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许多地方的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中。一些剧烈的地壳运动引发地震、海啸及火山爆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灾害和影响。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动力从哪里来,就成为人们迫切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对地壳运动,我们华夏民族很早就进行了探索。两千多年前的《国语、周语》中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气)伏而不能出,阴(气)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直接提出地震与“气”有关。《周易》中说:乾坤,气之本也。意为气决定了世间万物的兴衰、变化。《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而。《管子》说: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说“气”贯穿一切活动之中。老子《道德经》中更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明确的说,地要遵循天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2006年,我的《关于大地形状与气压、气流的观察与思考》在《辽宁科技成果纵横》杂志上发表,宣告了地球科学方面一个新理论的诞生。我把其中的核心,地壳运动暨地震原理,总结成35个字:气压和气流是推动地壳运动的动力,地壳的动态变化反映气压和气流的物理需要。</p><p class="ql-block"> 几乎没有地震的欧洲,直到1968年,才有人提出板块理论,还是漏洞百出不正确的理论,这个理论最荒谬的地方就是把地壳运动的动力归于地壳内部,实际是不知道地壳运动的动力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 气压、气流是推动地壳运动的动力的观点是基于地球同步卫星观测出现的必然结果,而且几乎被每一次地震所证明。</p><p class="ql-block"> 地球表面的大气分为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高气压区的气流向低气压区流动,在流动的同时对所处地壳产生推动力。</p> <p class="ql-block"> 如图,F1为高气压区气流对低气压区空间产生的作用力,F2为 高、低气压区的压力差对地表产生的压力,合力F就是有方向性的推动地壳运动的作用力,二分力形成一个合力。这个合力不是中心一条线,而是高压区对低压区无数个高度无数条线共同的合力,因此是若干倍气流作用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空气的压强单位1帕=1牛/平方米,每10百帕对一平方米地壳的推动 力计算一下:</p><p class="ql-block">√(10x100)x(10x100)+(10x100)x(10x100)≈ 1414 牛</p><p class="ql-block">运算结果是每一平方米约等于1414牛。每一对高低气压区的气压差 是N倍的10百帕,作用力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以上。而每平方公里等于 100万平方米,再计算一下,力大无比。假定某地某时气压为1020百 帕,承受来自西北80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1036百帕高压的作用力为: 1 4 1 4 x 1. 6 x 8 x 10 的 13 次方≈18110的15次方≈2万亿吨 </p><p class="ql-block"> 以上计算,仅仅是某一时间段,某一地段的推力情况。实际情况是由于气团的压力和面积比我们给出的数据大得多,而且是连续不断,一波接一波的进行的,那么它的作用力就更加强大。气压、气流如此巨大的能量,难怪其作用于海洋,便产生了浩浩荡荡的大洋环流;作用于陆地,由于地壳下面是液态的岩浆,而地壳又是薄薄的一层(地壳厚度仅 为地球半径的400分之一,体积仅为地球体积的百分之零点三),陆地地壳也会产生流动性的变化趋势。</p><p class="ql-block"> 地壳厚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但是从下至上可以分这样三层。即软岩石层,岩石层和表面层。一、最底下是软岩石层,这个层的底部,因为是漂浮在岩浆上,是橘红色半流体的膏状物,再往上颜色变深硬度增加,呈现出一种牛皮糖样的胶性。可以抻长并且具有弹性。二、岩石层,是由若干层大小不一,面积、厚度不一的岩石层组成。是由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岩石层叠层,层套层组成。单块岩石是刚性的,有微小的压缩性和弹性。大面积岩石层会把微小的压缩性和弹性积累起来,因此大面积的岩石层也存在一定的压缩性和弹性。三、岩石层上面的表面层,是由碎石、土、水各种生物组成。表面层有压缩性没有弹性。某些个别地方没有表面层,只有软岩石层和岩石层。地壳因为主要的软岩石层和岩石层具有压缩性和弹性,因此就具有压缩性和弹性。</p><p class="ql-block"> 当高压区与低压区形成时,高压区的气压和气流就会推动地壳向低压区流动。也许上百平方公里的距离只推进几十厘米。如果某地岩石层预应力强,地壳运动受阻。这时地壳运动在此地受阻。来自高压区的压力会积蓄在地壳里,并使大面积地壳压缩。当这种作用力大过该地岩石层的预应力,岩石层破裂。因为地壳具有弹性,破断面会在后面大面积的地壳作用下,一下子冲出去。而冲出去的地壳马上会因为岩石层和软岩石层具有的弹性而收缩回来。如此反复几次,于是由此地引起了地震,人们会有像坐在船上的起伏感。</p><p class="ql-block"> 人在地球上,在高耸的山峰,辽阔的大地面前,感觉很渺小的,认为风的力量只能吹起砂石尘土。却不知道整体的气压和气流却可以推动地壳。再有,在人们的视觉里,眼前的大地,高山和大海是恒古不变的。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是很短暂的,与地壳数万年才能看出来的显著变化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所以在人的一生短暂的时间里很难发现地壳运动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直到地球同步卫星的出现,人们从这个高度上看地球上面大气的运动,才发现地壳运动,以至于使地壳发生地震、火山、海啸都与气压和气流有关,并且这是铁一般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新的地震实例,2023年10月18号,广东阳江市江城区发生3.0级地震的气流原因分析。</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3年10月7号,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发生3.3级地震的气流原因分析。</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市云州区地震的视频分析</p> <p class="ql-block"> 气压和气流是推动地壳运动的动力,地壳的动态变化反映气压和气流的物理需要。地震仅仅是地壳运动最基本的形式,某一地区在连续不断的地震以后,就会出现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这是西北气流对日本地形作用示意图,受西北气流持续不断推动影响,日本本土四岛和硫球群岛都排列成向东南方向的弧形。</p> <p class="ql-block"> 地震只是地壳运动最基本形式,伴随多次多吃地震以后,地形就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有隆起、堆积,开裂移位和开裂漂移等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当运动的地壳遇到不运动的地壳时,在多次地震以后,就会出现地面隆起和堆积的情况,下面请看具体实例。</p><p class="ql-block"> 这是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气流对地壳作用示意图,常年不断的西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气流推动地壳,日积月累,一点 一点,逐渐堆积了蒙古高原及蒙古高原北方的众多山脉。</p> <p class="ql-block"> 横断山脉也是地壳在气流作用下堆积的结果。这是气流对横断山脉作用示意图,横断山脉“川”字形巨大鄒褶如我们用手推桌面上的丝绸形成“川”字形鄒褶的原理是一样的,不同之处至于作用力,前者为强大的印度洋气流,后者为手。</p> <p class="ql-block">气压、气流推动地壳运动的结果除了隆起、堆积,还有开裂和漂移。</p><p class="ql-block"> 这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形成示意图,我们可以根据气压、气流是推动地壳运动的动力这个原理反推,鉴于朝鲜半岛东海岸相对光滑整齐,西海岸如锯齿参差不齐,并且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可以在相对应的位置契合来判断,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和朝鲜半岛原本是连在一起的。是强大的西北气流使它们开裂漂移成现在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同理英国原来是同法国和西班牙连在一起的,强大的西风带气流使其开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地质图,从中国地质图看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地质矿藏位置。如果咬合起 来,不仅与烟台、威海对应丹东、新义州地质矿藏相同,而且沂蒙山区的地质矿藏也填补了北京-天津一带的矿藏空白。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汤加火山爆发的卫星云图照片,2022年1月14日,太平洋中的岛国汤加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并且引发海啸。火山活动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气压、气流是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通过当时的卫星云图来看, 在火山爆发前一个巨大的热带气旋在附近活动。正是这个气旋把它的压力传给下面的地壳,而使火山灰和岩浆喷发出来。没有这个气旋就不会有汤加的火山爆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太平洋的海沟示意图,大洋中的海沟也与气压气流有关,海沟是大洋环流前进中遇到陆地受阻,能量下泄造成的,而大洋环流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大气的气压和气流。大洋环流在前行遇到陆地受阻,被迫改变方向,其能量大部分下泄,使地壳出现海沟。少部分涌出分流。所以海沟的洋面一定高出平均海平面。</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太平洋洋底地壳年龄示意图,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的岩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两亿年。相 当于中生代侏罗纪。大陆上古老的岩石,年龄都在30亿年以上。而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岩石年龄就越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并且在海岭两侧呈现最对称性分布。上个世纪60年初,美国科学家 H.H赫斯和R.S迪茨分别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的顶部巨大的开裂处涌出,凝固以后形成新 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来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的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融化而消亡。海底扩张学说有正确的一面,即现在大洋的地壳年龄大多不足2亿年,“格洛玛,挑战者”号勘测船的深海钻探,也证明了这一点。是它们补充着已经挤压到别处的地壳。但是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比如他们认为原有的大洋地壳俯冲到其它地壳以下,被地幔消化吸收了。</p><p class="ql-block"> 原有的大洋地壳不是潜入地下被吸收了,那么它们又到哪里去了呢?</p><p class="ql-block">整体来说,气压、气流对地壳运动的影响,是活泼和主动的因素。它们推动的地壳运动,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也可以把陆地变成海洋。而且在推动地壳运动中,如果遇到了阻力,还会把平缓的地壳变成山脉。所有的山脉都是气流推动地壳遇阻后堆积形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山脉大体垂直于其上方主要气流的原因。这跟我们用手推桌面上的丝绸 形成皱褶的原理一样,皱褶的走向是垂直于手掌用力的方向。这部分地壳堆积到一起,就是被海底扩张而代替的那部分地壳消失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现象需要指出,就是绝大多数混合物形成以后由于物质的内张力作用,还会发生收缩和开裂现象。沥青路面刚铺时候路面是平整的,时间稍长就会出现裂缝。时间越长,裂缝越宽。一个馒头放久了,体积变小,出现许多裂缝。地壳也是一样,它是岩浆冷却以后形成的,因此也会收缩和开裂。我们不妨拿牛奶打比方:一盆煮好的牛奶冷 却以后表面形成奶皮,继续冷却奶皮加厚收缩,使大部分接触盆边的奶 皮脱离盆边。我们用气吹这些奶皮,它会起皱纹,会堆积,也会开裂。 再过一会我们挑起老奶皮,会发现老奶皮还连着新奶皮。地壳虽然不是 奶皮,但是它们有相似的地方。如果有联合古陆,那么这个古陆一定是 包围了整个地球,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便会冷却开裂,即使没有气流 的作用,它们也会开裂成几块,海底也会扩张,以补充成为新的地壳。如同老奶皮连着新奶皮。由于地壳内张力的作用,原来互相连接的地壳 分裂成欧洲亚洲非洲陆块,美州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当然也有附着于几大陆块上的裂缝,如东非大裂谷等。</p><p class="ql-block"> 如果地壳内张力使使地壳收缩,开裂是被动进行的,那么气流对地 壳的影响可谓是主动活泼的因素。它推动地壳或上升使海洋变成陆地, 继续推动则起鄒成山;或推动地壳下降使陆地变洼或者成为海洋,甚至 开裂漂移。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地壳的岩石圈会发生不断的变化,破裂、堆积及各种形变,产生无数次的地震。也间会有火山、海啸等现象发生。</p><p class="ql-block"> 奶皮下面的牛奶尽管还有热量,但是也吞食不了奶皮了。现今一亿 年前生成的地壳,经历了一亿年的历史沧桑。现今6000万年前的地壳 则包含了6000万年的历史印记。现今世界几大块陆地与其说是漂移 的,还不如是原地收缩及被气流压缩到目前的状态。中国古人称地震为 地动是很贴切的,每一次地动,气流都推动地壳前进一小步。尽管这种 变化是微小的,可是历经数万、数千万、数万万年的无数次推动,地形 一定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气压气流是地壳运动的动力之源,因为现在的 地形是远古地壳收缩及被气流压缩到目前的样子,我们可以尝试把地形拉回到远古:远古的时候,孟加拉湾应该与澳大利亚连在一起。孟加拉国的达卡应该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附近,缅甸的耶城离澳大利亚的 凯恩斯附近。看一看它们相对应的地点的矿藏吧!就会知道它们是连在一起的。而原来澳大利亚到孟加拉国的广大地面,现在大体都堆积在青藏高原里了。</p><p class="ql-block">从太平洋东部海岸线来看,北美洲和南美洲都有一个很大的凹线。 这是强大的西风带作用的结果,这些西风带的气流不仅造就了弧形的 海岸线,还堆起了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p> <p class="ql-block"> 由此联想,远古没有山脉,只有相对低缓的陆地和相对较浅的海。恐龙在食物充足气候湿润的地方生活,到温度适宜相对安全的地方产卵。科学研究得知,恐龙生活和产卵不是一个地方。由于地壳变迁,高山耸立,大海变深。阻挡了恐龙的回游路线。恰恰在这个时候,哺乳动物诞生了,它们是恒温动物,不冬眠。它们吃恐龙的卵,成群撕咬在寒冷季节行动不便的恐龙。恐龙望着高山大海和哺乳动物说:天灭我也!</p><p class="ql-block"> 人类掌握了地壳运动的规律,把大气物理和地壳物理结合起来,就能够提前做出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报,避免或减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使世界变得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地壳是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它即是一个整体,又是若干可分开和可流动的板块组成的集合。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降,有的地方开裂,有的地方漂移。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促使地壳运动的动力来自于大气的气压和气流。地壳的动态变化必须反映气压和气流的物理需要,仅此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