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开年大剧“人世间”从头到尾不错眼珠的看完了。剧情把我们拉回到六九年,那刻骨铭心的年代。我们跟着剧情又重尝一遍那悲欢离合的滋味。我和周秉昆一样,都是52年生人,我上面也是一哥一姐。但我下面还有一弟一妹。我家的情形,和秉昆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该剧引起我们兄弟姐妹强烈的共鸣。若爸爸妈妈在天有灵,也一定会感慨颇多的。</p> <p class="ql-block"> “人世间”剧情始于1969年,其实68年底知识青年下乡的大潮就已经开始了。我家是1968年末哥哥、姐姐脚前脚后离开城市的。先是哥哥静波参军,之后姐姐静茹下乡。为此我们全家照了一张全家福,这是唯一一张父母和我们五个子女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周家老大周秉义,跟哥哥年龄、经历很相似,在父母眼里,哥哥是家中的依靠,未来的顶梁柱,家里的主心骨,也是弟弟妹妹们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我的哥哥是父母的长子,1946年生人。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1966年,哥哥高三,就要考大学了,每天起早贪黑,全面复习各科知识,准备在高考中以最好的成绩,考入理想大学。然而文革开始了,就此打破了哥哥的升学梦。</p><p class="ql-block"> 历经了两年的停课闹革命,1968年底 ,全国高中老三届、初中老三届,除部分政审、体检合格的可以参军,其余全部下乡。哥哥报名参军,政审、体检均合格,遂到辽宁省朝阳县某部队,当了兵。</p><p class="ql-block"> 到部队后,老高三的文化底子,不久哥哥便脱颖而出,被抽调到部队宣传队搞节目创作。大力宣传部队建设中涌现的模范事迹,官兵中的好典型。哥哥很有文采,工作得心应手,成绩斐然。在入伍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服役三年,军方要把哥哥留到部队,但是哥哥有自己的追求,毅然转业,被分配到白城铁路机务段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2年,高校恢复招生,哥哥经单位推荐、文化课考试,以数理化满分的成绩,考入大连铁道学院。开始三年的大学生涯。</p><p class="ql-block"> 大连铁道学院毕业后,哥哥先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满洲里铁路机务段,后调转长春机务段工作,曾任付段长。因提拔干部需要,曾经去四平铁''路机务段当了两年段长。后又调回到长春铁路机务分处任付处长。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当学生,当兵,还是做铁路部门的领导工作,哥哥都是出类拔萃的——考中学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白城铁中;考高中时,一个班50多人仅7名同学考入白城一中,哥哥成绩领先;在部队时是不可多得的创作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被誉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p><p class="ql-block"> 2021年底,哥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回顾哥哥的一生,在生活上和工作中,他不仅很好完成了他自己应做好的各项工作、各种事情,他给下面的弟弟妹妹们也在方方面面树立了榜样。学习上刻苦钻研;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遵纪守法;对待父母孝顺体贴。哥哥总是带头给家里置办大大小小的生活物件,大到冰箱、彩电,小到椅凳、拖鞋……,让父母安享晚年;对待妻女尽到了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哥哥刚到部队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我们哥五个合影,哥哥当时还在大连铁道学院读书。那是1974年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周蓉是父母疼爱的独女,漂亮、自信、有才华,是个颇有牺牲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她的一生,活的令人佩服,也令人羡慕,但由于清高自傲也碰了不少钉子。但是智慧的她,用自己的努力加之人格的魅力,有了幸福的未来。非常喜欢宋佳扮演的这个角色。</p> <p class="ql-block">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永远用自己的魅力去吸引人。这大概是周蓉的座右铭吧。</p> <p class="ql-block"> 我的姐姐身上有点周蓉的影子。68年底,姐姐也下乡了,下到离家很远的农村,那儿很落后 ,生活很苦。没有电灯,交通很不方便,回家探亲的机会很有限。姐姐是集体户户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在农村干得很好。两年后,就被推荐上大学了。姐姐就像周蓉,不仅学习好,长的也很漂亮。街坊邻居都夸姐姐,拿现在的话讲,姐姐是好多男同学心目中的“女神”。后来,姐姐为了心中的挚爱远嫁到甘肃。姐夫是部队的空军教官。走的时候,家人洒泪相送。女儿远嫁 ,再见面不知何时,爸爸、妈妈都挺难受的。爸爸退休后,特意去了甘肃一趟,这和周父去贵州看望周蓉很相像。可怜天下父母心啊。</p> <p class="ql-block"> 姐姐在大学学的是外语,她是一个很好的外语老师。姐姐写得一手好字,酷爱文学作品,尤其喜欢周小川的诗歌。中学时是学校的宣传部长,在同学中颇有微信。拿哥哥的话讲,“我们哥几个在各方面来讲,静茹可拔头筹。”</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姐姐81年从甘肃回家探亲,路过北京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和周秉昆年纪相同,52年生人。他没下乡,留在城里,做底层工人,吃苦受累,照顾父母、妻儿老小。秉昆胆小、善良、能吃苦,还有点倔脾气。虽然没像哥哥姐姐那样风风光光考上北大,但是家里过日子没秉昆不行,全仗他了,功不可没,周父周母都认同这一点。这点和我的弟弟(家里老疙瘩)静涛很相似。弟弟也没下乡,爸爸退休他接了班,留在铁路电务段工作。后来父母一直和弟弟、弟妹生活在一起。我们四个大的都离开家乡,毕业后都在外地工作、生活,逢年过节回家探望父母,弟弟对父母照顾的最多,我们几个大的对弟弟、弟妹都心存感激。</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弟弟弟妹一家和老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剧中周父,硬汉柔肠,年轻时在光字片盖的有地基的两间房,左邻右舍羡慕不已。本人没什么文化,却把三个孩子教育培养得非常好。在外地工作三年给一次探亲假,不回家过年,特意去贵州山村去看放心不下的女儿、女婿,带着好不容易省下的白面、肥皂、胶鞋……这样的父亲,太令人感动了。</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也是我们子女的好榜样,父亲在铁路工作了一辈子。 </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 爸爸工作单位由电务段转到了白城铁路分局监察室。 爸爸负责分局管辖内的电务信号监察工作。 爸爸是一名信号工程师。铁路部门机动性强,调动频繁,家里妈妈带孩子跟爸爸走南闯北的,经常搬家。爸爸经常因公出差。这是爸爸去杭州,于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留影。他老人家为我们的家庭生活的付出,对子女的教育,如同周父。父爱如山,没齿难忘。</p> <p class="ql-block"> 剧中的秉昆,老实、憨厚、善良、务实,家里爸爸、哥哥、姐姐,常年不在家,全家的活计都包在他身上。一家老小生活的很苦。这情景和我家很相似,我们哥五个,于70年代,四个大的先后都上了大学。家里有年迈的父母要伺奉,还有年幼孩子要照顾,弟弟、弟妹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而我们四个大的毕业后也都工作在外地,数十年都是弟弟、弟妹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我们几个做哥哥姐姐的,真是挺对不住弟弟、弟妹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妹妹静华也是下乡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的大学。她在学校学习成绩非常突出,获得过“长春市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证书。毕业总成绩在全系排名第一。毕业直接留校任教。工作期间又出国深造,现在一家人都在国外发展。</p><p class="ql-block"> 静华一家人经常回国探望亲人,不远万里,每次回来,给所有亲人都带上礼物,尤其对母亲呵护有加,亲情满满。虽然没有像其他子女在父母床前尽孝多,但是经济上付出很大。正像“人世间”电视剧冯化成所说,对父母养口体,养心志,缺一不可。妹妹给予父母心志上的安慰是非常突出的。</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静华带女儿回国探亲,我们围着老妈。</p> <p class="ql-block"> 周母是个明事理的家庭主妇,对每个子女的那种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得我泪眼模糊——躺在炕上跟秉义唠、跟周蓉唠,还有那一针一线的给周蓉织的好几件红毛衣……跟秉昆那种骨肉相连的亲情更是揉到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伟大、慈爱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和周母一样,是位家庭妇女,年轻时上有老下有小的,挨累不说,身体还不好。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而我们翅膀硬了,就都飞走了。每次我们几个大的回家探亲,都尽自己所能帮家里做点什么,但是一年有限的那么几个假期,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是留下不少遗憾。</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姐姐和母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父亲78岁病逝。母亲还好,年老了,身体变好了,赶上了祖国飞速发展的变化,从贫穷走向富裕,晚年生活得很幸福。去年以96岁的高龄去世的。</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我和母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长寿,与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妹妹静华每次从国外回来探亲,都给母亲带保健品、美食、日用品等,让母亲身心受益,非常有效。</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妹妹静华和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从不出远门,那还是80年,母亲耳朵里长了个小瘤子,哥哥邀请妈妈到长春来做了这个手术。照片是在长春工作的哥哥一家和我的一家和妈妈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是六九年下乡的,“人世间”大剧开始的年代。那动员情景、父母的无奈、我们自己迷茫,重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有哥哥姐姐在前面做样子,我没打醋,也光荣的下乡了。在农村吃苦耐劳,实干苦干,身为集体户户长,严格要求自己,集体户管理得很有条理,得到大家的好评。72年通过推荐,文化考试上了大学。那时大学刚恢复,学制短,文凭算“大学普通班”。毕业后一直不在父母身边。做了一辈子化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我上大学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下乡的日子虽然苦,但是收获也不小。我从五谷不分到知晓四季农活,从弱不禁风到体魄强健。上班工作时,没功夫去想,退休后,我特别怀念那段不平凡的经历,总想回去看看那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终于在2018年初秋,圆了这个梦。</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在曾经劳作过的玉米地留影。</p> <p class="ql-block"> “人世间”电视剧里的情景,我们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住房的困难,睡大炕,小平房、用公厕,雨天街路的泥泞,挑水,倒泔水……都曾经经历过。感谢电视剧的创作人员,为我们呈现出这么难能可贵的作品,使我们从心底唤起那么多回忆 ,忆苦思甜,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我们姐仨于1984年在长春南湖公园留影。年轻、意气风发的样子,永远珍藏。</p> <p class="ql-block"> 周家历经的半个世纪的人世间的变迁,这是我们时代的缩影。我的家庭也一样,除了父母年迈,已离开人世,我的大哥去年因脑出血(76岁)去世,我们姐四个都赶上好时代,现在生活得很幸福。祖国强大,我们才能生活无忧。我们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现在, 我们姐四个每周日上午都视频聊天,天涯咫尺,就像围坐在一起。多快捷啊!过去根据情况紧急与否,决定是写信、打长途电话、或拍电报,就这点上看,变化巨大啊。亲们,好好珍惜这幸福的生活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