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丰乐亭

那片海

<p class="ql-block">  农历壬寅年正月初七,一场瑞雪降临滁州,雪花漫天飞舞,大地银装素裹,这给我计划初八去观瞻丰乐亭营造了极好的环境氛围。有雪花作伴,喜不自禁也。</p> <p class="ql-block">  说到安徽滁州,欧阳修、醉翁亭和《醉翁亭记》也许是闻名遐迩,尽人皆知。但距离醉翁亭不远处,还有一座千年名亭——丰乐亭,因各种原因,知名度不如醉翁亭。</p><p class="ql-block"> 醉翁亭为滁州琅琊山琅琊寺的智仙和尚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所建,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家喻户晓。丰乐亭是欧阳修于庆历六年亲自主持修建,同样为其写下了《丰乐亭记》。</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全椒人薛时雨云:“滁之有醉翁、丰乐二亭,如人之有眉目,剔眉矐目而其人不全”。故今人称醉翁亭和丰乐亭为“姊妹亭”,《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为“姊妹篇”,讓泉和紫薇泉为“姊妹泉”。它们都是滁州珍贵的文化瑰宝,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吉安市永丰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政治上,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文学上,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p><p class="ql-block"> 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任滁州太守,于庆历八年(1048年)春离开滁州,转任扬州太守,在滁州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怀着满腹委屈和愤懑来到滁州,而“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水声潺潺”的山壑林泉逐渐冲淡了内心深处的愁闷,使他以一种高旷豁达的眼光来审视生命和生活。</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从政的不幸倒成为了滁州的幸运,从此,滁州与这位大师结缘,欧阳修给滁州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和极为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丰乐亭位于滁州城西丰山东北麓幽谷之中,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琅琊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 </p><p class="ql-block"> 进入丰乐亭文化公园景区,只见白雪与古亭、古木、花草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园区大道宽阔时尚,多角度的爬山阶梯为游人提供了沿途赏景的便利与乐趣。</p> <p class="ql-block">  不久,只见前方一片树林下立着一块硕大石头,上面有三个醒目的红色大字:紫薇泉。</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石栏围就的山泉,水于石下出,泉水清洌,可尽视其底。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欧阳修所饮用、所赞赏不已的幽谷泉,也是《丰乐亭记》这一美妙故事的源头也。</p> <p class="ql-block">  幽谷泉的发现还有个奇妙的小故事:是年夏,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讓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幽谷一泉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觉水味甘甜,异于往日,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亲至泉旁察看,“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嗡然而仰出。”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p> <p class="ql-block">  石拦一侧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紫薇泉简介,一块是欧阳修的《幽谷泉》诗。</p><p class="ql-block"> 紫薇泉简介</p><p class="ql-block">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知滁次年,于丰山幽谷得此泉水,味甘冷又爱其山势回抱,遂疏泉凿石并建丰乐亭于泉侧。泉因地取名幽谷并作幽谷泉诗记之。以后历经沧桑,曾多次疏浚修葺,与醉翁亭之让泉并称姊妹泉,为现今丰乐亭景区之主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  这眼泉水本没有名字,欧阳修为之取名“幽谷泉”,并作《幽谷泉》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幽谷泉》 </p><p class="ql-block"> 北宋 欧阳修</p><p class="ql-block"> 踏石弄泉流,寻源入幽谷。</p><p class="ql-block"> 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p><p class="ql-block"> 溉稻满春畴,鸣渠遶茅屋。</p><p class="ql-block"> 生长饮泉甘,荫泉栽美木。</p><p class="ql-block"> 潺湲无春冬,日夜响山曲。</p><p class="ql-block"> 自言今白首,未惯逢朱毂。</p><p class="ql-block"> 顾我应可怪,每来听不足。</p><p class="ql-block"> 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滁州太守陈知新重修后,改名丰乐泉。明代嘉靖年间,闻人俭再修时又改名紫薇泉,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离开紫薇泉,沿山道西行几百米,便来到了丰乐亭。 </p> <p class="ql-block">  丰乐亭座落在峰峦叠翠的丰山脚下,掩映在绿树丛中,古朴、端庄、秀美。 </p><p class="ql-block"> 丰乐亭是欧阳修来滁任太守后的第二年,即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亲自主持修建。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又得甘甜醇润的幽谷泉水,于是欧阳修立意于泉旁山坡建亭以庆丰收,并作《丰乐亭记》,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命亭名。</p><p class="ql-block"> 后来苏轼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具有“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的风格,是苏轼传世的精品书法之一,同时也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丰乐亭院墙外,可见一棵200多年的古楸树和院墙内一棵300多年的银杏树隔墙相望,它们饱经沧桑,傲然挺立,共同见证了丰乐亭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丰乐亭,为一长方形庭院,有正门和左右侧门。正门门额上嵌“丰乐亭”三字砖刻。</p> <p class="ql-block">  跨入正门,只见披上了一层雪花外衣的庭院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古亭与石碑、花木相得益彰,景观十分优美。</p> <p class="ql-block">   院内是一个三进建筑。</p><p class="ql-block"> 第一进便是丰乐亭主亭。丰乐亭为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方形,挑檐和檐角飞翘,像大鹏展翅。檐下不饰斗拱,不施彩绘,通体端庄朴实,灵动而不失稳重。</p> <p class="ql-block">  亭内两侧墙壁上悬挂着欧阳修《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文。</p> <p class="ql-block">  过亭第二进为保丰堂,是五间粉墙瓦顶的平房,为明嘉靖二年滁州知州陈则清主建。取名“保丰”,意在让官员百姓,南北游人在此焚香,保佑年年丰收。</p> <p class="ql-block">  保丰堂门前欧阳修亲手所植的云柏。</p> <p class="ql-block">  保丰堂内正屋悬挂有欧阳修全身画像,画中欧公手握书卷,端庄安详。</p> <p class="ql-block">  第三进为危楼。 以危楼为正中,棠舍、芥舟左右相称,形成了一个四合院结构。危楼,古代汉语中“危”意指“高耸貌”,所以危楼意为高耸的楼。该楼始建于宋朝,上下各三间楼房,青砖小瓦结构。宋绍圣年间曾改称九贤词,祭祀自唐至宋在滁州主政一方、政绩斐然的九名地方官。宋朝以后,危楼多次毁弃又多次重修,现在的危楼为1996年在原遗迹上的恢复性重建,游人可登上危楼二层远眺丰山。</p> <p class="ql-block">  丰乐亭庭院四周筑以围墙。<span style="font-size:18px;">院落内外,较珍贵的古木有古银杏、古龙柏、古楸树等,枝干苍劲,形姿优美,极有美感。</span></p> <p class="ql-block">  庭院内有碑刻若干,著名的苏轼书《 丰乐亭记》 大字碑刻两块,原镶立于丰乐亭亭璧,“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1996年重修丰乐亭时,两块碑刻移立于丰乐亭和保丰堂之间的院子中。</p> <p class="ql-block">  进丰乐亭大门右侧新立的三块苏轼书《丰乐亭记》碑刻,为后人补刻。</p> <p class="ql-block">  保丰堂内外墙壁镶立有明滁州判官尹梦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诗》碑刻等多快碑刻。</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在《丰乐亭记》中,用深情优美的文笔,描绘了滁州山清水秀的景致,回顾了这里历史上曾经经历的战火涂炭,颂扬了北宋王朝休养生息,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好日子的政策。文章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丰乐亭》原文:</p><p class="ql-block">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p><p class="ql-block">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p><p class="ql-block">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则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p><p class="ql-block">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p><p class="ql-block">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觉得滁州的水原来是这么甜美。向滁州本地人打听水源,才寻得是在州城南面的约有百来步的地方。它的上面是丰山,山高耸矗立;下面是山谷,幽深莫测。中间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水很旺地从地下涌出来。不论是仰观俯察,还是左看右望,回头望起来也很惬意。于是,就疏通泉眼,凿去岩石,开辟了一块地基,建造了亭子,和滁州人一块儿到上面来游赏。</p><p class="ql-block">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期是一个军事要地。从前太祖皇帝曾经带领周朝的军队在此地的清流山下打败了南唐李璟的十五万人的队伍,在滁州城东门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和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那里的山川地形,根据地图和记载,登高眺望清流关,希望找到皇甫晖和姚凤被俘获的地方。但是那些知道往事的老人如今都已去世了,大概是由于天下太平已经很久啦。</p><p class="ql-block"> 自从唐王朝政治混乱以来,天下分裂,豪杰们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彼此成为敌对国家的,简直数都数不清。直到宋朝承受了天命,圣人出世,四海才得到统一。过去所凭仗的山险地堑,也都逐渐地铲平。经过百来年的时间,现在人们只是漠然地观赏这里山高水清的美景。要想打听往事,可是当年留下的老人全部都去世了。现在的滁州处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是个船舶车辆、商人贩子,以及四方的宾客都不到的地方,人民自出生以来就不接触外面的事物,只是安心地在这儿过日子,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可又有谁能知道皇上休养生息的功德,已滋润和养育了老百姓百年之久了呢?</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此地,喜欢这儿地方僻静、政务轻松,也喜爱这儿风俗的宁静与安闲。既然在高山幽谷之间觅得这股清泉,就天天和滁州人一起,或昂首仰观青山,或低头倾听泉鸣;既采摘那芬芳的鲜花,也在那高大的树荫下休憩;风霜雪寒时,更显清秀姿态,一年四季的风光,没有不招人喜爱的。同时,又幸运地碰到这里的百姓正沉浸在丰收的欢乐里,喜欢和我一起游赏。因此,就根据这里的山河特点,来叙说此地风俗人情的美好,使百姓知道他们所以能安然享受这丰收年景的快乐,是由于大家有幸地生活在太平日子里的缘故啊!</p><p class="ql-block"> 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享受丰年的快乐,这本是刺史的职责,于是就写下“丰乐”,作为这座亭子的命名吧!</p> <p class="ql-block">  丰乐亭庭院外左侧的山坡上,有山泉一眼,名“幽芳泉”。泉上有亭,名“幽芳亭”。</p><p class="ql-block"> 丰乐亭庭院外右侧的山坡上,有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数块,散布于林木之间。其间一块元代至正年间所立的蒙汉双方摩崖石刻较为特别。</p> <p class="ql-block">  丰乐亭落成之后,欧阳修又在丰乐亭东侧数百步远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醒心亭。亭成时,他的学生、北宋文学家曾巩来滁州看望他时,欧阳修请其作记。</p><p class="ql-block"> 曾巩在《醒心亭记》里描述了他的老师欧阳修的所思所想及在当地怎么为政,一个醉翁,一个醒心,表明了欧阳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  一时间,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三亭三文名满天下,游人纷至,千百年来不独文人骚客来此感怀吟咏,各色游人历代不绝。</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十分重视丰乐亭周边环境的美化,庆历七年(1047),他命幕僚谢判官在丰乐亭周围广植花草,在《谢判官幽谷种花》一诗中写道: </p><p class="ql-block"> 浅深红白宜相间,</p><p class="ql-block"> 先后仍须次第栽。</p><p class="ql-block"> 我欲四时携酒去,</p><p class="ql-block"> 莫教一日不花开。</p><p class="ql-block"> 遇有公事闲暇,欧阳修自己也常到谷中、亭前种花植树。保丰堂门前这株云柏,便是欧阳修亲手所植,历经九百多年,依旧枝繁叶茂,苍劲雄健。</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欧阳修还从异地广集奇花异石,将任职扬州的同僚韩琦所赠名花细芍药十株,分植亭畔泉边。从州东五里外的菱溪以“三犊曳二轮”,移来五代十国时所遗怪石二块“立于亭之南北”,“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p> <p class="ql-block">  丰乐亭因欧阳修而名声广播,在欧阳修之后,丰乐亭也不断地扩大,先后有亭、寺、台、祠、庙等20余处景点陆续开发修建,但大多毁于战乱兵燹。</p> <p class="ql-block">  丰乐亭景区有一个由15幅浮雕组成的浮雕墙,一幅幅精练,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欧阳修辟地为亭、心系百姓、强政勤教、兴建滁城、与民同乐的生动场面。</p> <p class="ql-block">  1048年正月,欧阳修改任扬州太守。临行前百姓依依不舍,备酒相送。面对滁州吏民的热情叙别,欧阳修内心百感交集,临别之际,写了一首《别滁》:</p><p class="ql-block"> 花光浓烂柳轻明,</p><p class="ql-block"> 酌酒花前送我行。</p><p class="ql-block"> 我亦且如常日醉,</p><p class="ql-block"> 莫教弦管作离声。</p><p class="ql-block"> 花光绚烂,绿柳轻柔,人们在花前设下酒宴为我践行。我也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开怀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的这首诗落笔轻快自然,直抒胸臆,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太守的一片深情。</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在任滁州太守的两年多时间里,效防前贤、“宽简”治政,发展民生,用“与民同乐”意识治理滁州,使得滁州小郡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与滁州的百姓和山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丰乐亭记》里他结论性地说:“四时之景,无不可爱。”</span>他饱蘸深情的生花之笔所创作的超过百篇的诗书文章,特别是《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这两个流芳百世的散文名篇,都是对滁州山水和纯朴民风的赞美和讴歌,早已成为滁州山水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印记。</p> <p class="ql-block">  琅琊山、醉翁亭、丰乐亭等名胜,都因欧阳修的诗文及其本人的影响而名扬天下,成为人文与自然景观胜地,极大地提升了滁州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竞来滁州探幽访胜,瞻仰欧公遗迹,往来而不绝也,“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p><p class="ql-block"> 滁人好福气。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和丰乐亭之今日。</p> <p class="ql-block">  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丰乐亭古建筑群诞生近千年以来,历经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多次遭到战乱、自然灾害的破坏,屡屡毁圮。</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破坏更是令人发指,许多珍贵文物被当作“四旧”,或焚毁,或砸毁,房屋倒坍,林木被砍,文物流失,美丽的丰乐亭几成废墟。1966年,丰乐亭古建筑的木雕被凿,文物被毁,一口上吨重的元代铜钟砸不了,红卫兵采用氧割,将这口镇亭之宝彻底损毁。</p><p class="ql-block"> 丰乐亭里数十方碑刻被逐字剔毁,包括苏轼手书的《丰乐亭记》,无一方碑刻幸免,现都已字迹斑驳,残缺不全,毁坏程度在国内碑刻文物中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1974年,丰乐亭约2公里风景区被圈入石油公司,建起了油库。从此,景区变成了禁区,游人绝迹。</p><p class="ql-block"> 丰乐亭文革时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近千年之后的丰乐亭,除当年苏轼书刻的《丰乐亭记》几块石碑外,其它均已面目全非,或踪迹全无,只有欧文苏字宋刻,成为了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丰乐亭景区是20世纪90年代由滁州市文化部门组织重新修建,规模已较鼎盛时期大为缩小,所存文物亦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 但重新修建时的一个做法值得称赞和充分肯定,即丰乐亭必须在原址上重建。</p> <p class="ql-block">  滁人永远不会忘记为滁州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贤们。</p><p class="ql-block"> 丰乐亭危楼在北宋绍圣年间曾改称九贤词,祭祀自唐至宋在滁州主政一方、政绩斐然的九名地方官。</p><p class="ql-block"> 北宋绍圣二年(1095),滁人在醉翁亭北侧修建一座祠堂,长年祭祀滁州的前后两任父母官,名曰“二贤堂”。所谓二贤者,欧阳修和王禹偁是也。</p><p class="ql-block"> 王禹偁比欧阳修早50年任滁州太守,但王、欧二人一生际遇性格却很相似,二人都是忠直敢言、富有才干之人,都被贬到滁州任太守,也都仁政爱民,深得人望。</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离开滁州已近千年,但他又从来没有离开过滁州,他早已融在了滁州的山水和滁人的心目之中。醉翁亭大门贴着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联中的“翁”即指欧阳修。这副对联写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离欧阳修离开滁州已经800多年,人们没有忘记他。至今日则已900多年,滁人依然没有忘记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他。1998年新编《滁州市志》(原县级市)的《人物传》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欧阳修,俨然一直把他当作了滁州人。</p> <p class="ql-block">  我踏着欧公的足迹,在他凿石疏泉的幽谷泉边、与民同乐的丰乐亭里、让其学生曾巩作记的醒心亭等处一路徜徉了近两个时辰,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好不快意。</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看到丰乐亭景区里“往游其间”的滁人和四海游客络绎不绝,不知当今的游人们是否会想起,千年前,有一位叫欧阳修的太守修建了这座丰乐亭,还曾在此踏春赏花,与民同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