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之风骨

徜陽巳景.易學命理堪輿實戰導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面讲了很多的有关“六朝古都”之事,但是与六朝的更替之时并行的还有那些魏晋名士们,我们常说的“魏晋风骨”,即是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及风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是他们将我们的中华文明提升到了一个更加斩新地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魏晋风骨”必先了解魏晋这段历史。魏晋时期,指的是从我们熟悉的三国到两晋这三个阶段,第一段即是从汉献帝到曹魏政权,自曹操官渡之战大获全胜,征乌桓统一北方,到曹丕坐了天下;第二段是司马家把曹家赶下台,建立了晋朝而到永嘉之乱,历史上将这一段叫西晋;第三段由于五胡乱华,西晋被北方的游牧民族灭了,自衣冠南迁司马睿在建康称帝至桓玄为止,历史上将这段叫东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听着魏晋发生的事儿是挺多的,但总的算來,魏两晋也就两百来年,这说明魏晋时期基本上和国泰民安是沾不上边的,但魏晋时期的名士,却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有名到什么程度呢?哲美大家宗白华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情于热情的一个时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两百多年的乱世中,名冠"魏晋风骨"的文化名士们各俱怎样的风采?他们又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呢?为什么有人称他们都是悬崖边上的勇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名士中第一个风骨傲世的极有份量,因为他既是帝王,又是名士。我们须从另一个辞汇“建安风骨”开始说,李白有一句诗,说“蓬莱文章建安骨”,说明“建安风骨”自古以来就受到推崇和欣赏。“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没有多长时间,前后也就24年,这中间的代表人物就是曹家父子和“建安七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要重点说曹操。因为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账面实力远胜自己的袁绍,占据整个中原。建安十二年,他又领兵北上,彻底扫清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和乌桓部落,当时的曹操五十二岁,整个北方都被他平定。凯旋回来的路上,曹操特意去了碣石山,去《观沧海》。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二位大帝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来过这里,这两位来这儿,或许和寻访仙药与求其长生不老有点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年秋天,曹操来到了碣石山,他干了什么呢?他写了一组乐府诗,开头一首即是《观沧海》,他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要知道,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是天底下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了,可以说很得意了,怎么炫耀自己的心情都不为过,但在这首短诗里,曹操一点儿功名也不讲,一句得意的话也不说。仅仅描述他看到的草木、山海、天地和宇宙,什么也不管,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浪漫至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冀州之后,曹操又写了著名的《龟虽寿》,</span><b style="font-size:20px;">“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时候的曹操是非常理的,看这首诗就知道,无论神龟还是神蛇,这些神物都有化为尘土的一天,秦皇汉武追求长生不老,恐怕都没把这个道理搞懂。那曹操的志向是什么呢?那就是,骏马年老了,眼光还在千里之外,英雄暮年了,壮志雄心还是一点儿不少的。固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浪淘沙 北戴河》中写到:</span><b style="font-size:20px;">“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b><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感慨曹操文韬武略的才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操的乐府诗短小精悍,想说什么直接说,并不难懂。现在看可能没什么,但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看。汉朝流行写赋,司马相如、杨雄是这方面的大家,但汉赋写到后来,越写越长,规矩越来越多。到建安时期由于战事吃紧,那有那么多闲情逸志写那么长的东西,名士把这些东西已赶得远远的,改用刚强清健的风格代替,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婆婆妈妈、肆意拖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戏评,“宓妃在曹操心上,曹丕床上,曹植笔上”。然而,“建安风骨”可说是,全表现在</span><b style="font-size:20px;">曹操心上啊!唯孟德一人之风骨而已!</b><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匹配的不很准确,但曹操对魏晋名士的影响,是客观的而毋容置疑。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绝不矫揉造作,他们直抒胸意,情动天下,白马秋风寒北,不乏深沉中彰显着得那阳刚之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曰:</span><b style="font-size:20px;">“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b><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见帝王之评尚矣,文之齐风之骨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來我们稍微说一下另一个帝王家的故事。前面说过西晋被五胡灭了,司马睿始在建康称帝谓东晋。有一天,从北方回来一个人,这个人向司马睿禀告他在长安和洛阳的见闻。因为长安和洛阳,这都是当年西晋的都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司马睿有个六七岁的儿子,正好站在旁边看着他们的谈话,客人走后,司马睿就问他这个儿子,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你觉得太阳离我们近,还是长安离我们近啊?”</b><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儿子回答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长安近。因为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b><span style="font-size:20px;">司马睿很满意,觉得这儿子回答得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天,司马睿和一群大臣讨论国事。得个空儿,皇帝就想炫耀一下他这个儿子是如何地聪明,如何的收复失地统一天下不忘北伐之事,于是他把儿子叫过来,当着大臣的面儿,问道:</span><b style="font-size:20px;">“你觉得太阳近,还是长安近?”</b><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儿子想了想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太阳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司马睿心中一楞,怎么了这是,上回还说长安近,这回怎么说太阳近了?司马睿说:“不对啊,答案怎么变了”。我们注意接下来这个孩子的解释,比上一次更精彩,他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我觉得太阳近,是因为我们只要抬头,就能看见太阳,而长安,我从来没看见长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话说的是何等的入情入景。他们身在建康,可长安是从前的都城啊!在座有很多大臣还是当年从长安过来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见太阳不见长安”</b><span style="font-size:20px;">之悲怆跃然与心上!那是祖逖出征之際,据说老臣们听到这话后泪水夺眶而出,哭得涕流肆溢,哭得稀里哗啦。从这个角度讲,长安确实远,他们想回去,但是回不去了!司马睿这个儿子后来也当了皇帝,就是晋明帝司马绍。这个故事在当时非常有名,我们可以想见整个魏晋时期的风气风骨,他们都是如此的注重解释注重思辨,有知识有才华的士人,就能博得名声,就有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下,我们再说一下山野之间的名士。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当仁不让。我们从“高平陵之变”开始说,正始十年,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从此之后帝国的权力,就逐渐落到司马家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朝野很混乱,“竹林七贤”都是大名士,他们不愿意呆在乌烟瘴气的政治氛围中,因为他们不愿意政权旁落,曹操东征西战打下的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之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到竹林里面喝喝酒、弹弹琴、再讨论一下老庄玄学。我们说“建安七子”,一个"子"字道破他们的学文都是儒家之门风的高贵所在;“竹林七贤”的特色似乎是狂放不羁,然而一个"賢"字便知他们的品德之高尚。他们的故事很多,咱们就随便说几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譬如,他们常啸山林,就是这个“啸”字,便说他们在山野之间长喊一声,发泄一下。还有个词儿叫“聚啸山林”,最初应该就是指这种状态,但后来这个词儿被用在梁山好汉身上了,“强盗团伙”聚集在一块儿,成了“啸聚山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竹林七贤的阮籍,一次在一座山上碰见了隐士孙登,这阮籍就像粉丝见了偶像一样,和人家大谈特谈,什么老庄玄学、什么修身养性,全往上招呼。但孙登一句话都不说,就看着阮籍。后来阮籍也不说了,两个人对视,但对视了一会儿,阮籍似乎明白了什么,长啸一声,志得意满,转身就走。下到半山腰,山顶也传过来孙登的一声长啸。回来之后,阮籍就写了《大人先生传》。名士之间,经常用这种“啸”的方式来交流,你懂我,我懂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竹林七贤”的刘伶,这个人爱喝酒,爱到什么程度呢?他走到哪儿都带一壶酒,跟碰到的人说:“死便埋我。”就爱到这种程度。他还常常在屋子里面一丝不挂,就这么光着喝酒。有人见到实在看不过去,说你好歹穿件儿裤衩啊,刘伶反驳得很有意思,他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房子就是天地,我的衣服就是房子,我好端端的,你们倒跑到我裤子里来了,想干什么。”</b><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仔细想想这句话,“天地为屋舍、屋舍为衣裤”,是何等有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类似的还有阮咸的故事。魏晋时期有一个风俗,每年七月初七要把东西搬出来晒晒,这实际上是个炫富的日子,比谁家的好东西多。魏晋时期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非常有名,可能就是这种社会风气的反应吧。说有一年七月初七这天,各家都在炫富了,各家有的没的,总要摆些东西出来。阮咸呢,他竟然在院子里晾了一条粗布裤衩!有人问他这是什么意思,注意,接下来阮咸说了一句我们现在都还在用的成语——“未能免俗”。阮咸实际上是在讽刺这个七月初七的“炫富节”,无可奈何,却又不能免除掉,那就搭个裤衩上去吧!“未能免俗”而已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再讲一下历史上著名的那封绝交信。竹林七贤之中,山涛、嵇康和阮籍,这三个人最先开始交往。山涛对他的妻子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眼下能做我朋友的,我看就这两位了。”</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句话一说,他妻子也非常想见识一下这两位朋友,但那时候的女子是不能随便见外人的。山涛想了个办法,他把嵇康和阮籍邀请过来留宿,准备好酒肉,好让他妻子能在隔壁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第二天,山涛问他妻,这两位朋友的风采怎么样?他老婆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比起才华见识,你差远了;但是你气度大,可以和他们好好交往。”</b><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涛哈哈一笑,非常赞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此事,只为表明他们之间的交情很要好,为接下来的翻脸做前奏。后来司马家的动作越来越大,谁都看得出来司马家的野心。这时候山涛为了保全性命,出来做官,这可是大名士,司马师、司马昭对此非常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出来做官不是自己的初衷,但山涛还是在官位上尽力多做事儿,举荐了很多被埋没的人才。他判断司马家为了能顺利篡权,可能会对不服教令的大名士下手,这里边儿首当其冲的就是嵇康。为了保全朋友的性命,山涛做了一件在事后看来很不恰当的事儿,他请求嵇康出来做官,由嵇康代替他的位置,觉得这样的话或许起码能保住他的性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想不到的是,嵇康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丝毫不顾朋友的情分,把山涛狠狠挤兑了一番,并声明,和山涛彻底绝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大意是说:我嵇康懒散惯了,受不了礼法的约束,官儿是做不来的,再说,交朋友,贵在相互了解对方,相互理解,你山涛竟然要我去做官,这表明你是不了解我的,我们的交情已经不存在了,就此绝交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著名的绝交信写过去,倒先把司马昭气了个半死。因为嵇康坚决不出来做官,还在信里暗暗指责司马家不地道,他影响力这么大,这封信马上传遍了天下的名士圈子,那谁还会冒着被戳脊梁骨的风险,给司马家效力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嵇康最后没能保住性命,他被司马昭下令处死,在赴死前,他对儿女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巨源在,汝不孤矣。”</b><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意说,有你山涛伯在,你们就不是孤儿,不会孤单地长大。事实也确实如此,山涛养大了嵇康的一对儿女,对他们很好,女儿风光地出嫁,儿子也走上了仕途。当年那封绝交信,似乎没能让他们真正地绝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些处在悬崖边的名士,他们和着动荡时期的魏晋同震,他们承袭着诸子学说与百家争鸣那救国之道。当长时期战乱未定,当农耕文明的政权又处于游牧民族的包围之中时,人们长期被战乱威胁地生灵涂炭、朝不保夕、民不聊生!他们在呐喊!在呼救! 然而,士大夫阶层作为农耕文明文化阶层的代表,他们长期的独占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资源时,也是权利获得者,他们身上担负着国家和民族兴亡的强烈地责任感。而这种责任在当时那个社会,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则隨时隨地都会被压垮! 无论"子"还是"贤″,在士大夫中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名士们,在他们身上这种压力更是以几何倍数增加的!用这样的视角去分析,魏晋名士身处悬崖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从文化的层面来说,他们自己身上的这种文化成就,不仅仅傲视周边的游牧文明,他们俯视八荒!也傲视自身的文化阶层,由此可见,这个悬崖也是他们的文化高度! 在此境遇下,魏晋名士彻底放开了手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循着自己的内心来。阮籍在山林里长啸,刘伶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阮咸七月初七挂一破布头,嵇康写一封长信和山涛绝交,在其他人看来这些事儿很怪,但他们是直面自己的内心的一群人——生命属于时代,死而后矣!问心无愧! 还有王徽之雪夜访戴,当其是在一个下雪之夜去拜访老友,他兴致勃勃地终于來到了老友门前,却转身离去,为什么?拜访老友的路上,已经让他尽了兴!已是满足了心境,何必再去敲门打扰朋友呢!魏晋名士率性而真实,他们身心合一,没有羁绊,从里到外都非常自由、奔放。所谓的“风流”,就是这种气质而已!这也是一个卓越的文人浑身上下散发出來的自由和自信的光芒! 《文心雕龙.风骨》曰 :“ 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从晋建安文学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从刘勰到鲁迅先生,民族之气节、文章之风骨以延续了近二千年,从未泯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官,请想象一下晋元帝那些老臣们的泪水是演戏吗?从姐逖北伐到洪武帝北伐是假的吗?再看看现在浩荡携巨款外逃的官员、巨商,汉奸、内奸,上下能让说吗?毛主席见马克思後,大学教育为的是文凭!怎样挣钱!怎样营销坑人!哪里有谁还教刘勰那文心又雕龙的民族气节与风骨呢?从腐败到为文都是花草女人的世界了。 当红色文化渐远,西方思潮越烈,当西化者大谈特谈“自由与民主”之时,可曾记得,上世纪初《觉醒年代》我们的那些先贤们提出的口号:“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如此之高尚的思想建术,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那不朽的英灵光輝!追溯我们的历史,在魏晋名士身上,自由的涵义更加深厚和纯粹,值得我们好好地静下心来去领会魏晋名士之风骨!去体味魏晋风骨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人來说是何等重要! 教育的核心是打破固有意识及束缚学生的一切樊笼,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里焕发出无限地想象力,让传统化文化、让魏晋风骨在我们这代人的精神世界里,激发出无限的新生活力,去抵消一切的庸俗、狭隘,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道德自信,为我们的中华民族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淵海鴻藝舘國學 撰稿 </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