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翁源县新江中学是我的母校,我在五十七年前的1965年秋入读,1968年初中毕业,继续在此读高中,到1969年冬参军入伍,至今已经五十三年了。</p> <p class="ql-block">新江中学的校名由原福州军区副政委,新江藉的何兴宇将军题写。</p> <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8日我邀在韶关的几个原来在新江中学读过书的校友同学聚会,郭炎勋师兄将我拉进这个"同学校友群"来,我进群一看,绝大多数都是原来在新江中学读过书的校友和同学,这些师兄师姐和学弟学妹我都认识,但我1969年去当兵后就一直没有见过面了。为了发展壮大这个群,我又将我朋友圈的五个同学校友拉进群,我认为这个群的人员最好是由文化大革命前后的1963年至1970年的这八年之间的校友组成,不知道这个范围合适不适合?我想在此之前和之后在新江中学的校友太多人了,而且这些人很多不认识,就算认识但也不熟悉。在这个范围内大家互相都熟悉,而且也不是很多人,因此大家要好好珍惜爱护这个群,利用这个微信平台好好进行交流沟通分亨,畅叙同学校友之情。我在新江中学一共读了五年时间。这五年时间里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8日在韶关的新江中学校友聚会,左起:何金花,郭全娣,邓忠胜,梁文贤,郑树荣,郭炎勋,毛国云,黄维泰,袁锦泰。</p> <p class="ql-block">翁源县新江中学现在的校园,是1963年从新江小学搬迁到新江村委河边山岗上新建的,当时应该是按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二个班一共六个班设计的,招收新江和铁龙二个公社的学生。我们63级64级65级的学生入学后,要边读书边劳动建校。当时的校园一共六间课室,(其中靠河边的一间做了女生宿舍,故此我们初中65级才招一个班),一幢三间男生宿舍,一幢教师宿舍,礼堂饭堂厨房在河边,在教师宿舍前和礼堂前有二个球场。记得当时的教师宿舍老师的住房按排是,从靠河算起,第一间小会议室、第二间曾助群总务老师(兴宁人、归侨)、第二间赖扬松校长(三华人)、第三间廖亦源语文老师(大埔人、归侨)、第四间张志清语文老师(新江人)、第五间廖锐宏政治老师(梅县人)、第六间刘经亚政治老师(乐昌人)丶第七间李启生物理老师(梅县人)、通道,第八间图书室、第九间黄呜芹历史生物老师(龙川人)、第十间邓启明老师(曲江人)、第十一间梁罗生数学老师(河源人)、第十二间欧鉴昌数学体育老师(清远人)、第十三间赖荣盛语文老师(梅县人)、第十四间李茂昌数学老师(梅县人)、第十五间李进吉化学音乐老师(梅县人)、第十六间为化学实验室。</p><p class="ql-block"> 我们新江中学初中63级64级65级的校友,是66届67届68届毕业生,属于中国特殊的一个群体"老三届"。我们65级实际上只系统地上了一年课,到1966年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没系统地上完初中三年的课程,但经历了终身难忘的文化大革命。</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新江中学校园,这是1965年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31日新江中学初中64级部分同学在龙仙聚会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12日新江中学初中64级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6日新江中学初中66级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春季开学后不久,就开始批"三家村",批巜海瑞罢官》,到五月十六日中央下发巜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全国就轰轰烈烈开展了文化大革命。到六月十三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大中学校发出停课闹革命、停止高考的通知,各个学校的师生开始停课闹革命,写大字报,开批判会。因为大学停止高考招生,66届的高中毕业生就毕业离校返乡了,但66届初中毕业未停止中专和高中的招生,因此66届不少的初中毕业生被高中和中专录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校开展文化大革命以后,全国的大中学校于五月份开始成立红卫兵组织。我们新江中学也成立了几个红卫兵组织,小学生就成立红小兵组织。到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接见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一直到11月26日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我们新江中学各个班也选出代表到北京受毛主席接见。我记得64级的有梁太银毛国云袁相球郑国清郭水才,我们65级的有毛桥保郭啟新,66级的有袁锦泰张日辉何业明等同学在张志清和李茂昌老师带领下,1966年10月18日在北京参加第四次毛主席的接见。当时的北京市动员了全市的力量,不论是宾馆招待所,还是单位街道,甚至是家庭都参与接待来北京受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 以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为契机,中央决定让红卫兵免费乘坐火车进行大串联,全国的大学和中学以老三届为主体的学生们纷纷开始了全国的革命大串联。从北京到延安、井冈山、韶山等革命圣地,到全国各个大城市进行大串联,煽革命之风,点革命之火。不少胆子大的学生趁机到全国各地旅游,在各个城市借钱借粮借衣服,造成了铁路运输紧张,国民经济压力增大,于是中央又提倡学习红军长征精神,举着红旗扛着背包徒步行军进行大串联。我们由于消息闲塞,年纪又小,到了差不多后期才和邓忠胜等几个同学组织起来从新江步行到广州串连。由于中央开始发通知要结束大串联了,到了广州我们就不敢到其他城市去了,就坐车回家了。学生的大规模串连延续了二年多,直到1968年秋天学校通知学生离校才算结束。</p> <p class="ql-block"> 全国各地的两派斗争愈演愈烈,到1968年7月3日,中央对广西问题发出"7.3"布告,要求制止武斗,并宣布造反派"4.22"为反革命组织。因此,在广州军区的支持下,出动军队会同保守派"联指"对广西的造反派"4.22"进行军事围剿,过后组织展览会派人参观。广东各地也按"7.3"布告精神东风派对红旗派展开了军事行动,我们翁源也乘"7.3"布告之势,组织了全县的民兵及贫下中农和东风派对县城的红旗派进行军事围剿。得胜后,也学习广西,设立展览会,组织本县及周边县的群众来参观号称"第二次解放龙仙"的战果。由此,红旗派这个造反派组织士崩瓦解。</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的红旗派也由此受到了清算。有几个同学是红旗派的骨干,就被东风派抓起来,剃阴阳头,涂黑手,绑起来挂牌游街示众,遭受了人生中最难受的时刻。几十年过后,当年的东风派和受冲击的红旗派同学,回忆当年的遭遇,对被加害的同学表示地深刻道歉,握手言和,推杯问盏,把酒言欢,一笑眠恩仇。</p> <p class="ql-block">1968年中央要求各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并于八月开始向学校派出毛泽东思想工宣队和毛泽东思想贫宣队。我们新江中学也派来了由老贫农和退伍军人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主导文化大革命。到九月,随着新疆最后一个成立革委会,全国山河一片红。</p> <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对具体问题的意见或批示,及时以语录形式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当时被称为“毛主席最新指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毛主席的指示就是“最高指示”。1967年11月开始多次发布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按掼例是在每晚八点钟的各地新闻联播中播出,事先会发公告,一到八点收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记录下来就马上迅速地到各个角落宣传,叫做宣传最新指示不过夜。我们新江中学的宣传队担当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每当最新指示八点钟一发表,记录下来,马不停蹄就出发,举着红旗,敲锣打鼓翻山越岭连夜赶到各个偏僻的山村宣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记得有一次晚上八点钟收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后要连夜赶到离新江大约十五公里的山区油溪大队去宣讲,我们宣传队在李进吉老师和欧鉴昌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经过双星大队的九曲岭村翻越全县海抜最高的七星墩,沿着崎岖不平的石阶路,摸黑前行,深一脚浅一脚,高举红旗,敲锣打鼓,在崇山峻岭中艰难地走了差不多十多公里的山路,半夜走到全公社最山最偏僻的油溪大队,向村民们宣讲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第二天一早又爬山越岭回到学校,这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新江中学读书,还经常要完成一项任务,那就是扑灭山火。每当发生山火,公社就会通知学校组织师生上山打火。记得有一次半夜去双石大队的礤空山救火,一夜奋战疲惫不堪,第二天天亮,看到昨晚救火的地方被火烧光后,露出悬崖峭壁,万丈深渊,深邃的山谷深不见底,大吃一惊,救火时都不知道怎么爬上来的,当时如果摔下去发生意外,十有九死一生,不知有多危险,惊得一身冷汗。</p> <p class="ql-block">1968年秋季开学,64级推迟一年到68年才毕业,因此同我们65级一起68届才初中毕业。新江中学开始设立高中,中学学制改为四年制初高中各二年,小学改为五年学制。一部分同学未能被高中录取的就回乡,我和大部分同学被录取进入新江中学就读高中。因此,新江中学64级65级初中,68届一起初中毕业,接着又读高中,就是高中68级,70届高中毕业,成为新江中学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真正成了同班同学了!</p><p class="ql-block"> 到1969年四月,中共九大胜利召开,全国形势逐步走向正常。</p><p class="ql-block"> 1969年春季征兵在校生不准报名,因珍宝岛战斗后中苏交恶,到当年的冬季又开始征兵,在校生可以报名,因此我和黄维泰张永新胡添才袁锦泰等几个初中64级65级66级的同学于1969年12月一起参军入伍了。我入伍后,分配做测量兵,感谢在新江中学上了一年的高中课程,在数学课中学习了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而大受裨益,使得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在部队发挥了作用,受到部队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2014年12月12日新江中学校友入伍45周年合影,左起:袁锦泰,胡添才,胡福田,黄维泰,郑树荣,梁传帮,胡礼义,张永新,余福祥。</p> <p class="ql-block">同年入伍的战友袁锦泰郑树荣和黄维泰。</p> <p class="ql-block">1970年1月全国开始了“一打三反"运动。我们新江中学第一届高中,按二年学制毕业。毕业后同学们回乡参加劳动,到冬季征兵,梁太银吴姬昌郑国清胡元升等好几个同学也于1970年12月应征入伍。至此,当年初中老三届的新江中学学生完成了学业,划上了完美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中,总会有人值得期待,人生中,总会有感动的岁月让我们难以忘怀,有一种情,永远不会从记忆深处抹去,这就是同学情;有一种爱,总会停留在最美的片段,不管时光如何变幻,感恩的心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同学之间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多少往事,多少情深,一如初见该是多么美好!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的我们,那时的中学生活,犹如新江中学旁边的小河,欢快地从我心中流过。虽然记忆有些模糊,可那一张张面孔却是如此的亲切。现在就把所有的欢快呈现出来,把模糊了的记忆重新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曾记否我们分别在青春年华的季节,而今天我们 已鬓角悄悄飞雪,头发变得稀少,步入了人生古来稀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全县民兵蓝球赛,以新江中学师生为主力的新江公社代表队首次勇夺冠军。</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梁春娣 周后桂 蔡顺娣</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高锦荣、8号胡元洪 领队 黄之体(武装部長)丶13号朱新水丶教练欧监昌老师。</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9号梁家宝 11号胡元升 10郭贤勋 12号何育先 6号李炳基 5号郑树荣 4号郭炎勋 7号潘友强</p> <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4日新江中学部分校友重返母校参观。</p><p class="ql-block">左起:赖福松,谢其浩,吴姬昌,邓忠胜,郭炎勋,郑树荣,刘纯灶,黄维泰,梁永贵,袁朝森,毛国云,梁传清,袁锦泰,郭全娣。</p> <p class="ql-block"> 回想五十多年前新江中学魂牵梦绕的学习生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荡气回肠,回味无穷。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同学之间的聚会时不时举行。大家难得相聚在一起,聚会是非常好的活动,大家在一起聊聊天,互相了解情况,增加精神上的愉悦。有组织有创意的聚会策划,会让同学之间感情加深,更加难忘。组织得好,健康的活动,有利于增进感情,相信大多数参加同学聚会的人还是想要怀念一下往年的感情,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地叙叙旧,回忆一些美好的东西。因为聚会是一个回忆往事,叙旧情的很好的地方,在不以利益为目的的前提下,不论新老同学,聚会起到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p> <p class="ql-block"> 毕业离开学校我们走上社会,同学当中,有的从工,有的务农,有的经商,有的从政,更有的从事人民教师的光荣职业,几十年过去了,不少同学已去世作古,庆幸我们在座的各位还健康快乐地生活着。从社会关系学和加强友谊联系的角度讲,同学聚会有一定的意义,但这往往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虚荣心,变成一种出息、财富或地位的攀比,有时会伤同学之间的自尊心,起到与聚会相悖的反作用。不管之前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到最后都殊途同归,走进老人行列,在家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我们年纪老了,退休了,什么都不是,只是平民百姓一人。因此,我们应非常注意,放平心态,防止出现这样的尴尬,同学聚会应以自愿参加和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为原则。当年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贫穷落后的年代,但更加幸运的是,我们还亲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享受着我们的父辈没有享受过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聚在一起,不忘过去,只在乎当中,并展望未来,健健康康地开心开好每一天,好好享受改革开放带来成果,尽情享受这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缘分,叫同窗。有一种友谊,叫同学。有一种闺密,叫室友。有一种幸福,叫同桌的你。有一种喜欢,叫地久天长。毕业多年各奔东西南北,但再次重逢,还能一见如故。同学之情,如同手足,无论在哪儿,同学,都会是你真心的依靠。同学,有时比亲人更暖心。</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廖亦源老师,李进吉老师,张志清老师,李启生老师。</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黄月足,郭全娣,何金花,张尽娣,叶元端,张玉新。</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胡新连,郭美兰,高爱洁,黄娴菊,邓求花,郭满花</p> <p class="ql-block">左起高爱洁,廖亦源老师,张日辉,郭美兰,梁传清,胡新连,袁锦太</p> <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7日郑树荣在翁源拜访张志清老师</p> <p class="ql-block">年届八十一岁的廖亦源老师神釆亦亦,风采不减当年。</p> <p class="ql-block">廖亦源老师在广州受到学生梁秀香以及傅新云和郑树花夫妇的热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廖亦源老师夫妇在75届毕业生赖寿先邓清美的陪同前往翁源中学拜访李进吉老师夫妇。</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坚信:无论岁月多么无情,但同学,永远是你一生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读。在座的同学,有一些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在新江小学就读,再到初中,有些又是从林业中学撤并回新江中学,再到高中毕业,茫茫人海,我们相遇得不早不晚,五年甚至不止五年的同窗苦读,结下的却是终生难忘的同学之情。同窗共读,嬉笑怒骂,率直仼性,如今想来,无不让人倍感亲切。人生最美的事不是留住时光,而是留住记忆,我们这一群同学不论是高中同学、还是小学同学,只要相聚,总如最初相识的感觉一样,都会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欢聚一起,回忆着充满欢乐和甘苦难忘的同窗岁月,勾引起了一阵阵的情感涟漪,同学之间的感觉还是那样的亲切与真挚,没有因为时空的阻隔而淡化,纯真依旧!愿同窗友谊天长地久!</p> <p class="ql-block">66级同学郭美兰和张日辉代表66级同学向母校的校长赠送礼品和礼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晃毕业50多年了,回头一看,是一个美丽的风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真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每个同学都经历了风风雨雨和苦辣酸甜,现在我们走进了新时代,真是喜事多多,幸福满满,过去再辉煌也代表不了今天,今天再难也要砥砺前行,用我们的美好去迎接明天。</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我们已离开校园五十多载,忆同学少年,感慨万千。因为,同学之情最纯洁、最朴素,最平凡、最高尚,最动人、最浪漫,最坚实、最永恒。</p> <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31日新江中学初中64级甲班部分同学在龙仙聚会时合影。</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何求珍,郭清顺,胡玉芳,郭水才</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梁宗圣老师,张志清老师,何光远老师,李进吉老师,梁罗生老师,李启生老师,钟锦周,袁相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排左起:袁南安,何俊兴,朱朝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四排左起:赖福松,何元标,梁保明,黄维泰,郭继添,何庆丰,赵桂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五排左起:刘效兰,何镜华,何育先,刘纯灶,郭炎勋,张桂修</span></p> <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31日新江中学初中64级乙班部分同学在龙仙聚会时合影。</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郭清顺,梁静娥,胡春足,包群秀,吴姬昌</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梁宗圣老师,张志清老师,何光远老师,李进吉老师,梁罗生老师,李启生老师,张永新</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邱国庭,何寿明,李柏全,何佐珍,梁太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四排左起:</span>王召初,清源,谢其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五排左起:</span>徐石永,余先来,梁文贤</p><p class="ql-block">第六排在起:曾则奇,郭呈周,袁朝森,罗昌瑞,郭焕周,邱树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1日胡春足夫妇和丘云花郭清顺从深圳梅州来韶关探望韶关同学在丹霞山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张永新,胡春足夫妇,刘纯灶,郭清顺,梁静峨,丘云花。</p><p class="ql-block">后排右起:袁锦泰,郭全娣,何金花,毛国云,郭炎勋,何镜华,张桂修,吴姬昌,袁相球,赖福松。</p> <p class="ql-block">在翁源龙仙新江中学校友同学与邓路成张永娣夫妇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袁锦泰,郭全娣,梁静娥,张永娣,何金花。</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赖福松,吴姬昌,郭初胜,何镜华,邓路成,郭炎勋,刘纯灶,毛国云。</p> <p class="ql-block">引吭高歌唱巜世界是你们的》,缅怀当年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相聚在龙仙如珠岩</p> <p class="ql-block"> 致我往昔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你们与我为伴的那年年月月;致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愿你们一切顺意安好;致我最爱的老师和同学们,愿我们珍惜彼此的情缘,一直到老!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友谊地久天长。</p>