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匠的后代

樵夫

<p class="ql-block">  海拔530多米的鸡冠山,从南面看很像一个倒扣中国传统乐器——唢呐,庄河人叫喇叭。不知是地形造就还是机缘巧合,鸡冠山南坡脚下叫东果林子屯那个山沟沟里,以前出了以演奏乐器为生喇叭匠,他们平时耕种田地,附近有红白喜事时外出演奏赚钱,其中以张姓居多,还有孙姓、唐姓。</p><p class="ql-block"> 据张氏族人讲述, 张姓是从山东逃难而来,他们的祖上出过一个娘娘,具体朝代已不清楚,当年张家依仗娘娘的权势,私自将河堤掘开方便运粮到自家门前,不料突遇洪水,将河堤冲毁,地方府衙不敢隐瞒,报告给朝廷,朝廷准备问罪,娘娘闻知此事,慌乱间取来一块黄绸子,把自己的朱红手印按在上面,快马告知族人躲避缉拿,族人四处逃散,其中一支漂过渤海来到这个山沟沟,世代以吹喇叭讨生活,代代传承的技艺,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演奏草班。据族内老人讲,文革前每逢春节,族人都要将保存在珍贵木匣子中黄绸子取出供奉,不忘娘娘的救命之恩。可惜的是黄绸子在文革中被损毁,留给后人只能是口头相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张姓在东果林子的山沟里住了多少年已无法统计,按辈分已经有国、广、守、学、魁、翰、林7个辈分在此生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守和学字辈仍然有靠给红白喜事,吹喇叭讨生活的匠人。每逢红白喜事外出演奏时,屯子里招呼五六个人,骑着二八自行车,载着大小喇叭、生、双管、镲子等传统乐器到住户家演奏,红事情一般一天,白事情要三天,事情结束后,宴请方会给班主凭赏,再由班主按出力多少给大家分配。外出演奏是很辛苦的事情,经常需要应主人要求熬演奏,不但吹乐器耗费体力,而且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没有多余地方睡觉,很多匠人养成见缝插针,坐着睡觉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族人搬出了东果林子,有一支落户到仙人洞镇,据说老一辈也演奏乐器,组建当地有名的张家班子。 但是从家族辈分排序“学魁、翰林”字间意思分析,张氏祖先认识到吹喇叭只能是养家糊口营生,多读书才会有出息,告诫后辈子孙多读书,靠读书增长才干,改变命运。后辈中,的确出了不少读书人,有庄河最年轻的会计师,有优秀政法干部,有考上北京著名军事院校的高材生,有在省城干民办教育的学习达人,还有到国外留学,当大学老师的学霸。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族人都秉承老实做人,勤恳做事的家训,在各行各业中认真工作,为祖国发展强大做出应有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