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乌克兰历史(一)

Tieq lu (陆铁强)

<p class="ql-block">韩金晨先生:金色的基辅</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在朋友圈里转发了韩先生的水彩画《金色的基辅》。趁着兴头,我想来写一些关于乌克兰的历史与旅游的景点。尽管没有去过乌克兰,看看我有没有这个本领:借助书藉与手机去那里坐云游一番。当然,这样也可为今后的旅游作一点准备。我一直有这种观点,历史与旅游是分不开的,所以第一部分专门介绍一下乌克兰的历史。欧洲的历史实在是相当复杂,都是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俄罗斯与乌克兰也是这样。反正也是一种学习,让我梳理下他们之间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乌克兰地图</p> <p class="ql-block">从上地图看,乌克兰东邻俄罗斯,北接白俄罗斯,西边主要与波兰与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接壤。事实上在波兰与罗马尼亚的中间,还有斯洛伐克与匈牙利(交界不多),南面就是黑海与亚速海。第聂伯河从白俄罗斯进来,在中间纵贯乌克兰,其下游的西部就是肥沃的乌克兰大平原,是有名的欧洲粮仓之一。有名的顿巴斯煤矿在其东部。首都基辅就在北端的第聂伯河边上,靠近白俄罗斯边境不远。西边最大的城市利沃夫就是最近被俄罗斯轰炸过的地方。二战结束时有名的雅尔塔会议所在地就在克里米亚。有名而且美丽的黑海港口敖德萨就在最西南端。最近被炮火几乎炸成平地的马利乌波尔就在南边亚速海的边上(中间偏东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到乌克兰历史,想到我之前的一篇关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文章。最早乌克兰这块土地住的並不是斯拉人,是日耳曼人(哥特人)盘踞在那一带。公元4世纪中后叶,在这里发生了一起对欧洲历史起到翻天复地影响的事件:从东方大草原来的匈人侵入这块地,引起了一场哥特民族的大迁徙。,在乌克兰境内第聂伯河西岸的人群就是历史上西哥特人,而东岸的就是东哥特人。他们被赶出了家乡,向西迁涉。后来这两支被罗马人称之为“蛮族”的人群成为古罗马帝国主要的掘墓人。这里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我之前的美篇。后来在乌克兰的人种已经完全换了,现在基本上是东斯拉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同属东斯拉夫人。在古代罗马人看来,当时有三大蛮族,凯尔特人,日尔曼人与斯拉夫人。凯尔特人是罗马早期的竞争者,很早就被罗马人打垮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逃到爱尔兰,苏格兰等荒野地方苟延残喘。日尔曼人,其中就有上面提到的哥特人,最终结束了西罗马帝国,一直在西欧的历史上唱主角的。那么斯拉夫人是怎么一回事呢?斯拉夫人发源於今波兰东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一世紀時开始向外迁徙,六世紀前后,斯拉夫人出現在东欧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於遊牧民族與农耕民族之间,有时还靠劫掠為生。</p> <p class="ql-block">斯拉夫人起源处。</p> <p class="ql-block">请注意,上面提到的“6世纪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提一下之前我的《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文中有一个匈人帝国,突然在4世纪从中亚大草原中冒出,曾经所向无战,占了欧洲大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匈人帝国最大疆域</p> <p class="ql-block">但是仅仅维持了一百多年,匈人在欧洲的势力在5世纪后期就迅速瓦解,其原因前文已提到,不多说了。所以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形成了一个地域真空,这就给了本来在那里的斯拉夫人扩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他们主要有三支: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后来信仰东正教),西斯拉夫人(波兰人,㨗克人,斯洛伐克人,后来信仰天主教),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大多也是东正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与当时欧洲其他民族相比,斯拉夫人从各方面看无疑是最落后的,甚至连后来崛起的维京人都不如。本文主要讲的是东斯拉人这一支。我在挪威游记中有一篇《野性的魅力》专门讲到维京人,他们主要也有三个分支,其中瑞典的一支从波罗的海深入到现在的俄罗斯西部地区,在那篇文中曾写道:“在当时这块土地上,维京族人数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是斯拉夫民族,他们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部落,部落之间纷争不断,大家煩了,覚得最好有人做“老娘舅”。当然比较起来,维京人武功最好,纪律最强,而且相对来讲是局外人,可能看问题会公平点。所以在公元862年,维京人的头头留里克(Rurik,公元830-875)在诺夫戈若德成了古罗斯(古俄罗斯)的首领。也就是说,古罗斯在维京人统领下从此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是写的是维京人的概况,今天就这个分支接着写下去。</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红点处是古罗斯最早的地点:诺夫戈洛德地方。位于圣彼得堡与莫斯科之间,但需注意的是当时这个地方只是称为“留里克王朝”,只是古罗斯大公国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块地方周围没有强敌,所以迅速扩张开来了。留里克的同伴,王朝的第二代君王奥列格(公元845-912,也是维京人)向西南方向征服了乌克兰的基辅一带,在此建立了基辅罗斯大公国,这就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奥列格</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东斯拉夫人从公元882年起终于有了一个国家的概念。如果比较西欧以及中国,真是显得起步很晚。中国这时已经过了汉唐盛世,正在五代的后期,而西欧离查理大帝去世也已经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三任皇帝奥托三世任上的事情。而且那里还没有统一的宗教,甚至连统一的文字都没有,还是属于“蛮族”的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直到了留里克的第四代弗拉基米尔一世(公元958-1015)基辅罗斯才有了根本的改观。</p> <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一世</p> <p class="ql-block">这位大公认识到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于是去想找个“党”来领导。下面将维基百科中一段引用一下:</p><p class="ql-block">“关于东正教传入罗斯的过程,俄国编年史作者涅斯托尔(1056年–1114年)有一个有趣的记载。大约在987年,经过与基辅的大贵族们(波雅尔)的商讨,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决定向各邻国派出使节,看看哪种宗教是罗斯新信仰的最好选择。结果使节们报告说,他们在信奉伊斯兰教的伏尔加保加利亚人那里看不到欢乐,穆斯林全都愁眉苦脸;而且他们的宗教禁止饮酒和食用猪肉。在德意志,罗斯使节观察了基督教西方教会(这时,天主教和东正教还没有彻底分裂),他们认为它的教堂和仪式不够富丽堂皇。最后在君士坦丁堡,弗拉基米尔的使者看到了拜占庭基督教会的华丽排场。东方教会壮观的建筑和庄严的礼拜仪式给这些使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人间还是在天堂,”他们报告说,“从来没有见过那样壮观美丽的事物...我们不知道怎样去描述它”。于是,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选择了东正教。文献记载说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还曾经接触过信奉犹太教的民族(可能是游牧的哈扎尔人)。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软弱、失败的宗教,再也没有考虑过它。另据波斯和阿拉伯的史料,罗斯的使节曾到达呼罗珊,考察伊斯兰教的情况。”</p><p class="ql-block">这个君王不仅为东斯拉夫人引进了东正教,还娶了拜占庭皇帝的公主,自正式受洗为基督教徒。</p> <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一世受洗</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间点是公元997-998年。如果纵观西方文明发展史,就会知道这是一个转折点。西方的罗马天主教正是从这个时候重新起步,一步步走向兴盛,再过150年,像巴黎圣母院那样的哥特风格的大教堂一个个拔地而起。而事实上拜占廷东正教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以君士坦丁堡的索非亚大教堂为代表的拜占庭文化艺术确实是当时最辉煌灿烂的,是其他地方望尘莫及的。难怪受到弗列基米尔一世这一代人的崇拜。也正是跨出了这一步,决定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宗教地理的分布。想想古代维京人的传统,尽管是一帮海盗抢夺财富杀人掠地,无恶不作;但是其内部的组织机构却是民主的,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在冰岛旅游中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民主选举制度就是在那里的维京人中间产生。而在基辅罗斯的维京人后代一旦与拜占廷东正教改宗之后,继承的是拜占廷的君王专制政教合一的传统,尽管历史上有好几次向西方靠近,譬如彼得一世,叶卡㨗林娜等人的改革与愿望,但最终还是一次次又回到原处,至今依然如此,这可能是历史的宿命,也体现了传统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讲到文字语言,尽管接受基督教之前,罗斯境内已有一些互相 独立的书写方式, 但使用和流传的范围有限。所以也就是从弗拉基米尔一世改宗之后,九世纪中叶, 是两位称为斯拉夫使徒的希腊人兄弟(基里尔和梅福季), 从拜占庭来到大摩拉维亚国, 开始在斯 拉夫人中传教。 他们在希腊文字基础上创造 了一套新字母, 用于记录和表达东斯拉夫人的口语,成为了俄文,乌克兰文的母语。可以说乌克兰文与俄文来讲,似乎如同中国的方言一样。凭着我在中学读的蹩脚俄文,如果今天到乌克兰,读路名,讲几句最简单的常用句估计没啥问题。</p> <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一世的儿子智者雅罗斯拉夫(公元1015-1054)也是一位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所以在两代人的领导下,不仅有了宗教与文字,而且还制定了《罗斯法典》,象模象样成为了一个国家,从而11世纪是基辅罗斯的一个黄金时代,其领土包据俄罗斯西部,乌克兰大部与白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而这两位大公,无论是在俄国还是乌克兰都是崇拜的祖宗。所以他们完全是同族同宗的国家。下面是两张乌克兰纸钱上的图像。</p> <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一世</p> <p class="ql-block">智者雅罗斯拉夫</p> <p class="ql-block">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国家图书馆之间的弗拉基米尔一世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俄国还有以智者雅罗斯拉夫名命的城市雅罗斯拉夫尔,从照片看十分有俄国味。</p> <p class="ql-block">城中的智者雅罗斯拉夫骑马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基辅的市中心还有一座称为“金门”的观景点,据说里面有智者雅罗斯拉夫建造的的城门遗迹,但这座蛮宏伟的建筑是后来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俄乌正在交战之中,南边的马里乌波尔已炸成一片废墟。但是我估计俄方在基辅可能不会这样,普金不敢也不愿,这块地方毕竟也是他自己祖宗的龙兴之地。如果也这样的话,实在太缺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公元1054年,智者雅罗斯拉夫(1015—1054年)死后,他的3个儿子共同执政,局势开始不稳定,周边的列强的侵入,本身城乡人民反封建起义也不断发生,再加上随着各地大贵族势力的增强,统一的国家政权日趋瓦解,所以在蒙古人进入之前就已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方公国。最后一位基辅大公的是亚历山大.湼夫斯基(公元1220-1263)。中国人读欧洲历史常会觉得很奇怪,中国历史的帝王將相,只有一个銜头,皇帝或者官职。但西方常常一个人有几个衔头,譬如讲英国的威廉一世,他既是英国的国王,但又是名义上属法国国王手下的诺曼底公爵。所以这个湼夫斯基头衔也很多,基辅大公,全罗斯大公,诺夫德罗格大公等等。他的时代正好是蒙古人大举入侵欧洲的时候,尽管形势相当恶劣,但这个君王还是蛮有本领,明知打不过蒙古人,就与他们在政治上周旋,保存实力。蒙古人属草原上的“蛮族”,既没文化也没宗教,所以相对比较容易对付,只要黄金白银送上去就可,其他如宗教与生活方式他们也不会太在乎。湼夫斯基继续做他的各个地方的大公,那里人信仰的依然是东正教。所以这个湼夫斯基在俄国与东正教历史上相当有名。他后来被封圣徒,而且以他命名的教堂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在中国武汉也有一个湼夫斯基教堂。</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湼夫斯基</p> <p class="ql-block">武汉湼夫斯基教堂。</p> <p class="ql-block">但是当他去世(1263年)之后,他的其他头衔仍有他的后人继承,但是基辅大公称号就此没有了。似乎照道理,基辅罗斯消灭期应该是1263年,但是在历史上(维基百科)将它算到1242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是因为1242年蒙古人彻底捣毁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基辅罗斯,至於湼夫斯基被封为基辅大公是蒙古人的统治下的傀儡政权,当然不能算基辅罗斯的国家。但不管怎样,之后俄罗斯的地盘上还有几个大公国在那里,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过了几百年还有咸鱼翻身之日。确实如此,大约过了一百年左右,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揭竿而起,打跑了蒙古人,联合或者征服了其他地方势力,最终一个俄罗斯帝国出现了。关于俄国历史暂告一段落,回过头来再讲现在乌克兰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公元1242年,蒙古人打垮了基辅罗斯后,尽管湼夫斯基仍然有基辅大公,全罗斯大公封号,实质上,乌克兰这个地方与俄罗斯巳经分开了,这位大公的去世之后,名义上的这种联系都被割断了。从此几百年来,这个地方就成为一块四周強邻的猎物,“这帮去了那帮来”。开始是蒙古人金帐汗国(又名欽察汗国)的属地。(金帐汗国的开国君主是拔都,成吉思汗的孙子,同元朝的忽必烈是堂兄弟)</p> <p class="ql-block">蒙古人的统治区,黑圈标志处:乌克兰地区</p> <p class="ql-block">蒙古人在此统治了将近300年,随着金帐汗国的消亡,在16世纪中下期,也就是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之后半个世纪光景(画家鲁本斯出生的那个年代),在东欧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联邦,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公国的联邦。它们填补了这个地区的空白,乌克兰地区就落入它们的手中。它的领土当时相当大,从北面的波罗的海几乎到南面黑海连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两个地方现在都成为在国际上无足轻重的国家,所以对此段历史大家可能都不大知道。这个联邦以波兰为主。波兰人属西斯拉夫人,但是因为与西欧接近,他们信仰的是天主教,想想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在天主教的影响下产生了波兰的独立工会运动,当时的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就是波兰人,这都说明天主教对波兰的影响。但是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波立联邦却是欧洲对宗教最宽容的地方之一,除了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之外,波兰是犹太人最多的地方,在二战前东欧是犹太人很集中的地方,从历史看有很多是从波兰散发开的。从上图可见在17世纪初波-立联邦在欧洲是领土最大的国家,在军事上非常强盛,对四周的邻邦构成了威胁。俄国是首当其冲,一直受波兰的欺负,曾经一度首都莫斯科被波兰佔领。在文革前广播电台经常播放俄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其中男低音《伊尼.苏萨宁咏叹调》常由上海音乐学院的温可诤演唱,以及他女儿的女高音《安东尼达咏叹调》则是北京的张丽娟演唱,我现在还能哼唱出来。剧中对立面就是波兰军队。俄国与波兰是几百年的世仇。你想格林卡作此歌剧已经是19世纪中期的事情,200多年前的仇恨依然记忆犹新。再譬如到了18世纪,俄国占上风了就联合当时的普鲁士瓜分波兰,波兰音乐家肖邦逃亡到巴黎,波兰大诗人密茨凯维奇的反俄的行为与诗歌都证实了这一点。还有历史上的卡廷森林的大屠杀,1940年在斯太林的密令下,估计有2万2千名波兰军官与知识分子(全是波兰的精英人士)被秘密屠杀,这血腥与残忍令人发指,但也说明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有多深。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一直是疑案,因为前苏联一直不认帐。真叫做天开眼,居然在苏联解体之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终于公布了这件秘密文件。“过了这村就沒这家店”,如果是如今的那位满脑大俄罗斯的大帝我估计会死死地捂着这个盖子,事实上,古今中外有多少这样不为人知的历史疑案。“民族主义”应该是一个褒义词,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民族的情怀,尽力为自己的民族做点有益的事情,对自己民族有一种自豪感,尤其在受其他民族的欺压之下。但是必须要有个前提,需人性放在第一位。我们首先是地球上人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对人类的怜悯心与责任感,关心的只是本民族的利益,就会失去“真,善,美”的评判,历史可以见证: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很容易会沦为法西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再讲乌克兰。经过了将近300年的蒙古人统治,在1569年基辅归入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尽管这个联邦对宗教宽容是当时欧洲少有的,但是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分歧依然存在,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或者某些政治家利用。果然不到一百年,从1648年起到1654年为止,发生在乌克兰的哥萨克起义,这次起义变成了乌克兰脱离波兰统治的独立战争。</p> <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澄清一个事情: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社会群体,其中有斯拉夫人,鞑靼人等多个民族组成。维基百科上写道:“大约在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纪时,由于地主贵族的压榨和迫害,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中的一些农奴和城市贫民(主要是青壮年),因不堪忍受残酷压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乡。当时,在俄国南部与乌克兰地区,那里草原辽阔,人烟稀少,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各种鱼类俯拾即是。再加上政府的统治鞭长莫及,于是,这里便成为逃亡异乡的人们的避难藏身之所,并逐渐形成几个定居中心,这些人就被称作为“自由自在的人(哥萨克)”。下面一幅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一幅著名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列宾:《扎波罗热哥萨克致土耳其苏丹的回信》</p> <p class="ql-block">画中的“扎波罗热”在乌克兰境内第聂泊河下游的一个地方,就在目前乌克兰打得最厉害的马里乌波尔的西北方处。</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讲的是1676年的事情。列宾创作于1880-1891年。俄羅斯帝國皇帝亚历山大三世花费35,000卢布购得这幅在那时最高价的俄国画作。为什么?当然它确实有艺术价值,但需注意的是,当时这群哥萨克人与奥斯曼土耳其打仗,事实上是帮俄罗斯而战。如果从历史角度上看,这帮哥萨克人怎么会与俄罗斯相干?让我们再回到了本文的主题,从那场乌克兰赫尔利尼茨基起义讲起。</p><p class="ql-block">赫尔利尼茨基(1595-1657)是一位哥萨克贵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酋长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p> <p class="ql-block">乌克兰钞票中画像。维基百科上称他为“乌克兰的国父”。</p> <p class="ql-block">赫梅利尼茨基出生在哥萨克军官的家庭,尽管他也是军人,但决不是如同画中的那帮土老儿,他是受过教育的哥萨克知识分子。他曾多次参加波兰军队同土耳其作战,曾被土耳其俘虏过,在土耳其耽了好几年。逃回之后,成为哥萨克军队的头领,并且受到波兰国王的接见与奖励。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偶然的事件,一名波兰有权势的大贵族併吞了他的家产,他化了长时间申述,甚至直接向国王求助,但是仍然无法得到公义。在这件事上,他清楚地看到哥萨克对波兰王国而言,只是工具而巳,谈不上平等。事实上这种情绪在哥萨克的下层上也非常强烈,再加上宗教的不同(他是属于东正教的),于是他愤然率领8000名哥萨克在第聂伯河下游起义,就像干柴点火一样,迅速席卷乌克兰全境,这就是历史上的赫梅尔尼茨基起义。同年底攻占基辅城,赫梅利尼茨基成为全乌克兰统领。在1649年8月,与波兰签订了《兹博罗夫条约》,波兰承认乌克兰为独立行政区,建立一个实质上独立的哥萨克公国,也可以说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所以乌克兰人的身上里有着哥萨克的血统,所以这次战争中打得这么顽强。</p> <p class="ql-block">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左)与图盖伊·贝伊(右)在利沃夫,油画,扬·马特耶科,1885年,华沙国家博物馆馆藏</p> <p class="ql-block">哥萨克酋长国国徽</p> <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这个新产生的国家夹在波兰,奥斯曼土耳其,与俄罗斯三国之中,单靠自身的力量无法长期与波兰抗衡,与土耳其也是老对头,所以就向俄罗斯靠拢,其中一个原因毕竟是同种族同语言也是同一宗教的。注意时间点,酋长国成立是1649年,与俄罗斯联盟时1657年。所以列宾画中的故事是1675年。到了1764年,这个哥萨克国与酋长职位名义上都没了,皆遭当时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也就成了俄国的一部分。但是现代的乌克兰要比哥萨克酋长国要大,这是因为西乌克兰地区本来属波兰,后来在俄国与普鲁士王国瓜分波兰时划进俄国版图,还有南边靠黑海的克里米亚也是靠打败奥斯曼土耳其之后拿到的。</p> <p class="ql-block">沙俄地图</p> <p class="ql-block">“乌克兰”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一般称为“小俄罗斯”。譬如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二交响曲,另一个名字就叫《小俄罗斯交响曲》,因为其中用了三首乌克兰民歌作为主旋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当乌克兰与俄罗斯成联盟开始不久,18世纪初自沙皇彼得大帝掌权开始,无论是彼得大帝非常激进的西化改革,还是德国裔的叶卡林㨗林娜礼敬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以及十九世纪俄国宫廷与知识分子中崇拜法国的风尚,都说明了俄罗斯有着强烈的向西方靠拢的愿望,尽管传统的力量在拉后腿,进展显得很慢。尤其19世纪后期的亚历山大二世,他的改革力度很大,如果成功的话,十月革命可能不会有,那么整个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可惜的是,他被列宁哥哥的同党(民意党)暗杀身亡,从此改革天折。在圣彼得堡旅游中,从导游讲解中才知道这位开明的君王现在仍受到人们热爱与崇敬。圣彼得堡的滴血大教堂就建在他被暗杀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从那之后,乌克兰与俄罗斯就是一条船的命运。尽管我在维基百科中看到是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1795年後俄羅斯皇帝開始在烏克蘭全境推行俄羅斯化政策,竭力推廣俄語的使用,並壓制出版界與公眾活動的烏克蘭語。反而促成19世紀上半浪漫主義在烏克蘭語族群中的蓬勃發展,農奴出身的民族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是其中的佼佼者,有效地推展烏克蘭的民族主義運動。這些新興的烏克蘭知識分子,同時致力於民族復興與社會正義的實現,譬如農奴解放的目標,終於由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解放全國農奴而獲得實現。”</p><p class="ql-block">但是客观地说,乌克兰在沙俄时代並没有受到太过分的压制与歧视,上面讲的推广俄语,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我们不也推广普通话吗?在欧洲民族主义风起云涌的浪潮中,其中最有名的谢甫琴科用乌克兰文写作,不也是出版了。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对当时沙俄统治的不满,反抗农奴制,但这是全俄国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谢夫琴科:乌克兰现代文学奠基人和乌克兰文学语言的建立者,乌克兰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p> <p class="ql-block">如果再看看在19-20世纪初出生在乌克兰的名人,文学家中除了刚才提到的谢甫琴科,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果戈里,阿赫玛托娃,奥斯特洛夫斯基。</p> <p class="ql-block">果戈里(1809-1852):作品《死灵魂》,《钦差大臣》</p> <p class="ql-block">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她曾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下面还会提到他)</p> <p class="ql-block">画家中有列宾,科因茨。</p> <p class="ql-block">列宾(1844-1930):也就是上面画哥萨克的画家。</p> <p class="ql-block">列宾:《伏尔加船夫》</p> <p class="ql-block">库因茨(1842-1910)</p> <p class="ql-block">库因茨:《白桦林》</p> <p class="ql-block">库因茨:《第聂伯河上的月夜》</p> <p class="ql-block">音乐家中有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钢琴家霍洛维茨。</p> <p class="ql-block">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1891-1953)也算是苏联最有名的作曲家之一。巧的是,他与斯大林日年同日去世。</p> <p class="ql-block">霍洛维茨(1903-1989)20世纪最有名的钢琴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讲到音乐,顺便再提一下,柴可夫斯基除了前面提到的《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他最有名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主旋律也是採用了乌克兰的一首民歌曲调。</p> <p class="ql-block">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俄国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上述这一连串金光闪闪的人物足以说明,乌克兰也同样如此。事实上它是与俄罗斯确实联系在一起。如果今天不是特地去查询,这些名人都被认为是俄国的,但也确实是俄国人,只不过出生在乌克兰而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