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刻在心靈深处的印迹

老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自从参加襄渝铁路建设退场后,流水,就成了我参加三线建设的印记。每每想起,思绪万千 ,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苦而快乐的岁月。流水,也是我们51团的三线学兵连战友们共同的精神家园。17个学兵连 和铁道兵将士,民兵连一道,在这里战天斗地,逢山凿洞,遇水架桥,硬是在这重山峻岭之间架起了钢铁巨龙,开创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处于美,苏两霸包围之中。为应对美,苏尤其是前苏联咄咄逼人之势,国家把地处我国腹地的陕西,四川和湖北广大山区地带,划为三线,投入巨资,建设了以军工生产为主的大三线工程,襄渝铁路就是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它东起湖北襄阳,西经陕西秦巴山区,南到四川重庆,构通了我国西南到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一时间,在长达九百多公里的铁路建设工地上,汇集了各路英豪。铁道兵部队编制15个师,仅在襄渝铁路就部署了八个师,六个师属团,两个独立团,共23.6万兵力,投入到襄渝铁路建设之中。同时 沿线三省共动员民兵59万兵力,配属铁道兵各部队施工。军民筑路大军共达83万兵力。加上铁道部配属大桥局,电气化局等专业队伍,号称百万大军战襄渝。</p><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在陕西境内通过白河,旬阳,安康,紫阳四县,从镇巴县现巴山乡进入四川省境。是整个工程最艰巨的一段。长264公里的陕西段,仅隧道就有186座,长达172公里。桥梁250座,长达26.27公里。桥隧占比达百分之七十六。</p><p class="ql-block">铁道兵在陕西段分别部署2师,10师,11师,13师四个师兵力,配属民兵15万兵力,从1970年8月开始,又分两批动员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在校初中学生25800人组建成141个学生民兵连(简称学兵连)分别配属铁道兵各部队,参加施工建设。</p> <p class="ql-block">我也有幸成为襄渝铁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是1971年3月15日从西安出发,奔赴安康县流水店(当时叫公社)建设工地。3月15日这一天,也就成为我连战友们永不磨灭的纪念日。</p><p class="ql-block">我们两个学校(五局一中和十三中)大部分男生 ,193名孩子(当时平均年龄不足17岁),3位西安单位干部共196人,组成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94连,编入5851部队(即铁道兵11师51团)学生二连,配属51团二小队(连队)施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连队,全过程承担了罗家淌隧道和新庄子隧道两座隧道施工任务。掘进,扩大,中槽,掌子面,隧道里各个施工点,无处没有我们在辛勤劳动,桥墩上,拱圈里,排架下,到处都是我们青春的身影。我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筑就成这条钢铁巨龙。</p><p class="ql-block">从1971年3月至1973年6月,我们连队一直是单独施工,两年多时间里,共完成工程量折合成洞222.43米。开采石料1700立方米。</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罗家淌隧道口,我们连队负责这座隧道上导坑掘进。我担当风枪手,打孔爆破,直到最后离开三线。</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艰苦岁月。整个襄渝铁路建设中,究竟牺牲了多少英雄,我们不得而知,又有多少人负伤,更是无法统计。但我永远记得,一座长度仅有590米长的罗家淌隧道,就牺牲了四条鲜活的生命。一次塌方,三名铁道兵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和我们对打同一隧道的对面洞口,一名西安学兵(学生四连)同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董永善战友和三名战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在整个襄渝铁路建设过程中,有119名学兵长眠在巴山汉水之间。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我的战友们。</p><p class="ql-block">我们连队很幸运,没有战友牺牲,但还是有多位战友负伤,尤其是王治宪战友,永远失去了一条腿。时至五十年后的现在,我在写此拙作时,仍觉心疼不已。我的那些负伤的战友们,如今你可安好?</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们参与施工的新庄子隧道口。这条隧道长近千米。是51团承担的隧道工程中最长的一座隧道</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参加浇筑混凝土桥墩,50多米高的桥墩要求一次浇筑完成。那时施工条件简陋,没有搅拌机,更没有混凝土搅拌站,全靠人工一锹一铲搅拌。连续30多小时的强体力劳动,眼看桥墩越来越高,但早已累的半死,饥肠如鼓,体力严重不支。大家都躺到了地上起不来了。这时,部队方指导员大声喊道;“共产党员站起来”。只见几个党员战士站起来了,紧跟着,战士们都站了起来,我们学兵们也都站了起来,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直到桥墩浇筑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三幅翻拍照片,年代久远,非常珍贵,是那段艰苦岁月的真实见证。原片是珂华战友在采石工作面拍摄,至今还珍藏在我的老相册里,能让我时时回忆起那些日子。感谢珂华战友。</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左起第二人我连的战友们肯定记得,是的,他是连长,一位率直的山西汉子。陕西省物质局轻化公司干部,到三线那年29岁。是他率领我们幸运的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难 ,出色的完成了施工任务。退场时,还是196人。怀念郭志连长,他已经意外过世二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危险而繁重的劳动同时伴随着我们的还有饥饿。危险不是天天有,而饥饿却无时不在。一切可以入口的东西,都是我们的食物,发霉的红薯干,生虫的豌豆瓣,都是我们的口粮。霉干菜,粉条,海带就是我们的蔬菜。为了解决伙食问题,我们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从来没干过农活的战友们自种蔬菜,自养猪羊。硬是凭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精神 ,全连共自种自产蔬菜13万余斤,自养猪羊总重达4300余斤。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连队的伙食困境。</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五十年前流水店的小饭馆。饭馆里永远只供应面条。肉面,二两粮票一毛二分钱一碗,酱油汤上飘上几小片肉。素面,二两粮票八分钱一碗,仍然是酱油汤,肉换上了葱花。那时,肉是定量供应的,每人每月仅能领到五俩肉票。所以,小饭馆大多供应的是素面,能吃到肉面,则要凭运气了。记得当时镇上还有一家清真饭馆,这两个饭馆撑起了流水镇上的餐饮业。</p><p class="ql-block">那时,战友们只要有机会到流水店,第一件事就是去吃面。即便是来时才开过伙食,到了面馆,依然会再吃上十碗面。感谢流水店的小饭馆,给饥饿的我和与我同样境况的51团的学兵们以肚肠直至心灵的慰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离开三线前,全连合影照。背景就是我们的居所,一座祠堂。一座破败的祠堂。还有几间干打垒筑油毡房,就是连队营房。从山上砍下胳膊粗的树棍,钉成一排,铺上稻草,就是床铺。</p><p class="ql-block">我本人一直住在庙里 ,门两边窗下都住过。躺在凸凹的床上,可以看到星星。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那时候,尽管所谓的床,躺着上面很咯,很不舒服。。但只要你躺在床上,瞬间即可呼呼大睡。除了想家,从没有听说谁失眠了,年轻就是好啊。到是现在,躺在舒适的席梦思上,反到时常睡不着觉了,哈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2021年3.15日拍得,相信我连战友们都能认得这个地方,当年我们可是每天都要走一趟的。是的,这就是大家口中的要命坡。</p><p class="ql-block">图中那一片白房子,就是当年我们连队营地。每天上工地,都是下坡,大家精神饱满上工去。而下工回来,却是上坡,而此时已经精疲力尽,还要上一大坡,故曰要命坡。</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要命坡,层层梯田,黄花芬芳。要命坡上,幢幢新楼,花香鸟语。不知当地人今天不断改善的新生活,会不会是从我们当年建设的铁路开始的呢?!我相信是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加三线建设,建设襄渝铁路,虽然只有短短的15个月,但是这两年多的三线生活,却给予了我后来50多年都在享用的人生财富。它教会我勇敢,勇于面对任何困难。它教会我坚强,后来无论再干什么,都会锲而不舍。它教会我做人,宽厚待人,管好自己。我懂得了珍惜,知道了生活之艰辛,人生之不易。我学会了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的流水镇,当时叫流水店,号称安康第八重镇。</p><p class="ql-block">小镇沿汉江而建,一条不足两米宽的街道 ,铺着青石板,几间店铺,百余户人家,构成流水店这个水路码头。小镇是古朴的,尽管很破旧,年久失修,但却颇具风韵。尤其是临着汉江的小饭馆,半边房子悬空,用几根立木支撑。看着别有风格,后来才知道那叫吊脚楼。坐在饭馆凭栏处,三五知己,谈天说地,品茗小酌, 白帆点点 ,清风习习,多有情趣。而那时候,我们桌上摆的却都是空空的面碗。</p><p class="ql-block">小镇早已被湮没在水下,1989年12月,随着火石岩水电站下闸蓄水,照片上的流水店被湮没在这烟波浩渺的库区,如今被称作瀛湖之中了。</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和上面两张带有黑白边框的照片,非常珍贵,全来自时任铁道兵11师51团政委。向政委同志致敬!</p> <p class="ql-block">到是重建的流水镇还真有了些安康第八重镇的风骨。你看,一条主街青石铺就,走进镇街 但见一座座建筑 雕梁画栋,飞檐吊角 ,青砖黛瓦马头墙仿古建筑群 ,颇具徽派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流水镇,常住人口约有4500人之多 ,镇上建有小学校,中学校。各色商铺林立,鱼庄,饭店飘来阵阵香气。街道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包茂高速公路开有流水出口,从安康市区到流水镇开车不用半小时就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流水镇,建在一条山脊上,远远看去,如苍龙入水,颇有气势。房屋沿山脊一直到山顶,高处,是一座大型广场,还有戏台,是小镇居民休闲,聚会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流水码头,如果你是走水路到小镇,那你一定会从这里下船,拾阶而上,进入镇街的。从瀛湖码头乘上游轮,溯江而上,一路观赏瀛湖美景,春闻两岸油菜花香,秋赏漫山叶黄叶红,一湖碧水送你到小镇,相信还没到你就醉了</p> <p class="ql-block">小镇北有凤凰山,南距汉江瀛湖,中间低凹,极目远眺,一座座小山头青翠欲滴,环抱着一池碧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不知是那个平台,将流水镇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小镇之一。是不是名至实归,不得而知,但好风景却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与小镇隔瀛湖相望的祖师殿,不知供奉的是哪位神仙,从庙名想,应该是道家寺院。是流水镇上的唯一风景。</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把晚霞铺洒在平静的瀛湖。沧海桑田,从到流水镇参加三线建设,50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代人,也已不再年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你看,这映天的晚霞不是正在告诉我们 ,明天的朝阳已经在山那边升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