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五十年纪念

孙建平

<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15日是我们知青下放5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我们部分知友来到市雨湖区聚乐园欢聚,春日载阳,微风拂煦,天气真是助兴。大家在一起怀念青春,畅述幽情,不觉一日之快乐的时光短促。</p><p class="ql-block"> 应有不少人长时间沉浸在兴奋之中。张明德当天过了凌晨还在微信群发聚会时照片。他还建议我在网上“美篇”平台搞一篇,留下日后可以留念回味的东西。美篇APP作为一个平台,写文字存照片非常方便,且能长久保存在个人名下,便于查看。近些年,我把游山玩水的行程搞了不少美篇,比较熟悉。我们以前纪念下放的活动搞过一些,我本人也有过感概的文字,但没有系统的留存下来,以至记忆断续。这次搞一篇,虽免不了要“炒现饭”,把以前的一些东西搞在一起,于我个人还是有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  从何说起呢?知青支农支边,新中国建立后就是青年人创业、志在四方的一个举措。我当年下放,带了一本作家黄天明196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边疆晓歌》,写的是建国后城市青年到云南边疆青春奉献的故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我们的“上山下乡”是有另外味道的体现当时时代特色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从1966年开始到196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大中小学全部停课,积累了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其中一千多万的中学毕业生分配问题非常紧迫,这就是常提的“老三届”问题。</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红卫兵运动”已近尾声,从1967年底开始,首都北京就有红卫兵自动报名上山下乡。刚开始,有面向农村、边疆、工矿、基层安排,即“四个面向”的政策,鉴于当时经济状况,实际只有前两个出路。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报道了甘肃会宁县部分城镇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情况,编者按中引述了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自此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也因此在走向“广阔天地”的锣鼓声中渐渐结束了红卫兵运动。</p><p class="ql-block"> “老三届”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湘潭作为小城市,知青下放地点没得选,只能是就近插队落户。我老兄作为“老三届”一员,当年就是到茶陵县(当时属湘潭管辖)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那三年的小学毕业生,属于“老三届”之后的中学毕业生,所谓的“新三届”。前面有六届中学生同时毕业的特殊景象,后面有我们66、67、68三届小学毕业,因“复课闹革命”而同时进初中的特殊景象。因66届的年龄大,复课一年就初中毕业,时在1970年初。湘潭当时有进厂、读高中和下放三个出路,我被安排就读。次年,67、68两届一同初中毕业,应该还是三个出路,且进厂的比例高。到1972年初,我们两年高中毕业了,又变成了全部上山下乡一个出路,于是,我们和当年的初中毕业生一道,走上了“战天斗地”的广阔天地。与以前的插队落户不同,这次是根据知青父母单位系统集体安置在国营农林场,并有单位派带队干部进行全程管理,组织上采取部队连、排、班做法,与原来的上山下乡变化还是挺大的。具体是:湘潭市原机械系统职工子弟130多人集体下放到茶陵国营二仙林场(有个别特殊情况)。</p> <p class="ql-block">  张明德保存的这张知青证是不是二仙林场发的?我是没有一点印象了。</p> <p class="ql-block">  知友发在微信群的集体老照片,都只是部分知青的集体照,当时没有照过全体下放知青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我下载了几张。首先是当时二仙林场知青宣传队的合影,这可是当时场里知青中的“精英”,多才多艺的靓女帅男,英姿勃勃。</p> <p class="ql-block">  几张集体照,多是当时三排的部分知青,拍照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等我都搞不清了,当事人去回味吧。我只是想保存一点当年知青的精神状况。</p> <p class="ql-block">  二仙林场位于茶陵平水公社范围,场部所在地距茶陵县城40公里左右,距攸县县城略远一点。由于1991年,二仙林场并入云阳林场(成为一个分场),很难再查到建场资料,记得好象是茶陵最早的国营林场,我们下放去时有多少林场正式职工,我搞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林场分三处安置我们。三排在场部,64人,是知青人数最多的。二排42人在朱家冲工区。我们一排30多人主要是原湘潭电缆厂职工子弟到桐茅冲工区。场部离公路不远,还没有进山,朱家冲、桐茅冲工区就在山里面了。桐茅冲距场部大约七、八里路远。靠山建有一栋土房,旁边还有几间杂房、厕所,一小块地方,跨过小溪走上去,迎面门墙上写有毛主席词句:“风景这边独好”。有山有水有人家,倒也诗意盎然。只是我们当时初见时有点心冷,条件还是艰苦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住的地方不够,小小的一栋土房已住了几户林场职工,我们30几个知青两人一床,霸蛮挤着住,头晚按名字安排,不记得哪两人男女搞混了安排一床,闹个笑话。当时还没电,摸黑到的,安顿好都不知夜里什么时候?后来,我们在老职工带领下,自己动手在旁边盖了一栋二层的干打垒住房,才做到了一人一床两人一房。又由湘潭电缆厂支援材料,派出电工从场部将电路拉到桐茅冲,只是没装变压器,场部220伏电路到桐茅冲只有百多伏吧,光亮黄黄的,但好歹有电了,夜里劳动归来,这点光亮让人安心。</p> <p class="ql-block">  林场当时还未到生产木材的时候,我们在林场主要劳动是挖山育林。现在有印象的是暑热天挖得浑身汗水,躲在大一点的树荫下歇气,幻想着回城吃冰镇饮料的事。冬天出工时则实在是不想穿那双沾满泥巴冰凉的鞋。</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有一项主要劳动就是挑担子。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将间伐下来的杉木条从桐茅冲挑到场部。要挑担子的时候很多,到桐茅冲的山路坎坷不平,所有生产、生活的物资全部要靠担子挑回来。挑场部的杉木条还是近的,到平水公社粮站挑米又远近十里,到绿田、虎踞、安仁县城赶集那都是单程3、40里了。那时候夜里赶山路是常事,大热天还特意傍晚出工挑夜风。刚去时,几十斤的担子就让人踉跄,后来,就是当时一百零几斤身单的我都能挑一百二、三十斤重的担子走上十里可以不歇肩了。想起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人适应环境也算一种本能吧。</p><p class="ql-block"> 杂活还有很多,象育苗、种菜、收油茶等等。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砍柴、劈柴。桐茅冲吃大锅饭,两间灶房两口大锅。每天做第一歺饭的冷灶好难烧起,烧起后两眼灶膛要烧好多柴。所以,桐茅冲的知青每个人都有砍柴任务。还有树蔸的劈开,一把斧子都没有用,要用大榔头打,用钢钻子尖,男知青没事就去劈。我准备去技校读书了,最后想完成砍柴任务,还想超额,结果一担百五十斤,过溪涧时差点闪了腰,一把摔开得快,后靠宗明等人帮我挑回去。我感叹这些情况时,捏诗句写的是“难说大灶柴粮费”,“粮”指的是米,因平仄而用。说“费”不说“贵”,山上除杉木外杂木都可做柴火,还是不缺;知青都按林场职工对待,吃粮定量45斤,故与插队落户不同,只是砍柴挑米不易,费时费力,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桐茅冲也有很多快乐的时光,我印象深刻的是抓石蛙,长在山溪石缝中的一种蛙类,大的超半斤,一两年长不成,味道鲜美,是我们那年头难得的美歺。刚去时,沿山溪往深山里头不要多远,就能满载而归。后来,越抓越少,两三年后,待我们要离开时就难得抓到了。现在,这石蛙不知是否保护物种?我倒不是留恋这美味,留恋山溪中流连玩耍,回来后一起做美食的欢欣。当时一脸盆一脸盆煮的南瓜,那个甜似乎还在舌尖。</p><p class="ql-block"> 桐茅冲生活独特的还有山谷的雾帐,这是山外难以体验的。天气阴沉一点,山谷就起雾,白茫茫一片。这也是我们快乐的日子,没人催促起床出工,打牌下棋不亦乐乎。那年头没有一块表,好象座钟也没有,不知道时间早晚,真是云里雾里,神仙日子,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我回味这一段日子,捏了几句打油,现录存如下:</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记感</p><p class="ql-block">三载青春忆味浓,依稀醒梦桐茅冲。</p><p class="ql-block">且欢树冠遮炎暑,岂惧路遥避夜风。</p><p class="ql-block">寻乐石蛙泉冽处,悠闲谷底雾弥中。</p><p class="ql-block">难说大灶柴粮费,寂寞山屋世不争。</p><p class="ql-block"> 其二</p><p class="ql-block">时代潮湧任浮沉,知青岁月本色纯。</p><p class="ql-block">战天斗地求高远,挖山育林叹凡尘。</p><p class="ql-block">身单尚喜劳作乐,心累犹伤未来神。</p><p class="ql-block">四十五载梦难醒,虽是平庸一世真。</p> <p class="ql-block">  场部知友,去还是劳动归来?</p> <p class="ql-block">  场部</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知青姑娘的辫子也粗又长。</p> <p class="ql-block">  场部知友劳动照。</p> <p class="ql-block">  场部空坪,晒的是油茶吗?</p> <p class="ql-block">  场部女神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  劳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场部女神厉害呀,战天斗地之势。</p> <p class="ql-block">  张明德此照,自己不写名我是认不出的。背景仙杨亭是一座供过路人休息的小亭子,穿路而过,场部到桐茅冲必经之处,现仍存。</p> <p class="ql-block">  下面发几张桐茅冲知青的有关照片。</p><p class="ql-block"> 中间老者是林场老职工、一排排长,桐茅冲工区带知青领导。此照是25周年时去林场拍的。2017年张明德等人再去还见了面。2018年仙逝,近九秩高寿。</p> <p class="ql-block">  桐茅冲前坪,劳动闲余。男神们不知高兴什么?“茄子”!</p> <p class="ql-block">  劳动照,好像是种菜。</p> <p class="ql-block">  桐茅冲知友,挖山休憩。</p> <p class="ql-block">  桐茅冲女神,精神状态还是好的。人手一顶草帽,带着当年风味。这可比现在遮阳帽顶用,现在风韵犹存可是有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  桐茅冲,谭清明,“赤脚医生”,应是全场唯一在场里就确定了自己职业的一人。时代的烙印很鲜明。</p> <p class="ql-block">  桐茅冲,邓宗明,劳动、生活均是一把好手。当年我受益颇多。</p> <p class="ql-block">  桐茅冲这张劳动照最让人唏嘘!三男居然二个仙逝,一个中风多年。岁月不饶人!</p> <p class="ql-block">  潮起潮落,花盛花衰;世殊事异,时过境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只是那个年代潮流中的涟漪,广大知青人生旅途中的一段路程,寻找一个新的人生方向,开始新的人生旅途不久就摆在了每个知青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1974年下半年,二仙林场知青也开启了离别的帷幕。先是几个荣幸成为大中院校工农兵学员告别,差不多同时,稳強光荣入伍。年底,一大批知青顶职回潭,这应该是二仙林场知青走的最多的一次,给留在场里知青有一定的心理影响。 1975年3月,到林场整整三年后,我与张明德、文明星、范金元等人去读技校也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这以后,陆陆续续有知青离开。1977年初,我回过一次林场,当时全场还剩30多个知青,都集中在场部。那天,我到场部时,天已黑了,知青们才收工归来,歌声还在,却驱散不了压抑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排回城和就业问题。大概也是这前后,最后一批知青在奉献六年多宝贵青春后离开二仙林场,那里成为了我们人生旅程中共同的一段历史见证,一种情感寄托和永远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携手共同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共同在广阔天地奉献宝贵的青春,由此而意气相通、情感相息。记得一次为我们相聚写了一点文字,题目是《岁月如歌,青春无悔》,真如歌、无悔吗?有没有套话、空话的嫌疑?历史就是历史,时间不会倒流,人生不能重来,这是对过去时光的不舍,是对青春的不舍,更是对生命的不舍。</p><p class="ql-block"> 二仙林场让我们结缘,共同怀念让我们经常相聚。无论我们各自以后走过、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了不同的阅历,但这份情感永在。下放的这个日子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25年后1997年组织的二仙林场故地重游。当时场部旧房还在。我们也到了桐茅冲,已修通简易路坐车去的。当时房屋也都在,我们修的干打垒住房楼板摇摇晃晃。工区已撤,没住一人。可惜当时手机拍照不行,天气阴沉,没拍一张清晰照片。待的时间太短,我是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在场部照的。我现在迷糊,查二仙合到云阳林场是91年的事,怎么97年还挂着二仙的牌子?分场的办公点不在这里,原状无人管?</p> <p class="ql-block">  这张也是97年去二仙照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下放40周年欢聚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张不记得合影的时间、地点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16年在一个农家乐相聚合影。</p> <p class="ql-block">  去年春节,我特意去茶陵县城玩,打转去找了二仙林场故地,只见到一栋二层的云阳林场二仙分场的办公楼,新建不久的,前面是一片空坪,周围有铁丝网围着。也不知是否在原场部的旧址上。办公楼一楼空无一人,见墙上挂工作人员公示栏,共九人,工区还有朱家冲、大栊。</p><p class="ql-block"> 后碰李石生二儿,他告知场部原房屋已无,平了搞开发。看其住房及周围开发样子,有点象建设“农家乐”。桐茅冲的房子也早塌了,一切风吹云散。我惆怅半天,也不知桐茅冲名从何来?导航没有踪迹。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未必。岁月能掩盖一切。</p><p class="ql-block"> 我在办公楼前的留影,前面就是一片空坪。</p> <p class="ql-block">  光阴易逝,岁月难留,一晃就过了半个世纪。我们差不多到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相聚知青下放50周年的纪念日子,实属不易,弥足珍贵。说到这里,首先我应该郑重地感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不一一点名了,上一张拼合照片。因为不光是这次相聚的精心组织,历次相聚都少不了他们的辛劳。如张明德每次都忙前忙后的为大家照像、视频,留下美好的瞬间。去年,还独自出费用组织了人员来得更多的相聚。彭祥瑞这次还写了热情洋溢的主持词,组织得相当有仪式感。另外,历来还有热心参与组织之人,我了解不够,难以举名。谅解。</p> <p class="ql-block">  这次相聚,虽因疫情等原因,来的人员有限,但欢聚一团,其乐融融,且感染了许多未到现场的人员,这几天微信群热度不减,情愫萦怀,别一番滋味。</p><p class="ql-block"> 黄振林拍的美照,张明德有心制作的单人照,我借此美篇留存下来,以供日后回味。</p> <p class="ql-block">  朱家冲知友们单独举行的欢聚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有人把人生比做一首诗,每个人都拥有独属自己的韵律和拍子。我们虽平凡、普通,但我们努力过,经历过,往事如烟,我心坦然。时光的流逝,不仅让人青丝变白发,也让人逐渐获得平和、闲逸与满足。学者余秋雨认为人到晚年,卸除人生使命,了然人生甘苦,万丈红尘移往远处,诗的意境就出现了。庆幸我们躬逢盛世,伟大的祖国为我们创造了晚年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我们一定要抓住不放,追求老年生活的诗意,做到岁月从容,优雅老去,就像我们欢聚时互祝的那样:健康长寿,用自己独有的韵律快乐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生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生大限总要降临到每个人头上,自然规律不可抗拒。遵天命,顺自然,“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所作《知青五十年有感》结篇:</p><p class="ql-block">沧桑岁月五十年,忆梦芳华已杳然。</p><p class="ql-block">掸尽凡尘归世外,高歌造物有新篇。</p><p class="ql-block">向阳花木怡心静,近水楼台赏月圆。</p><p class="ql-block">烂漫春光夕照短,惜时莫忘赞国坚。</p> <p class="ql-block">  注:感谢各位知友的新老美照,让我回味无穷而感概万千,特别是张明德为我专发不少,并细心地标上知友名字。我有点老眼昏花,恐怕有重复混乱的使用。时代久远,有些情况恐怕记忆有误。恳请指正为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