住持。此后,为重建祖庭,不顾衰年之躯,亲赴港澳,广结善缘,得香港企业家陈庭骅、陈鸿琛等人捐助,以及四方信众、企事业单位的援手相赞,先后筹集款资800多万元,使寺庙恢复、风满帆驰、顺风顺水。<br> 香光寺从创始以来备受高僧大德们的呵护。30年代,即有时任全国佛教会长的圆瑛大师书赠楹联:“非空非色见如来,无我无人观自在。”同时得到净土宗十三祖印光0师赞助建寺资金。原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自为香光寺和大雄宝殿题额,两件墨宝现存寺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圆瑛法师嫡传弟子明大和尚重书先师的联句赠香光寺。钟灵毓秀于一方的宝刹变得焕然一新,不仅为四众弟子带来了法喜和福音,也为通州及南通的改革开放增添了一处亮丽的窗口。<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正觉塔全貌</font></h3> <h1></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font></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h3 style="text-align:center;">二甲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发祥地</h3><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人王振兴</h3><div> 王振兴,1939年5月出生于江苏通州二甲镇。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二甲印染厂出口产品检验负责人,生产技术科科长,经营科科长。1990年退休后,受南通市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开发蓝印花布产品。1995年创办“正兴染坊”。1980年起草《南通市蓝印花布企业技术标准》(代号为DB/3206W43—88),1988年5月26日发布,1988年6月1日实施。恢复了传统的蓝印花布“小青缸”土靛发酵法染色。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命名王振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证书</font></div><br></h1> <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把手的传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亲自操作把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各色蓝印花布及奖牌</h3> 在承袭传统技艺的同时,王振兴不断创新,首创深蓝、中蓝、浅蓝三种颜色,改变了单一的蓝色格局,在花型上,他兼容国画、版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推陈出新,不断开发出新图案。在材质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进尝试,将蓝印花布使用传统土布向麻布、棉麻混纺、棉麻丝混纺、丝绸等材质进行突破。<br> 经过革新、创研,王振兴先后推出了复色工艺品《梅兰竹菊》、《秋之韵》、《春暖》、《板鹞风筝》、《孔雀台布》、《龙凤呈祥》、《鱼》、《春夏秋冬》(图9)等多件作品,并在各类展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有三幅作品(《龙凤台布》《秋之韵》《春夏秋冬》)收入中国农业博物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凤台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余西古镇</font></h1> 余西古镇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廓设臵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龙街、精进书院、钱氏牌坊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曹顶、柳敬亭、朱理治、曹秀升等众多的历史名人。<br> 余西是以盐业生产和交易为主的沿海小镇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各地旧貌换新颜,老房子被成片推到,翻建为毫无地域特色的新型小区,然而在南通通州区还有一片“春风”未曾刮到的地方,这就是余西。古镇依然保存着原始的-方式,窄窄的街道承载着余西千年厚重的人文积淀,悠闲的人民演绎着苏东传统的农耕-,尘封的古镇成为历史的“活化石”。<br> 古镇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格局的街巷形态,历史建筑和文化设施均保存较好,古建筑规模达16927平方米,保护区面积约为26公顷,核心保护区7.4公顷。镇内城河相拥,街巷纵横,粉墙黛瓦,宅院参差,店铺林立,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有“通东第一镇”之称。独特的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大量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反映了余西千年的历史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br> 余西古镇是通东文化及非物质遗产的空间载体,兼具居住、商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是具有宜人-环境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古镇,被人们誉为“江北的周庄”。然而现状却比较无奈,虽然古镇的价值已经被发现,但是并未被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依然如同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已经被叫好却并不叫座,甚至还没有如皋水绘园的名气大,特地前往通州余西的旅游者已经寥寥可数。相信未来的余西古镇,一定会绽放属于他的异彩。<br> 钱氏牌坊位于通州区二甲镇余西居新民街114号,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老龙街<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氏牌坊</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北长街“龙街”,街长422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侧当年的商铺旧宅多数存在</div> <div> </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热烈欢迎有识之士来二甲小镇观光旅游!</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感谢访问并敬请指教!</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