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读《古文观止》聊不帝秦等

小平

3月16日读了三篇。<div>1“庄辛论幸臣”这篇:大约BC280年前后,楚国大臣庄辛给楚襄王讲道理,宠臣误国啊!但王不听,结果秦灭楚都城等地。只好再请教庄辛,庄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又说,蜻蜓、小鸟、天鹅等等均需有忧患意识;当年(BC531)蔡灵侯不务正业,不是也被咱们楚灵王诱杀了吗?大王您,就知道玩儿,如今秦国大将不也逼到家门口了吗? 楚王吓得浑身颤抖,乖乖地封庄辛为阳陵君,听他的主意。<br><br>2“触龙言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这两篇, 还有上周“赵威后问齐使”那篇,都是围绕赵国的(赵孝成王时期)。简单梳理一下,赵孝成王(BC265-245在位)是赵惠文王之子、赵武灵王(BC325-299在位,胡服骑射,极大提高赵国战斗力)之孙,生母即赵威后(赵太后),平原君赵胜是他叔叔。<br>“触龙言说赵太后”这篇:BC265前后,赵孝成王新继位,赵太后执政,当时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胜支撑门面,但国力大不如前,秦国趁机发难,连攻陷三城,赵太后只好向齐国求救。齐王说必须让赵太后幼子长安君来齐做人质才可发兵。太后不舍。大臣强谏无效,陷入僵局。退休在家的老臣触龙请见,通过拉家常、叙亲情的方式,娓娓道来,侧重说父母需为子女从长计议,“位尊无功、奉厚无劳,则长远不了”,一直说到太后心里。自然事成。点评一下:强谏与智劝对比强烈啊。补充一点,所谓太后,其实年龄并不大,只有三十几岁,也许在那个时代算比较年长吧;第二年赵太后就去世啦。有史家评论,假如赵太后在,依她的治国理念,不一定会发生后来的长平之难。 <br><br>3“鲁仲连义不帝秦”这篇篇幅巨长,不太容易抓住要点,我试试整理一下头绪。<br>首先补充几点背景:1 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策士,擅长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不肯仕,愿持高节。也曾在稷下学宫辩论讲学。2 长平之战 始末过长,简述一二:韩国上党一事是导火索;秦国离间计使赵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老将廉颇,赵大败,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余万赵国降兵。趁势秦包围了邯郸,赵王向魏、楚求援。<br><br>现在开始本文,中心围绕赵国面对秦国强敌,何去何从?BC258年,对话主角一方是魏国武将辛垣衍将军代表魏王主张尊秦为帝以解围,另一方是齐国文士鲁连先生坚持正义、主张不尊秦为帝、联合抗秦。鲁先生列举了如暴君商纣的残忍、即便如周天子也出尔反尔并被人唾骂、鲁人和邹人不畏刚愎昏聩的齐闵王强权等等故事,申述了“弃礼义、上首功”之秦国假如称帝后,魏国也不会好受的前景,表达了自己誓死不做秦奴的决心。辛将军被其“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所感动,同意抗秦。这时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为帮他姐夫赵国平原君,已窃得魏王的兵符,领八万精兵救赵;同时平原君在门客毛遂帮助下,说服了楚考烈王出兵,楚国春申君黄歇帅救兵赶到邯郸;赵军也从城内杀出,三管齐下,秦军败。这场胜利为赵国争取到二三十年的喘息时间。<br>后续,鲁先生辞封爵、挥千金,不做商贾,超然远行。点评一下:文人不弱,气贯山河!</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3hjeol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读《古文观止》聊历史故事[12]</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