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英雄孟良崮山脚下的蒙阴县垛庄镇北庄村为八楼刘祖居地。原为沂水所辖,当地人俗语:沂水西南乡,无刘不成庄,八楼刘人丁兴旺,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从古至今人才辈出,誉满国内外。</p> <p class="ql-block"> 蒙阴垛庄镇北庄刘氏祖籍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祖先是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长子东海恭王刘强。恭王刘强封地为东海郡,故址在现在的郯城县境内。刘强之后有一支迁居到东海郡海州。元末明初,由于山东境内战乱破坏严重,十室九空,而当时的海州由于地理相对比较偏离军事战略要地,保存的比较好,所以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从海州移民充实山东。刘氏先祖兄弟五人,原居于海州十八里村(今连云港市云台区凤凰台),除老五留在原地赡养父母外,长子迁往东海县房山,其余三兄弟一迁居往山东济南府青城县(今滨州地区高青县田镇),一迁居沂州白旄(今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白旄镇),一迁居住沂州沂水县芦阳北埠庄(今蒙阴县垛庄镇北庄村)。</p> <p class="ql-block"> 芦阳北埠庄刘氏尊已知最早先人刘璟为始祖。族谱记载:“刘氏起家寒素,自来沂后,世业耕读。越数传,族姓日盛。”清朝初年,五世刘翰明(字翊之)任大名府知府,从此刘家成为贵族。其子刘琈“躬自俭约,崇实戒华,日教耕课读,范子弟于规矩中。”此后沂邑刘氏“族属繁延,人文蔚起。”“至保家世务本业者,比户而然。”刘璟的后裔在沂水县西南乡族姓兴旺,不断播迁。</p> <p class="ql-block"> 北庄刘氏老四支传至六世分家时(明末),兄弟八人刘庆、刘瓆、刘璨、刘玕、刘瑗、刘瑸、刘璩、刘琈。每户一座楼。因此,数百年来,四邻八乡都敬称我氏为“八楼刘”。我氏族人,也都乐以“八楼刘”称呼自己。从此,“八楼刘”成了北庄刘氏的名片和标志性称谓。</p><p class="ql-block"> 日久年湮,世事沧桑。三百年前分家时的八座楼没有一座完整遗存下来。连八座楼的原址位置也因没有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谁也说不清了。成了我氏历史之谜,令人遗憾。</p><p class="ql-block"> 随着寻根祭祖,修谱立碑和宗亲联谊活动的广泛开展,考证确认,八楼楼址再次成为广大族人关心、热议、考证和确认的热门话题。但在实际走访座谈时,几乎十个人有十个版本,扑朔迷离,难成定论。</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经过各方考证,特别是各楼后裔的实地考查论证和认可,八座楼的分布图和具体位置,以及当时楼主的葬地,全部查清并得到各支确认。困扰族人数百年的谜团,终于彻底破解。</p><p class="ql-block"> 一、庆祖楼在沂南县双堠镇东师古庄,庆祖墓在塔坪(今和平村)茔。</p><p class="ql-block"> 二、瓆祖楼在蒙阴垛庄镇丁旺庄村,瓆祖墓在长明河南茔。</p><p class="ql-block"> 三、璨祖楼在沂南县双堠镇东梭庄,璨祖墓在梭庄茔。</p><p class="ql-block"> 四、玕祖楼在蒙阴县垛庄镇北庄村,玕祖墓在丁旺庄北岭茔。</p><p class="ql-block"> 五、瑗祖楼在蒙阴县垛庄镇北庄村,瑗祖墓在北庄北茔。</p><p class="ql-block"> 六、瑸祖楼在蒙阴县垛庄镇垢里村,瑸祖墓在沙窝后茔。</p><p class="ql-block"> 七、璩祖楼在沂南县双堠镇果庄村,璩祖墓址待考。</p><p class="ql-block"> 八、琈祖楼在沂南县岸堤镇上高湖村,琈祖墓在上高湖北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庄刘氏八楼瓆祖:刘瓆,字徽玉,芦阳北埠庄刘氏六世。明朝崇祯年间例贡,鸿胪寺序班,家居蒙阴县垛庄镇丁旺庄村。父亲刘不竭,字望海,祖父舜孝,曾祖父士科,太祖父即始迁祖刘璟的第四子失名祖。瓆系不竭祖次子。性至孝,因母亲年老体弱辞官回家奉养,从此再未做官。在家与兄庆、弟璨、瑸、琚、琈和睦相处,在父祖所创家业基础上共创辉煌。当时舜孝祖子孙几代人团结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十分亲密热闹。但作为一个家庭单位,毕竟人多事繁,料理费心,生活不变。于是有人提议,按支分家,各立门户,自立生活。这个意见大家一致同意,但在分家方案上,意见不一致。</p><p class="ql-block"> 有的主张,按传统分法,先不竭、弼明、翰明上辈三一三十一、三三分开后,各支再按自有人口,二次再分,也有的主张,不按上辈三三分,而一步到位,按下辈的伯叔兄弟八人均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方案,上辈三三分开后,小兄弟们二次重分,兄弟八人必然出现贫富不均现象,使团结和睦的家庭局面受影响,外界上也不好看。</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方案,八兄弟一次均分,体现了全家几代人尊老爱幼,亲密和谐,但子女少的老三支即刘琈经济上吃亏,而兄弟们多的不竭祖支经济上占便宜。于是不竭祖坚持传统分法,先三三分,再各自分。而只有一个儿子的翰明祖坚决不同意,力主伯叔兄弟八人一次均分。</p><p class="ql-block"> 大家推来让去,最后达成共识,上辈三支不再分家,让庆、瓆、璨、玕、瑗、瑸、璩、琈伯叔兄弟八人平均分家。</p><p class="ql-block"> 具体方案是:八兄弟每户一百顷地,每户一座楼,考虑八支刘琈经济上吃亏,不竭祖提议“屋瓤子”即室内的家具财物不再分配,全部归八支刘琈,大家也都同意了这个方案。</p><p class="ql-block"> 由于伯叔兄弟八人一次分家,态度和财物上大家互谅互让,充分体现了少有的和睦家庭关系,在当时产生了极大而良好的影响,又是罕见的八兄弟八座楼,从此张、王、李、赵等外姓乡亲都敬称我氏为“刘八楼”,此后,凡北庄刘氏族人不论是否分到过楼,都自称“八楼刘人家”,“八楼刘”的美称就是这么来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八楼刘”是北庄刘氏老四支后的一个宗支,是北庄刘氏的一个组成部分。八楼刘虽是北庄刘的一部分,由于八楼分家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使其名声远扬超过“北庄刘”。</p> <p class="ql-block"> 2019年版《蒙阴县志》:蒙阴北庄刘氏,俗称八楼刘,据“刘氏家谱”载:2013年蒙阴藉八楼刘氏人口25900余人,占八楼刘姓总人口的65%。</p> <p class="ql-block"> 第八楼刘琈支十世刘遵和,1819年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后补缺转员外郎(从五品),1847年以目疾告归,去世时由员外郎加两级(从四品)。他在主持编修《刘氏家谱》时,为族人制定了命名字辈,自十世起:“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衍启聿望”;光绪十九年续谱改为:“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源本敬慕、启绪衍祥、庭重礼法、训式义方、尚守诚笃、用锡善良”,其中内含即刘氏兴家之道。</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教严格,各支均有家训族规,其内容广泛,大意如下:尊宗敬祖,孝养父母,训诲子侄,治家有序;昆友弟恭,敦亲睦族;怜悯孤寡,邻里和睦:慎思交友,务职勤苦;言必有信,恪守诚笃;严已厚人,尊法守纪;效忠家国,勤学苦读。</p> <p class="ql-block"> 北庄刘氏,耕读传家,历代子孙踏入仕途者众多。据光绪年间续修《刘氏家谱》可知:自迁沂至科举废除,八楼刘氏考取功名者633人,其中人仕者57人(进士2名,武进士1名,举人3名,武举4名),贡生55名,入仕32名,庠生188名;武庠生108名,入仕3名,大学生211名,入仕11名;增生18名,入仕1名,奉祀生5名,因战等未经科举考试入仕者39名,其他专职事务的地方官吏26人。</p> <p class="ql-block"> 北庄刘氏家族家教严格,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中共山东省委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均出身于八楼刘。</p><p class="ql-block"> 刘晓浦,1903~1931), 亦名刘太和、刘昱厚、刘小浦。八楼刘十五世,垛庄村人。初在济南求学,后考入江苏南通实业纺织学校。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校方开除。不久,考入上海大学。在这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1923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9年初,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4月,党派刘谦初、刘晓浦等来山东省委工作,他任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在当时白色恐怖下,他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协助省委书记刘谦初到处奔走,设法营救被捕的同志。同年7月,省委又一次遭到破坏,刘谦初、刘晓浦和他的爱人曹更新等8人同时被捕。在狱中,在法庭上,刘晓浦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宁死不屈.1929年10月,他二哥刘云浦携巨款到济南狱中向他说明要花钱赎他出狱时,刘晓浦坚决地说:"二哥,不要花钱了,只有自首才能出去,是永远办不到的。"刘云浦只好含泪退出。1931年4月5日,刘晓浦在济南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 刘一梦(1905~1931)原名刘增容,刘晓浦的侄子, 参加革命后化名刘一梦、刘大觉。革命作家。早年在临沂五中上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后转上海大学社会系。在学校受其叔刘晓浦的影响,信仰马列主义,并于1923年由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们叔侄在上海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7年,蒋光慈、 钱杏村等人在上海成立文学团体《太阳社》,刘一梦是主要成员。他经常以“一梦、大觉”为笔名发表文章,抨击旧社会的黑暗。他曾写过不少文学作品, 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失业以后》。 作品中描绘了工农群众被剥削被压迫的非人生活及其反抗精神,塑造了众多的被压迫者和革命者的形象。 鲁迅在《我们要批评家》中写道:“...... 刘一梦的《失业以后》总还是优秀之作。”他的作品现已发现的还有《工人的儿子》《谷债》 《雪朝》《车厂内》《斗》《沉醉的一夜》《暴民》等8篇。1928年,刘一梦由党派往山东,担任团省委书记。之后,中共山东省委派他和王永庆等人到诸城县楼子一带开展农民运动。9月,成立了“山东第四贫民会”,领导农民进行“抗租抢坡”斗争,为潍河沿岸农民暴动打下了基础。此后,他经常在济南、青岛等地,以饭店跑堂、拉黄包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初,他兼任《济南日报》副刊《晓风》的主笔,借以宣传马列主义,揭露反动当局的黑暗统治。1929年3月,省委遭破坏,刘一梦被捕入狱, 屡遭酷刑 , 坚贞不屈。1931年4月5日与其叔刘晓浦和山东省党组织的领导人邓恩铭、刘谦初等22人被国民党反动军阀韩复榘枪杀于济南,史称“四五”惨案。时年刘晓浦仅28岁,刘一梦26岁。刘一梦、刘晓浦牺牲后,其家人置棺敛尸,一直浮殡,刘一梦的叔父刘云浦含泪发誓,共产党不取得胜利,我决不出殡。直至烈士63周年忌辰时,也就是1994年4月5日,刘一梦、刘晓浦的遗体才正式出殡,安葬在孟良崮烈士陵园,山东省及北京等地1万多人参加了隆重的安葬揭碑仪式。</p> <p class="ql-block"> 愿八楼刘氏大家族兴旺发达永世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