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民安“大安寺”

耕读斋

<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北方钢城千山的春天,还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清寒,春意朦胧,但是,“八会村”全体村民在希望与期待中,让千山的春风暖了心,让千山的春天有了依稀的身影。不得不说,千山的早春让人浮想联翩,遐想无限,那是阳光下的温柔,是水瘦山寒的图画,淡墨轻描,生机勃发,也是令人心动。在千山里缓行,我们与春天说着美好的故事,却在心底悄悄缠绵,暗暗眷恋,那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在诉说爱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的大安寺,坐落于千山南沟海拔600米的谷坳之中,是佛教传入千山后最早兴建的庙宇之一,大安寺群山环抱,林森叶茂,古老的建筑散落深山坳谷之中。高山古刹,显得格外深遂壮丽。古寺梵香,香烟袅袅,钟罄声声,从山林中悠扬传出,颇有隐隐仙风。身在其中,仿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有很多传说故事,诉说着大安寺远去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通幽曲径,蜿蜒而行,山重水复中忽现大安寺山门。在大安寺山门前,大安寺住持修了师傅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当我们谈到大安寺的前世今生,修了师傅为我们拨开云雾,讲述真正的大安寺历史。</p> <p class="ql-block">  他说,当人们讲到大安寺,人们总忘不了唐朝,忘不了李世民,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安寺就是唐朝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所敕建的。所謂大安就是希望唐朝强盛,辽东人民安居乐业。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据民国时期《辽阳县志》(1928年)记载,在大安寺附近的金刚峰和通明山中,有隋朝立的碑,大安寺内有唐朝立的重修碑,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时曾在大安寺东山下的“英烈观”驻跸过。大家都知道隋炀帝时期,曾三次远征高句丽,结果三次都大败而归,损失军队百余万。三次远征中,隋炀帝进军最远的地方是辽阳城下,而且都没有停留,很短时间内就撤军了。怎么可能绕道进入千山刻石立碑呢?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建国73年来,鞍山的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大安寺周围寻找唐代留下的遗迹,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唐朝的碑刻,所以说在大安寺内立有重修碑是不可能的。而现在我们在大安寺所能看到的碑刻都是明代和清代留下的。至于唐太宗是否到过大安寺,他到过辽东,是否到过千山,这都有待于历史学家们去论证。</p> <p class="ql-block">  那么强调大安寺是唐朝建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证,那就是大安寺的山门。整个山门格外素雅,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的山门,修了师傅说,这座山门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修建的,重修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单檐歇山式建筑,花冈岩石砌筑,造型宏阔,朴素典雅。门楣上面横刻“敕建大安禅林”六个大字,左侧有竖刻小字“重修”;右侧有竖刻小字“道光十三年”。外侧有日月两字;背面门楣上橫刻“金轮永镇”四个字。“敕建大安禅林”几个字,是告诉我们大安寺是按照某个皇帝的命令修建的,而竖刻的小字是告诉我们这座山门重修的时间是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外侧日月两字是说佛法与日月同辉,而山门背面门楣刻字“金轮永镇”则是佛法无边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看到“敕建大安禅林”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就要问到底是哪朝哪代皇帝敕建了大安寺呢?在山门门洞里镶了一块《大安寺重修碑记》石碑,石碑题刻第一句话就说:“盖闻千山大安寺系汉唐敕建之刹”,所谓的“敕建大安禅林”是指汉唐,这与民国年间《辽阳县志》(1928年)的记载是一样的,其根据也是传说,只不过山门修建的时间,要比民国《辽阳县志》(1928年)的撰写时间早了近百年。所以,上边这六个字,“敕建”这两个字根据就是传说。那么,大安寺这座山门与龙泉寺的山门有什么关系呢?很简单,就是说这座山门在道光年间修建的时候是模仿龙泉寺那座山门。龙泉寺山门门楣上题刻的是“敕建龙泉”,大安寺山门门楣上题刻的是“敕建大安禅林”,龙泉寺山门背面题刻的是“金轮永镇”,大安寺山门背面题刻的也是“金轮永镇”,两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龙泉寺山门的“敕建”,真是明万历皇帝敕建的,而大安寺山门的所谓“敕建”,不是唐朝李世民敕建。实际上,大安寺山门是清朝大安寺僧众重修大安寺时模仿龙泉寺山门时题刻的。</p> <p class="ql-block">  大安寺是不是皇帝敕建,无损于大安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p><p class="ql-block"> 大安寺留下的最早文字是大安寺的钟铭。现在大安寺院中保留一口铁钟,高110厘米,顶径70厘米,裙径110厘米,钟身六面皆有铭文,是千山现存非常重要的文物。钟顶上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以对应大安寺的寺名。钟铭中有:“大明嘉靖九年八月十五日”的字样,显然这是铸造此钟的时间。这座大钟告诉我们在明嘉靖年间,大安寺就有铸造如此沉重铁钟的财力和物力,大安寺的香火之盛可见一斑。清太史缪润绂在《钟楼远眺》一诗中写道:“一声钟动净飞埃,爱煞云山四面开,微雨乍风未起,远山多少上楼来”。</p> <p class="ql-block">  有记载的历史是清晰的历史,没有记载口口相传的历史是模模糊糊的,而往往那种模糊的历史,却让那些世事更加引人琢磨、探讨、研究,越是莫衷一是,倒越让人兴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顺着圆拱形的山门进去,那一排带着坡度的台阶,引领着我们向建在山坡的内院走去。到了寺院门前,因为地势关系,我们在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好几座陡峭的山峰。其中有一座山,在整块的大石中间,露出一条缝隙,一缕阳光透过缝隙,形成光束,这座山峰就是“通明峰”。</p> <p class="ql-block">  正对着山门方向的高处,还有一步高高的台阶,按常理应该是通往寺内大殿了。可是偏偏大门紧闭。可以走进寺院的那扇门开在右侧,门脸不大,但是寺院的扁额却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这个扁额让人觉得这“大安寺”不能小觑。门口两侧是一副篆书对联,写着“随处化身慈悲济物类,寻声救苦善念达人间”,据介绍,这副对联是清朝一位举人撰写的。</p><p class="ql-block"> 挨着门旁边还有一座新建的院落,扁额写着“妙湛老和尚纪念堂”。在门前的对联里,其中的“勿忘世上苦人多”一句,据说是这位大师的遗言。大门没开,顺着门缝可以看到,院子里有座三层覆钵式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这位妙湛老和尚那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是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厦门“南普陀寺”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是当代的高僧大德,在佛教界影响很大。他是辽宁省丹东市人,生于1910年,圆寂于1995年。据说在他荼毗之际,焚化出若干五彩舍利子,后来“南普陀寺”将部分舍利子分移回归辽宁。丹东东港“地藏寺”,凤城的“双泉寺”有幸奉安。据“大安寺”修了住持介绍,千山大安寺与妙湛高僧有不解之缘,所以也才有机会建舍利塔奉安这位辽宁老乡的舍利。</p> <p class="ql-block">  大安寺的僧众们常说:“塔在寺中,寺在大自然中,老和尚留在人们心中”。这是后人传承妙湛大师慈悲精神的真实写照,让大安寺洋溢着现代僧众感人的气息。然而,寺内外悠悠的古迹传说,为大安寺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大安寺同一般的寺院一样,也是按照佛家的规制,供奉着神佛,“天王殿”里有“弥勒佛”、“韦陀”、“四大金刚”,“地藏殿”里供奉着地藏菩萨,“观音殿”里供奉着观音菩萨,“药师殿”自然也是供奉着药师佛,神佛们也是各司其职,各就其位,迎接着八方香客。</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上走,到了上一层的殿宇,通过一个圆形的供门,来到了寺院的深处。在这儿整体的感觉与千山北沟的景区感觉是不一样的,这里少了游客,多了宁静,少了人为加工痕迹,多了原始,少了现代建设的寺院,多了古代建筑遗存的古朴。</p><p class="ql-block"> 在千山“积翠门”内,这里是最该来的地方,是最能体会自然原始,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地方;是最净心,最能解除烦恼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心无旁骛,激起怀古忧思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安寺周围,有好几座山峰,其中“璎珞峰”名气最大,不仅因为传说峰下有“璎珞观”,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驻跸之地,还因为峰下有一代诗僧函可的墓塔遗址。说起函可其人,大安寺修了住持介绍,函可无论是才学、经历和名气可以说响遍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  函可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2-1660),字祖心,号剩人、罪秃,俗姓韩,名宗騋,广东博罗浮碇冈人。早年寓居南京、北京两都,与天下名流巨儒切磋论交,“声名倾动一时,海内名人以不获交韩长公騋为耻l。崇祯九年(1636),与师兄函昰同隐于罗浮山华首台。崇祯十三年(1640)上庐山祝发受戒,遁入空门,易名函可,任罗浮华首台都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函可之所以知名,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关键是他因文字惹祸上身,成为清朝文字狱受累第一人。清顺治二年(1645)春,函可从广州前往南京,印刷藏经,在南京的日子里,函可耳闻目睹了清兵南下的血腥罪行,爱国军民顽强奋战、壮烈殉国的英雄气概。他以一桩桩的具体事实记下明清鼎革之变,汇成一部《再变记》,并准备把《再变记》带回岭南。谁料正当步出南京城门时,被严加搜查扣押。清兵疑有同党,拷掠至数百人。但函可坚贞不屈。洪承畴也为自保而上书顺治帝:称“犯僧函可系明故礼部尚书韩日缵之子。日缵乃臣会试房师……函可出家多年,自广东来江宁刷印藏经……今以广东路通回里,向臣请牌。臣给印牌,约束甚严。”向皇上坦白了事情的起始。又在上奏表中,指出从行李中搜出的《再变记》等“字失避忌,干预时事,自取衍尤”,并表示“情罪轻重,不敢拟议”。而顺治皇帝出于刚刚建基立国,以息事宁人的心态,抚慰洪承畴“素受眷养,奉命江南,劳绩可嘉,不予深究”。就这样函可被判流放到沈阳的“慈恩寺”。流放至沈阳的起初几年,函可被严禁外出,只能待在慈恩寺内静修。至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大赦天下,函可因而得以在辽东地区活动。他第一次登千山,便写下了“一到千山便不同,山翁只合住山中”的诗句,自此,他与千山结缘。函可的诗作,寄情于千山,为宣传千山起到了巨大作用。据统计,函可所著的《千山诗集》,歌咏千山或与千山有关的就多达180多首,在千山的秀美风光中,他找到了心灵终极之地。他对经文的演讲析理透彻,深入浅出,深受僧侣与信众的欢迎与信赖。史书称其“令四辈皆倾”,声名远播。他“凡七坐大刹”,即先后在当地有名的广慈、大宁、永安、慈航、接引、向阳等名寺中主讲佛经。函可以其深厚的儒教功底,融汇在博大精深的禅宗佛理之中。他在七座道场中,收徒达六七百人。他的徒弟记录了他的讲稿,汇编成《千山语录》,刊刻行世,深受好评,在海内外广为流传,甚至远至日本、朝鲜等国。函可自此被奉为塞外佛教传经第一人,被尊为关外禅宗鼻祖。在这里,他又寄情于诗文。在流放的十余年间,函可写了大量现实主义诗篇,诸如咏叹八旗官庄喂马奴仆的《老人行》、避难出家的《老僧》、被折磨而死的流人之《苦无岸先》以及揭露清贵族暴虐本性的《送梨》等,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这些出色的诗作引起了当时东北辽沈地区诗界同仁的关注,他们与函可渐渐诗唱往来,共同组织了东北地区第一个诗社——冰天诗社。</p> <p class="ql-block">  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在沈阳“金塔寺”,函可有一天忽对僧侣说道:“我十日必去!”也就是说,他预感到十天后他将辞世而去。他还揭示僧道:发来一个剩人,死去一具臭骨。不废常住柴薪,又少行人挖掘。移向浑河波里赤骨律,只待水落石出。僧侣们环跪四周,再三恳求他保留肉身,他才点头默认。至二十七日,函可端坐而逝。其知己好友郝浴近前他的耳边问他有什么遗言,函可说:“吾思念岭南耳!”就这样,一代高僧函可非凡的人生定格在顺治十六(公元1659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其门徒为其建龛于千山大安寺北,这龛也就是用来贮存佛门高僧遗体的地下室。康熙元年(1662年),又为其建千山剩人函可禅师塔于璎珞峰西麓,该塔前石碑上刻有《塔铭》《碑铭》。就这样一位对于千山一腔挚爱的函可奉安于千山的苍松翠柏之间,他的肉体和精神与千山融为一体。到此为止,关于函可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的影堂楹联云“亦儒亦佛,能忠能孝”,反映了人们对他的高度评价与真诚爱戴。虽然函可已经逝世360余年,但人们仍然纪念着他。后人也不断去挖掘发扬函可的作品。修了住持介绍,函可生前著述颇丰,但由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受到文字狱的冲击,关于他的碑刻、字迹均被销毁,《盛京通志》中所载的其事迹也被一并删除,其著述全部列入禁书,因此《千山诗集》等传世甚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3月,由广东省博罗县政协邬榕添、彭天锡等文史委员联名撰写了《关于编辑整理博罗经典文化丛书的建议》提案,在相关部门和人士的通力配合下,以康熙本为底本,《千山诗集》公开出版发行,使函可这一几近散佚绝迹的千山文化珍贵史料得以呈现于世人面前,并存留后世。难得的是,函可的故事激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千山人。韩氏士族的爱国主义尽管会有明显的忠君元素,但这种爱国情怀,到了国家民族危难的特定时期,就显得更加入世、更加积极,充满激越昂扬的生命张力,激励人们以国家兴衰为己任,勇敢站在时代的前列,并以这种精神去影响其他家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函可名满关外。至今,冰天诗社的诗作尚有刻印本流行,是辽沈地区古体诗爱好者与文史工作者藏书架上的必置之一。近数十年来,东北辽沈地区的院校与民间更是掀起了明末清初“流民文化研究热”,其中“函可文化”备受关注。</p> <p class="ql-block">  在大安寺通明峰的悬崖上,一处唐代以前的古庵遗址,述说着大安寺远去的沧桑岁月。在通明山的山巅上有一巨石,高约丈余犹如浮置山顶。由下向上望去,右下透出一丝亮光,每当夕阳西下,隐于峰后,暮色四合,唯有石下一束夕阳余晖射入寺内,晶光夺目,迥异寻常。</p> <p class="ql-block">  登上通明山巅,漫步于点将台上,映入眼帘的是苍松翠柏,群峦簇拥,气象万千,令人荡气回肠。欣赏奇妙景致之余,不禁联想起1300多年前,杰出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统帅大军收复辽东的那段历史,透过岁月的朦胧迷雾,依稀见到那刺破青苍的猎猎战旗,听到那甲士怒吼,战骑鸣嘶……</p> <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安寺中仍流传着诸多关于唐王的虚幻神奇故事。规模宏阔的建筑,秀丽的景色融合着优美的传说故事让大安寺以独特的魅力把游人带到那金戈铁马的沧桑岁月。历史的沧桑让唐王踪迹变成了传说,也使得这些传说依着处处古迹,催生了游人浓浓的怀古幽情。</p> <p class="ql-block">  那么大安寺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这么说,天下叫大安寺的不仅仅千山大安寺处,全国还有很多地方叫大安寺,如江西南昌有座大安寺,传说还是东汉时期西域僧人安世高到中国来传教,就住在这座庙里。大安这两个字如何讲呢?我们说佛是以慈悲为怀,我们经常涚我佛慈悲,那么慈悲就体现在赐给人类大安稳,大安乐,所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那个时候起,就不断有寺院叫大安,这是大安的真正来历。</p><p class="ql-block"> 千山大安寺因佛经而得名,因传说让它几百年来闻名遐迩,游人如织。斗转星移,矗立千山南沟的大安寺,历经岁月的洗礼,迎送着八方来客,书写着新的传奇,关于它历史故事还需后人继续研究考证,探寻它更多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上山的路,想到那些年代的艰辛,山路漫漫,坎坷崎岖,但是却挡不住前来朝拜进香的那些香客,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你到西藏能理解西藏的佛教徒们,一路叩着头,前往拉萨“大昭寺”朝拜,也就会理解千山高山古刹当年为什么香火鼎盛了。要离开大安寺的时候,似乎有些恋恋不舍,仿佛做了一次时空穿梭的旅行,激发出怀旧,怀古的情绪。往山下走着,望着越来越高的古刹,望着越来越远的古刹,望着隐在林中的古刹,我们与高山古刹相约,让我们一起在千山寻找诗与远方。虽然千山的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可不变的期许,却在似曾相识的温情里蔓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21日于耕读斋)</p> <p class="ql-block">  总编:张振举</p><p class="ql-block"> 副总编:曲德家、刘明忱、</p><p class="ql-block"> 总监: 孙冶</p><p class="ql-block"> 主编: 孙飞</p><p class="ql-block"> 编审:聂金萍</p><p class="ql-block"> 执行编辑:孟文英</p><p class="ql-block"> 责任编辑:聂金萍</p><p class="ql-block"> 美术编辑:丹青</p><p class="ql-block"> 摄影:陈红梅、李素宏、聂金萍、何玉敏、郭亚芬</p><p class="ql-block"> 校对:金萍</p><p class="ql-block"> 音乐:云飞</p><p class="ql-block"> 撰文:耕读斋</p><p class="ql-block"> 版式设计: 慎思</p><p class="ql-block"> 后期制作:辽河</p><p class="ql-block"> 地点:千山大安寺、通明峰、点将台</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2年3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