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窟是印度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避世清修,故开凿石窟于深山老林之中。我国的石窟建造始于汉代。佛教东传进入中原肇始,两晋南北朝时期渐成规模,隋唐达到鼎盛,此后势渐衰微。国内現存石窟多为宋代以前的作品。中外僧侣西来传教与东行取经,多走古丝绸之路一线,因此著名的石窟大都在北方,以西北地区为最。一代代信众的开凿沿续千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及东西文化、宗教文化的不同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洞窟开凿在木扎特河谷北岸的悬崖上。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石窟群,始于东汉末年,至北宋初年渐停。克孜尔石窟是世界各地的石窟建造中延续时间最长者之一。它的窟型及壁画体现了西域龟兹文化特色,与中原地区后起的石窟有相当差异。单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内石窟开建的年代而言,可谓是“中国第一窟”。</span></p><p class="ql-block">我尚未去过新疆。这组照片是资深驴友、多年游伴王勇提供。</p> <p class="ql-block">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因其建在沙漠高处,故名“漠高窟”(古汉语中“漠”、“莫”通用)。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至元,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规模,其价值除了体现宗教文化的发展变迁,在历史、考古、民俗以及绘画、雕塑、泥彩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的价值。由此衍生出研究敦煌艺术的专门学科“敦煌学”。</p> <p class="ql-block">三,榆林窟:位于甘肃安西县城西南的榆林河畔,与莫高窟为“姊妹窟”。现存唐至元代的洞窟逾四十处,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佛像多为彩塑和壁画,自身寿命偏短,加之自然风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破损严重,原物所存无几。</p> <p class="ql-block">四,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黄河北岸的积石山崖壁上。开凿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20年前后),上下共四层。“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十万弥勒佛洲”的意思。2014年,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古丝绸之路”中一处遗址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五,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始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沿续一千五百多年,其间历代多有增扩。如果说莫高窟以壁画名世,那么麦积山石窟则以泥塑著称。现存洞窟近二百处,造像七千有余,主要是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六,大佛石窟:位于四川广元的皇泽寺景区内,该寺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寺内保存着北魏至明清历时千年的摩崖造像及历代石刻。据史料记载,其间有洞窟为武则天父母开凿。洞窟集中在大佛楼及附近,原称“大佛石窟”,无楼;楼阁为清代道光年间增建,无名;现存楼阁为1980年新建,始有“大佛楼”匾额。</p> <p class="ql-block">七,千佛崖石窟群:位于四川广元的嘉陵江畔。石窟群始建于北魏,在二百多米长的峭壁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达十三层。历史上千佛崖规模远大于此。现存龛窟四百佘个,造像七千余尊,均为原物,但风化严重,有损其历史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八,南龛石窟:位于四川巴中,又称“南龛摩崖造像”,始创于隋,鼎盛于唐。巴中有“石窟之乡”美名,现存东、西、南、北四龛,以南龛规模最大,艺术水平也最高。唐以下历代文人在这里留下众多题记和诗文,更显其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这组照片为多年游伴王勇提供。</p> <p class="ql-block">九,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区。此处称“石刻”而非“石窟”,不知原因何在?个人猜测:石窟是佛教专有的建筑形式,而大足造像则儒释道三教并存。不知此意确否,存疑吧。大足石刻是国内造像艺术晚期的典范,雕塑、彩绘等方面的艺术手法更为成熟和丰富。</p> <p class="ql-block">十,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的六盘山北侧。石窟始凿于北魏,沿续至明清。现存石窟分布在连绵两公里的八座山峰上,以大佛楼摩崖造像龛为代表。须弥山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山体呈红褐色,颇具观赏特色。可惜景区修缮时在山体上新建了几处凉亭,真是画蛇添足啊!</p> <p class="ql-block">十一,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465),由著名僧人昙曜主持开凿了五所石窟,“昙曜五窟”为云冈石窟起始。现有造像五万一千余,居我国最大的古代石窟之列。</p> <p class="ql-block">十二,通天岩石窟:位于江西赣州。南方地区石窟较少,大型的更少。通天岩石窟的开凿,始于唐,盛于宋。现存唐宋石龛279座,造像359尊,有“江南第一石窟”的盛名。与北方的石窟相比,通天岩建在风景区内,四望幽谷茂林,古刹清溪,更兼山体暗红,有如丹霞地貌,构成其独有容颜。</p> <p class="ql-block">十三,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黄河文明的核心。这里伊水北流,东西两山对峙,犹如门户,古称“伊阙”。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隋唐五代至北宋,连续大规模建造逾四百年。隋炀帝登邙山远望伊阙,称“真龙天子门户”。此为“龙门”之名的由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龙门石窟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底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