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清代官员朝服上的“补子”

董一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多了清朝宫廷剧,对身穿朝服的官员前胸处落有一块带有不同动物图案的方形补丁,产生了浓厚兴趣。初以为它不过是为朝服添彩儿而刻意加上的一笔,旨在为吸人眼球,使朝服更具美感,更加靓丽。后在一次古代服装服饰展上,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后,才知它的学名和功用,顿觉为之前的无知而羞愧。官员朝服前胸处的这块方形(圆形)补丁其学名叫补子,乍听起来有些土的掉渣儿,但这块补子则是区分朝中官员品级爵位的标志,是万不能没有的。以朝服上的补子定位官阶不是清朝的专利,它只是承袭前朝而续用。追溯朝服补子的源头历史,相传它起源于武则天推行的官吏制度,在一次朝堂议事时,武则天赐给了一名大臣一件绣了花的官袍,因其十分亮眼,于是其它官员便跟进纷纷效仿,补子一说便由此而来。这种传说靠谱成分有多大?不禁细究推敲。补子一说的最初源头可上溯至元一朝,判断依据是考古专家曾在后来出土的一些元代石雕上,发现有明显的花卉纹饰的补子,另在一些已发掘出的元代墓葬中,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织物,这些补子的出现在当时是否把它作为区分官阶的一个标志,尚待细考。史载真正代表官位品级的补服则是定型于明初。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服绣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鸟(Xichi溪部带鸟、敕部带鸟),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服绣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绣有斗牛和飞鱼。从明代的官补看,其制作工艺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明代的官补图案较大,制作精细,文官补子均用双禽,寓意相伴而飞;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继明后,虽在补子的局部上有了一些变化,但于整体造型而观,与明代官补基本保持了一致。相比较明代官补,清代的朝服补子呈现出略小而简单化。不同之处还在于其形制上,一为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二为清代的补子形状分有方圆二式。依据清规,皇室贵戚如皇子、亲王、郡王、亲王世子等通用圆补,普通官员则用方补。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于胸前,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由于清代的服饰与明代的服饰风格不同,清代多是对襟儿式的褂子,故在朝服上也与明不同,这是满族与汉族在穿着上的区别所致,于细部变化多多,不一一赘述。不过有一点却保持了一致,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专指官员的母亲及妻子)也有备胎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可不用兽纹补,和文官妻、母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补子是封建等级制度于朝服上的具体体现,什么品级的官员对应的补子不同,不可私下擅自改动,一旦出现此种情况发生,被皇上察觉到后绝不姑息。乾隆年间有一位二品户部侍郎,自认为两个品级的补子差别细微,于是便私下别出心裁地在补子上做起了文章,他在其补子上的狮子尾端处加绣了一只对应于二品文官的小锦鸡。他自认为如此合二为一的做法可天衣无缝,很难察觉,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抖的这个小机灵却在一次皇上召见时被发现在他身穿的朝服补子上,竟然出现了两只寓意为吉祥的禽兽,皇上十分气愤,一怒之下将他革职。由此看来,绝不可私改补子图案,此事事关官员前途,绝无儿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仅以清一朝文武官员朝服上的补子分类看,大体与明一朝在补子的图案上颇有雷同,说明清朝是继明朝而续延以用,只是因为服饰的不同,而在图形的规制局部上有所改动,这被视为正常之举,但在寓意上作为区分官阶的符号,却保持了一致。清朝文官一至九品的补子图案依次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鸟,八品鹌鹑,九品练鹊。武官一至六品补子图案依次为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可依图所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为清文官一至九品朝服补子图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为清武官一至六品朝服补子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官吏服饰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此一点上的折射,作为一个表征符号,余以为将它放大开来,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所释放出来的寓意看,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田园里,补子上的图案可视其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为反哺。将不同的动物对应刺绣在不同等级的官员朝服上,乃为国家服饰礼仪制度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田园的一朵奇葩。自明一朝定型而来的官服补子到了清一朝虽在局部上有些变化,但均被视为帝王龙袍十二章纹的延伸,并由此而形成的一个等级分明的制度体系,只是把官服(朝服)补子作为一个表征符号传递了出来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皇帝所穿之服叫吉服,皇帝过寿对王公大臣来说,是件非常隆重的事,故他们在祝寿时所穿之服为官服。服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区别身份的方法就是看其前胸的补子。补子有圆补和方补之分,方补子是大臣,圆补子是皇亲国戚,也就是爱新觉罗一脉。他们身上补子的图案也很有讲究,文官是飞禽,武官是走兽,如果大臣前胸是龙的图腾,可被视为王公级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